折戟沉沙——对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一些思考

       听的是楚汉铁骑万马嘶鸣,跪的是托着玉玺的秦王子婴。兴的是圣人礼数言行,亡的是帝国峻法刀兵。

       第二集看完,让人唏嘘不已。总觉得秦帝国的灭亡非常可惜,但抛开对历史人物的情怀细细想来,也有其必然走向毁灭的道理。B站连接在此: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media/md4309542/?from=search&seid=4445439510167151867

500

       历来对秦帝国灭亡的见解无数,笔者也想借此水一贴,或者说从一个不专业的视角捋顺捋顺秦帝国迅速灭亡的原因。单靠一个暴虐,既不准确,也不全面。

       说说贾谊的《过秦论》吧。高中课本都学过,像我这样的大部分吃瓜群众都耳熟能详。“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除此之外,贾谊的《过秦论》还有另外两篇,分别指出了秦灭亡的三点原因,不施仁义,二世无道,未能因时变化。

       不过在笔者看来,秦帝国的灭亡大致有两点:

       一、政治崩溃,皇权与贵族在治国思想的激烈冲突中败北。

       为什么统一天下的是秦国?一是占据地利,“崤函之固”;二是重视人才,“商君佐之”;三是精修法度,“耕织守战”;四是灵活外交,“连横而斗诸侯”,五是三军用命,“追亡逐北”;六是政治稳定,“蒙故业,因遗策”;七是代有贤君“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所以能“囊括四海,并吞八荒”。而这其中,又以秦法为核心要素。

       自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启用商鞅变法开始,直至秦帝国建立,秦法已经得到了秦国二十余代君主一百余年的贯彻执行。始皇帝作为法家学说的忠实信徒,在统一后毫不犹豫地推广秦法,他自信秦法仍可以让帝国兴盛富强。

       但他没有意识到,秦法有着相当的局限性。成霸业可以,成帝业难;治一隅足以,治全域乏力。在秦法下,百姓或耕或战,看似简单的生活,却可以凭借军功授爵授田走向不简单的人生。秦法为战争提供了强大动力,战争反过来刺激秦法持续迸发活力。二者相辅相成,一旦其中一个因素消失,另一个因素也必将随之失色。虽是富国强兵之法,但却并非济世安民之法。

       当统一战争结束之后,秦国这辆坦克停了下来,调转炮塔,身后一片废墟狼藉。他想建设家园却又无能为力,他毕竟只是一辆坦克。

500

       问题接踵而至。

       天下初定,但社会仍旧一片混乱。数量庞大的贵族阶级并没有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仍在暗流涌动伺机反扑;黎民百姓争抢着属于或不属于自己的田地,天天唯恐因为一点小事触犯了法律惨遭酷刑。秦法虽然得到中央推广,但实际上并未在普通群众中得到普及。且不说帝国初期各国语言文字不同,但就百姓的文化水平而言,还远远不能迅速接受掌握。即便可以以事说法,但面对细致繁杂的秦法,稍有不慎,便是杀身之祸。整个帝国处于一个高压状态,每个人都战战兢兢。

       在贵族抵触、民众反感的情况下,同样是扎根山东六国百余年的儒家仁政、黄老无为渐渐开始复苏并且发声了。

       高举仁义的伟大旗帜,贵族要求恢复分封制。老子们祖祖辈辈就是这块土地的主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凭什么现在待遇就下去了?隔壁那是个什么,那就是屁民,凭什么也能封官受爵跟老子平起平坐?这还有王法吗!圣人有云“君君臣臣”,你也敢改?统不统一我不管,谁动了我的奶酪我就跟谁拼命!

       高举仁义的伟大旗帜,平民要求解放。秦帝国的统一,并没有将广大的人民群众从连年战乱、繁重的生产、兵役徭役中解放出来。相比过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很多人得到了土地,扩大了土地,但是相应的赋税也随之增多,再加上秦法严苛,寻常人家的压力恐怕比统一之前还要巨大。

       始皇帝既无法质疑秦法,那他只能质疑下面的人出了问题。秦法既然能在秦人之中畅通无阻,怎么偏偏就不能被天下人所接受?同样是人,政治觉悟怎么就这么差。对下面的怀疑,导致始皇帝变本加厉的高压,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快更强烈的反弹。

       从始皇帝推广秦法至全国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国祚不会长久。

500

       同时,儒家和贵族也对秦帝国合法性表示质疑。

       虽然他高高在上,虽然他封禅泰山,虽然他自称皇帝,但我们知道,归根结底你不过是个边陲诸侯而已!八百年前都是臣子,你想做天子,名不正言不顺啊!就因为你武功高,拳头硬?什么时候咱礼仪之邦是靠拳头说话了!要做那也是周天子来做,你别站那么高,你给我下来,说你呢!你这个强盗!

