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媛?就这?

作者丨 震惊叔

来源 |  当时我就震惊了

500

“名媛”,一个源自古代、在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流行的称谓,百度百科上这样定义它:

指那些出身名门、有才有貌、又经常出入时尚社交场的美女。

但是在网络事件的发酵下,这个原本用于称赞女性的词汇开始多了几分戏谑的色彩。

上海名媛拼单群一度让人大开眼界,原来万物皆可AA,就连名媛的身份也一样。

4个人拼一条二手的Gucci丝袜轮流穿,6个人每人凑85拼一份思卡尔顿的双人下午茶挨个拍照,40人拼团去宝格丽酒店打卡……

500

象征奢侈豪华的物品便往身上套,能够标榜身份地位的事物就不计代价往上凑。

热衷打肿脸充胖子,依赖这些虚假的“光环”在网络世界打造自己非富即贵的人设。

一方面,通过这些人设在互联网上得到网友羡艳的反馈,获得虚荣心的巨大满足。

另一方面,通过精心包装的名媛形象为自己的“拜金”、“捞金”之路大开方便之门。

500

这种人工雕琢、粗劣不堪的“名媛”就像人工糖精,孕育着精神蛀牙,蚕食着年轻人的三观。

“名媛培训班”遍地开花,类似的培训公司,中国有5000家,百度有30多万的相关词条。

500

这些培训公司往往学费高昂,两三天课程价格从19800到50000元不等,一整套课程下来好几十万的也不在少数。

广州有一家公司就发展了一条“名媛产业链”,一年居然能达到236亿的营收!

面对高昂的培训费用,留给“准名媛”的路往往只有两条。

第一种就是拉人头,拉到10个人来上课(ru keng),自己就可以从她们的学费中抽取20%的提成。

第二种是选择培训贷款,先通过培训成为名媛,再利用名媛的人设和美色从富二代、公子哥那里成功变现。

无论是哪一条路,不过是把自己成为被割韭菜的代价转嫁到他人身上罢了。

500

而在这些培训课堂上,“准名媛”们都学些什么呢?

课堂上,导师培训她们如何按照“名媛”的风格改变自己的穿衣打扮。

还要学会举止得当,毕竟要想变成名媛,举手投足就得拿捏到位,体态必须优美。

500

如果自信不足,导师还会让学员不断自我暗示,高喊:“我是女王!”

500

然而,被这些“准名媛”视作大神的导师,其标榜的证书奖项等经过调查大多都涉嫌造假。

即便如此,这股不正之风却依旧刮的猛烈,甚至向孩子袭来。

在教育双减的背景下,鸡娃却有增无减,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培训课内卷也是卷出了新高度。

让孩子接受昂贵的西式礼仪课程,一次四个小时的课程就要花费2688元。

500

在这些培训课程当中,小女孩们需要穿着讲究、妆容精致。

公主裙加小皇冠,是“名媛”的标配。

500

8、9岁的孩子年纪尚小,还不会喝酒,也不能喝酒。

却已经学会熟练的举起高脚杯,轻轻晃动酒杯,歪着头和其他“小名媛”碰杯、谈笑。

500

举起刀叉将眼前碗碟里的牛排切块,小心翼翼的不敢发出任何声响,再缓缓送进嘴里慢慢咀嚼。

仿佛每一刀下去的不是牛排切割,而是阶级的切分。

500

最后,再用老师教授的标准姿势拿起餐巾擦嘴。

手握餐巾的姿势必须要好看,擦嘴的动作必须足够轻缓。

仿佛唯有如此,才能将名媛的淑女本色彰显的淋漓尽致。

500

这些本该稚气未脱的孩子,却在这样的名媛培训下熏陶出了一股子成熟的味道。

刻意为之的笑容,整齐划一的动作,让一切都变得略显浮夸。

餐桌不像餐桌,倒更像一条生产流水线。

每个孩子不过是被批量制作的道具,用于满足家长标榜身份、阶级、地位的虚荣心。

500

也不是所有父母都“崇洋媚外”,将孩子送去学习英式贵族礼仪。

还有一些父母试着让孩子接受中国礼仪的培训,试图通过古代的礼仪将孩子培育成“名门闺秀”的类型。

然而,一群小女孩拿着茶杯饮茶,动作却没有一个步骤是对的。

就连着装也令人迷惑,统一穿着黑色露脐背心和超紧身短裤,不知道还以为是选美现场。

500

如果是家庭富裕丝毫不在意高昂的学费是否合理,纯粹当做送孩子去玩玩,或许也无可厚非。

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这些参加名媛培训的学生更多的其实来自于收入普通的家庭。

有很多家长的月收入甚至不超过四千元,却还是拿出了大部分工资给孩子报培训班。

他们的诉求既直白又简单:

孩子能在培训班中结识到更多的人脉,也许就可以通过“贵族教育”走上翻身的捷径。

500

但他们显然忽略了问题的本质,把翻身的希望寄托在培训班上,其实无异于痴人说梦。

这不过是一场商业资本的生意罢了,不要以为自己上了一节“天王嫂培训班”的课,就能成为下一个天王嫂。

所谓的结识人脉,结识的其实并不是你这个人,而是你背后等量的价值和实力。

上流社会的精英人士在社交关系中向下兼容并不常见,一味依仗别人的施舍和赏赐,咸鱼翻身或许还是咸鱼。

500

另一方面,古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名媛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气质,来自于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是长期的家庭氛围浸淫下沉淀而来的。

送孩子去上名媛培训课,只教会了“形”却淡化了“神”,实为舍本逐末。

只追求了形式却不探求本质,最后的结果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500

其实说到名媛,叔第一个想到的是林徽因女士。

她的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务,高官厚禄保障了她生活的富足。

1920年,年仅16岁的她便随着父亲游历欧洲,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受到西方文化艺术熏陶的她开拓了眼界,不仅在文化领域颇有建树,还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500

回国后,林徽因便住在北平东城北总布胡同三号,这座租来的宅院距东皇城根很近,仅百米之遥。

林徽因定期在这坐北朝南的四合院里举行文艺沙龙,也成就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太太客厅”。

两进的四合院令这里与世隔绝,方砖铺地的院子错落着海棠、马缨花、丁香等花卉,阳光裹挟着清香流淌进客厅。

客厅中的女主人才貌双全,才生出一番景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00

真正名流阶层,没有一个是削足适履混进去的。

普通人要挤进所谓的上流社会,试图成为精英人士的一员,实现阶层跨越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错。

但应当清楚,名媛培训课程里那些贵族礼仪本该是锦上添花,而不是绣花枕头一包糠。

雅斯贝尔斯曾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这样定义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盲目将孩子包装成名媛的家长,不妨多咀嚼个中意味,或者将之奉为圭臬。

作者:震惊叔

阅读【当时我就震惊了 ID:zhenjing2012】更多精彩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