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吧,你就是吃QQ秀那一套,要不然Zepeto为什么这么火?

"Hey! 你的新头像不错!”

“拿Zepeto做的,你也去下一个!”

如果你到现在还没听说过这款霸屏全网的捏脸神器Zepeto,那么我的朋友,你不是远离票圈太久,就是朋友太少有点高冷。

这款稳居App Store中国区免费APP榜单首位的“进阶版QQ秀”,如今已经蔓延至微信、微博、小红书等各大社交平台。

一、捏脸工具还是社交软件?

500

熟悉的配方和味道,15年前玩QQ秀玩得热火朝天的人,十年后都来玩Zepeto了。

500

有位业内人士用一个公式解读了Zepeto:ZEPETO=QQ秀+脸萌/Bitmoji+Flappy Bird(游戏)+社交。

可以看到,Zepeto更像是针对QQ秀和脸萌的一次玩法升级,从只能脸部DIY走向全身DIY,且造型更加现代化,也加入了更多社交元素。

让我们来看看ZEPETO的产品设计理念:

参与感:基于个人形象生成角色,然后捏脸、换装、装修主页

激励机制:金币体系、抽奖、每日任务、福利、人气排行榜

明星效应:不需要经过同意,就可以和明星角色合影

分享路径:图片和表情包可以直接保存,连水印都没有

“互动性”是Zepeto的核心机制,这一点在它独创的“隔空合照”功能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Zepeto的核心功能叫“照相亭”,提供了从单人到双人,再到多人的照相模式。用户需要做的就是选取一个照相模式,其人物形象就会被自动带入到该场景下的动作。随后用户可以对背景进行替换,就可以达成隔空合照的功能。

500

这样,朋友圈很多天南海北的朋友,异地恋的情侣,出门在外的儿女与父母亲朋之间,突然通过 Zepeto 生成的虚拟形象聚在了一起。可以同在东京街头合照,可以一起畅游埃菲尔铁塔,可以携手前往所有你们现实中也许不能一起前往的沙漠或海洋……

这几天各大高校甚至联合起来搞了一个“Zepeto形象大赛”,大家来感受下大家对DIY的痴迷……

500


500

500

(同济大学还挺中二的2333)

二、“弱关系链”模式能走多远?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Zepeto是一款建立在“弱关系”的(伪)社交软件。在合照系统上,产品采取的是“关注”和“粉丝”的模式,而不是“好友”模式。也就是说,如果我想跟任何一个人合照,那么只需要我关注了这个人就可以达成,在更早的版本里,对方甚至连一个被关注的系统提示都不会收到。

单方面的“关注”模式,大幅降低了在Zepeto上进行社交的门槛和成本,且相当程度地扩大了用户的“交际面”。试问一个人能够有多少个闺蜜或死党,能让你一天到晚想跟她/他去遨游世界?

但如果你能在Zepeto上找到鹿晗、王俊凯、杨超越、蔡徐坤、泰勒斯威夫特呢?如果是他们一起陪你去全世界呢?

这对于部分人来说,可以说是无法抗拒的诱惑。而
Zepeto
甚至在自己的入口中提供了一项叫做“路遇明星”的功能,其中账号大多来自于官方认证的明星账号或明星形象。这在相当程度上,扩充了Zepeto
的留存率和可玩性。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扩充了 Zepeto 的潜在使用人数。

500

事实上,也正是如易烊千玺、白宇、朱一龙以及《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出身新生代流量偶像们的使用和分享,助推了 Zepeto 在进入Top 10一个月之后,突然爆红登顶,开始在最近一周强势霸榜。

以“关注”关系为核心的弱关系链条背后,是“粉丝经济”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在分享和“合影”上面,Zepeto依托的更多是微信朋友圈这样的强关系链条;但在“传播”和“扩散”上面,Zepeto的内核却更接近于微博式的弱关系链条。前者与后者的结合,构成了Zepeto 产品逻辑的闭环。

但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霸占人们主要生活的社交APP均为内容驱动型,比如抖音、小红书、知乎等,天生自带社区属性,有内容的社区才能留住用户。但不同于这些自带社区属性的App,Zepeto属于“弱关系链”的工具型App。对于工具型APP来说,用户更倾向于兴趣流,大多都是用完或者失去兴趣就走,陌生人互动的目的也只局限于“合拍”,交流和互动的单一化,这也注定ZEPETO的弱社交属性,留存率过低,缺乏粘性。因此,决定它能成为下一个Line,还是昙花一现的“月抛APP”的关键在于今后对弱关系链玩法的探索。

三、虚拟形象是社交媒体的未来?

不论是早期的QQ秀,还是后来昙花一现的脸萌和Memoji,无不显示出用户对虚拟人设游戏的强烈需求。这不禁让人想起今年年初的电影《头号玩家》中描绘的未来社会:通过一台VR设备,人们就能随意进入网络世界,以一个虚拟形象的身份社交、购物、娱乐、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没有APP,没有网站,自然也没有微信。

从产品的形态和需求角度看,其实很难说Zepeto是一款社交软件,但它很有可能抓到了下一代社交产品的重要元素:虚拟形象。未来我们在社交网络里的身份会不会真的如同《头号玩家》中所展现的那样:变成一个由自己设计的,3D立体的虚拟形象。甚至可以走“养成系”路线,让虚拟世界中的自己,以另一幅面孔生活和成长。

500

对于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齐头并进的今天来说,或许那一天的到来不会太久。然而,就像某位业内人士所说,虚拟形象始终代替不了活生生的人,但满足了某个群体的自我实现和精神内需,存在即合理,随心娱乐,简单一点就好。

(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