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向境外人员售票,北京冬奥会是否沦为下一个亏本“东奥会”?

  东京奥运会刚过,2022北京冬奥会已经进入筹备的最后冲刺阶段。9月30日,北京冬奥组委宣布不向境外观众售票,这可能直接影响冬奥会的旅游收益和门票收益,并且这项政策很可能在明年的成都大运会和杭州亚运会延续。奥运会本身就是个“亏本”生意,以至于近年来越来越少的国家愿意申办,并且疫情还会带来更多的亏损。这不得不令我们思考,不面向境外观众售票或许是最为经济的选择。

  作者 | 张嘉俊(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 刘韵潇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6235字 | 预计阅读时间1分钟

  2013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希尔顿酒店里,国际奥委会(IOC)宣布日本东京成功夺得第三十二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资格。当时参与竞选的国家还有土耳其、西班牙、阿塞拜疆、卡塔尔、意大利,其中只有日本、土耳其和西班牙进入投票环节。

  在相继经历了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和第三十一届(里约奥运会)竞标失败之后,彼时的日本重拾信心,并在2017年积极预测,表示到2030年,奥运会将为东京带来20万亿日元(按当时汇率约1.2万亿人民)的增收,为全国带来超32万亿日元(约1.92万亿人民币)的收入。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破碎了日本靠奥运重振经济、提升国家形象的美梦。根据德国数据公司Statista对历届奥运会的直接开销统计,东京奥运会预算将近150亿美元,比08年的北京奥运会整整多出两倍。

500

  △各届奥运会开支

  疫情影响下,东京奥运会绝大部分比赛是在没有观众的情况下进行的,多个万人级别的体育场所上座率仅为3%。而据纽约时报8月的报道,此届奥运会仅观众缺席可能就减少了1.3亿美元旅游和门票相关的经济效益。

  东京奥运会成为史上最“亏”的奥运会。

  同样可能失去部分观众的还有北京冬奥会。鉴于全球疫情的严峻形势,北京冬奥组委在9月30日宣布将实行赛时闭环管理政策,并且“决定不面向境外观众售票,仅面向境内符合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的观众售票”。

  如果关注运动赛事就会发现,2022年在中国境内举办的国际赛事不仅有北京冬奥会(2月4日至20日),延期的成都大运会(6月26日至7月7日)、还有杭州亚运会(9月10日至25日)。不再向境外观众售票的决策很有可能在后两场赛事中延续,这就意味着三场声势浩大的国际活动或将全部失去境外游客这一重要收入源。

500

  在疫情的高度不确定下,我们担心北京冬奥会会步东京奥运会的后尘吗?在没有境外观众的情况下这些国际赛事及其相关收益会大幅下降吗?

奥运会:一场低性价比的体育游戏?

  许多报道和研究将举办奥运会描述成一件稳赚不赔的事情。加拿大蒙特利特的市长Jean Drapeau在组织第二十一届夏季奥运会(1976)时曾自信地说:“奥运会不会出现赤字,就像男人不会生孩子。”

  但事实是,蒙特利特举办奥运会的费用达到1.6亿美元,比预期增长13倍多,高额支出使得这座城市整整花了30年的时间才将因奥运置下的债务还清。

500

  △Drapeau站在蒙特利尔奥林匹克体育场,图片源自卫报

  奥运会到底亏还是赚,可以通过其收支结构来判断。支出主要包括一般基础设施和体育基础设施的修建、维护以及各项运营成本。

  基础设施是能不能获得奥运会举办权的关键。在城市的申请阶段,国际奥委会就会综合考虑一个城市的接受能力,也就是基础建设的现状和可发展性。比如国际奥委会会要求主办城市至少有40000间酒店客房可供游客使用,以及一个能够容纳15000名运动员以及裁判和官员的奥林匹克村。此外,由于比赛场馆分散以及游客众多,奥委会还会要求主办城市翻新甚至修建全新的火车线、地铁线、道路以及机场。

500

  △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建设紧张施工

  奥运场馆等体育设施占据了成本的很大一部分,蒙特利尔奥运会所花费的1.6亿美元中有1.1亿都花在了体育场所的建设上面。此外,运营成本(包括开闭幕式、运动员的食宿、安保费用等)以及营销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还产生了运动员隔离、定期核酸检测、闭环管理等额外的高昂支出,今年的东京奥运会就给出了多达9亿美元新冠应对措施的成本预算。

  相比繁多的支出项目,奥运会的收入来源显得简单许多。直接收入包括门票收入、广播权(电视、广播和新媒体)的销售、国际和国内赞助商的赞助以及奥运相关授权产品的销售。并且这些收入并非全部归主办城市所有,而是由国际奥委会来分配,所以很大一部分将会流向国际奥委会。