        从周公到孔孟,上到帝王将相,下到百姓黎民,不得不承认礼义儒学传播之广,影响至深。秦帝国的变化太快太超前,以至于许多贵族儒生无法接受。一个诸侯摇身一变做了天子,再这样下去有朝一日屁民都可以敢教日月换新天了。这还得了?贵族阶级无法接受秦帝国对尊卑有序的儒家传统提出挑战。

       贵族特权与皇权的矛盾,秦法与儒家的矛盾,终是不可调和,彻底爆发,先是焚书坑儒,最终以秦法的失败而告终。而后西汉分封郡县制并存,看似很美好,但贾谊也没想到还是会发生七国之乱,最后不得不施行推恩令吧。倒施逆行,有可能成于一时,但无法成一世。

       最后,继承人的问题。秦帝国并没有一个稳固且实力强大的皇室,纵然公子扶苏有“仁德”之名,但在笔者看来,李斯这一关他却几乎无法逾越。李斯为何矫诏篡位,助纣为虐?有人说扶苏即位会对他不利,丞相之位也必将不保,他的选择是出于对自己政治权利和地位的考量。也许我们应该从李斯本人的角度来看一看。扶苏也许哪里都好,但坏就坏在“仁德”二字。秦法虽在,但其他不同的声音也有很多,在始皇帝驾崩之后更甚。他真的和历代先君一样是法家的忠实信徒吗?从此人敢于直谏皇帝的勇气来看,似乎自有他的倔强,那么这样一个极具勇气的人,是不是也会敢于推翻秦法,甚至恢复分封呢?他贤明而有头脑,还有武将支持,这样的人太可怕了!李斯没有胆量去在扶苏身上下赌注,他不接受一丝一毫历史倒退的可能。相比另外一个纨绔,那个听话多了。笔者无意为李斯翻案,只是多一个视角吧。

       二、经济崩溃,皇权与人民在需求矛盾中败北。

       天下初定,百废待兴,这个时候统治阶级应该施行什么样的国策?答,与民为善,休养生息。这八个字可以拿到这道题满分。

       秦帝国又做了什么呢?

500

        一是南征百越,也许是为了释放秦法持续不断的战争能量,也许是为了皇权得到最大范围的扩张,五十万秦军秣马厉兵,历时九年,立南海、桂林、象郡。资财、死伤不谈。

        二是北拒匈奴,修长城及与之配套的秦直道。三十万军民历时十余年。资财、死伤不谈。

        三是阿旁宫、骊山皇陵。阿旁宫修没修成不管,反正是修了;秦始皇陵就在那呢,兵马俑你也看到了。据说徭役七十万历时三十余年。资财、死伤不谈。

        为什么不谈资财、死伤呢,因为我不知道,另外也不用知道。之前观网一篇文章有详细分析,冷兵器时代,一个完全脱产的士兵至少需要二十五个人供养。先秦时代生产力又更为低下,姑且算作1:30的比例。虽然上述三大工程不是同一时间进行的,但同一时间保守估计有40万人完全脱产是有可能的。这样算下来,共需要1200万人在后方提供物资。可是,秦国全部人口估计也不过2000万,去掉其中老幼病残没有生产能力的人口,能够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也就1000多万。

       这谁顶得住啊!

       空有土地却没有劳动力,农业、手工业日间凋敝,商业贸易更是萎缩不振,物资大部分都被征调至前线,市场上能够流通的商品少之又少,全国各地物资奇缺,物价急剧上涨,通货膨胀了。

       沉重的赋税、徭役,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

       天下苦秦久矣!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那就反了吧!

       自陈涉打响了反抗的第一枪,以项羽为代表的贵族势力和以刘邦为代表的平民阶级联合起来,多年的不满和苦难一起迸发而出,化作熊熊怒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终是将咸阳城烧得粉身碎骨!

       帝国霸业,功败垂成!

500

       但不可惜。

       可喜的是,人民第一次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个存在了几百年的锁链在这声呼喊下应声碎裂,华夏民族的无穷活力从此迸发了。

      就水到这里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