500

  △北京奥运会部分财务收支以及资金来源表(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办公厅,本表对原数据类别有调整)

  之所以说奥运会是低性价比的,是因为举办奥运会在经济上总是“亏”大于“盈”的,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奥运会举办城市一般难以维持收支相抵,绝大多数支出远超收入,一些城市甚至因大额财政支出以后陷入奥运赤字和债务危机。08年的北京奥运会消耗了大量财政,据一项经济学研究数据,这场让世界为之震撼的奥运会花了400亿美元实现城市改造,而这些数字因为并非与奥运直接相关而没能进入统计口径。

  更严重的是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希腊政府花费了近90亿欧元(约为当时927亿人民币),一度占据了当年希腊整个国家GDP的5%,以至于2004年希腊的财务赤字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6.11%。奥运会不仅没有让希腊经济更好,反而使其债务危机愈陷愈深入。

500

  △雅典奥运会

  二是奥运经济往往伴随严重的“低谷效应”。“低谷效应”是指通常奥运会结束过后主办国的国内需求下降,奥运体育馆、酒店、交通设施出现闲置以及大量维护费等原因导致的经济下滑。“低谷效应”涉及大量的非直接影响,所以难以量化核算。

  举个例子便可见一斑。北京奥运会过后,由于高昂的奥运热情,许多国产运动品牌大量生产,以至于当奥运会结束后纷纷陷入了严重的库存危机,当时的一些国产品牌的库销比(库存数量和销售数量的比率)一度达到10以上(正常为3-5)。李宁2009年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已经超过阿迪达斯,然而奥运红利过后,李宁从2011年开始连续亏损,直到2015年才缓过劲来。

500

  此外,由于大量的财政支出,许多奥运举办国家的人民认为这只是“赔本赚吆喝”的生意,于是怨声载道、民情激愤,所以很多城市进入申报阶段不久后便退出竞标。

  这也是近年来参加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竞标的国家不断减少的原因之一——许多国家不想做“冤大头”。

  2024年的夏季奥运会最终只有法国巴黎成为候选城市,而美国洛杉矶因某些因素获得了先决条件,将承办2028年的奥运会。2032年第三十五届奥运会则只有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成为唯一的出价方。

500

  冬奥会看似更加热闹,实际上最终因淘汰或者主动退出等原因,2022和2026的冬奥会均只有两个国家进入最终投票阶段。2030年的竞标还在进行当中,尽管日本札幌提交了申请书,但是经过这次夏季奥运会的打击之后,不知日本最终是否会选择放弃。

  

500

没有境外观众,北京冬奥“亏”更惨?

  冬季奥运会相比于夏季奥运会在“亏与不亏”的问题上更加尴尬。

  冬奥会的比赛项目对场馆的要求非常高,而且多届冬奥会选在离城市中心远,人口少且基础设施较差的地方,于是基础设施投入巨大,以至于筹办费用可以比肩夏季奥运会。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竞标时报价120亿美元,但是最后成本居然翻了4.5倍,达到了550亿美元,远超许多奥运会的成本。

500

  △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

  同时,由于冬奥会的热度一般远低于夏季奥运会,冬奥会的许多项目相较于夏季奥运会也更加冷门,于是其商业变现能力大幅下降。

  在这些前提下,拒绝境外游客使得冬奥会雪上加霜。

  以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为例,据一项经济调查估计,仅在奥运会后2个月内,被吸引的境外游客增量就有32万多人(2018年2月和3月所有境外游客数分别是100万和136万),境外游客往往比本土游客有更大的旅费开销,人均消费为1625美元,也就是说仅仅2个月内韩国便能从境外游客身上获得多达5亿多美元(30多亿人民币)的收益。

500

  △2018平昌冬奥会

  再来看另外一组数据。2019年Google谷歌和中国旅游研究院合作对入境游进行了研究并发布《2019中国入境游游客行为与态度分析报告》,其中“京津翼”“泛江南”“云贵川”三个区域的境外游客消费数据刚好可以成为北京、杭州、成都的三场国际赛事的参照。

  三个区域的人均消费分别是:19845元(约3081美元)、18061元(约2803美元)、23752元(约3686美元),相较于平昌冬奥会境外游客1625美元的消费数,中国的入境游客人均多消费整整1565美元。也就是说,不向境外游客售票或将造成两倍于平昌冬奥会境外游客收入的损失。

500

500

500

  △“京津翼”,“泛江南”及“云贵川”三个区域的游客数据

  当然,这仅仅是理想化地考虑,因为如果将疫情纳入考虑之内,推算应该又有不同。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没有境外游客的确会损失一笔不小的收益。

  在宣布不向境外观众售票的微博下,有多名网友表示“我们自己都不够卖呢”。那么国内是否会掀起旅游浪潮以弥补这一损失呢?

  我们当然期待这种乐观的想法实现,但是如果观察一下今年国庆的旅游数据就会发现,2020年国庆期间国内接待游客6.18亿人次,同比恢复7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543.3亿元,同比恢复69.9%。

  而今年的国庆国内出游人次为5.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890.61亿元。也就是说,今年相比去年,旅游人次和收入反而收窄。

  这和国内疫情反复,演艺场所频出感染者等因素有关,也与许多企业、单位不建议假期离省甚至离市有关。

  长期来看,旅游市场一定会转好,然而,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已经不足117天。

从更大维度来看

  那么,主办这些国际比赛,值吗?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去分析这个问题。

  一是举办一场国际比赛,本身也是对城市自身的一种提档升级。一些“岌岌可危”的城市或许也因为主办赛事而恢复生机。

  俄罗斯的索契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落阶段,直到2014年冬奥会的举办,这个城市才得以再次生长。

  据国际奥委会发布的资料显示,索契冬奥会的筹备工作创造并支持了69万个工作岗位,使得冬奥会期间索契以0.17%的比率成为俄罗斯最低失业率城市。而从2005年到2010年,索契的商业活动增长了101.2%,而2011-2012索契的外国游客就增长了2.5倍以上。

  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吸引游客消费超过2万亿韩元(约17亿美元),而投资11.5万亿韩元(约96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可能为韩国带来18.5万亿韩元(155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并创造了近2万个就业岗位。

500

  △工人正在清理,图片来自时代杂志

  这似乎与前文不断提到的办奥运总是亏损的论断相悖。

  其实不然。奥运会最大的投资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改造,在合理的规划利用的情况下,这些基础设施很大程度上能够成为主办城市的福利设施,使得当地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经济潜力被不断激发。

  本次因北京冬奥会而备受瞩目的张家口市在几年前,还是一个16个区县中,就有10个国家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县的地方,而这些贫困区县被亚洲开发银行划入了“环京津贫困带”。

500

  △张家口下辖的深度贫困县之一康保县

  2015年北京-张家口申奥成功之后,张家口名声大噪,大量投资者纷至沓来,此地也办起了露营、探险等休闲产业,形成了“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新型农家乐”为主体的旅游吃住接待网络。据学者统计,2015年之前张家口市经济增速持续下降至2014年的2.8%,到了2016年已经上升到了6.9%,而2018已经达到7.5%。

500

  △张家口脱贫摘帽

  二是一个更为现实的因素:我们不得不办

  日本之所以在70%民众反对奥运会时仍没有取消奥运会,原因只有一个:它不能取消。一方面是它的取消成本将超过16.5亿美元;另一方面,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的“所有者”,在主办城市与国际奥委的合同中,终止合同的权利在于国际奥委会,如果日本单方面取消合同,那么将会面临经济和名誉的双重损失。

  回顾便知,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成功申报的年份是2015,成都大运会则是2018,当时没有人会想到2020将会爆发全球疫情,使得举办一场国际比赛如此艰难。

  正是如此,不面向境外观众售票的决定应该是最为稳妥的做法。毕竟一旦因为举办奥运会而造成国内疫情恶化,那么中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医疗和经济挑战。

  所以,在亏和亏很多的选择中,我们不得不忍痛选择前者。

  此外,举办冬奥会并非百害无利,除了上文所述基础建设的提升以外,举办奥运会等大型赛事会提升国家和相应城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文化影响力,还能够激发国内体育事业的热情,以及国民因此而产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认同感,这些软实力指标的增长是难以估价的。

  其实,面对奥运经济带来的“低谷效应”,我们也在寻求一些合理的解决途径。由于以往大操大办留下的诟病,本届北京冬奥会成为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北京冬奥组委在2020年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2020)》,报告指出要从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7个方面、35个领域规划、创造和运用冬奥遗产,以期为主办城市和国家带来长期收益。

500

  △图源来自《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2020)》

  就笔者的个体感受而言,奥运会所宣扬的“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口号,以及奥运赛场上一幕幕跨越国家和民族的感人瞬间,在被全球疫情撕裂信任的背景下显得弥足珍贵,这同样是举办此类国际比赛的人文意义所在。

500

  △东京奥运会上管晨辰夺得金牌,唐茜靖摘得银牌,美国运动员拜尔斯和苏妮沙前来祝贺

  至于如何不让赛事“白忙活一场”,如何支持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如何响应全民运动的号召,没有比立刻放下你手中的手机,去享受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或者买上一张运动会门票更直接的方式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