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津湖到李延年,中国人更应该知道志愿军战士们的战争智慧
今天一大早,《长津湖》票房突破了26亿,就这个势头,拿到中国影史票房第一基本没有悬念,本人更期待,能不能票房破百亿。
当然本人不关心投资方、导演、演员挣多钱,《长津湖》气势如虹,反应的正是中国社会人心所向。外来压力已经把绝大多数中国人压成了一条心——用斗争追求胜利!
这是现代中国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起始于1921年嘉兴南湖的那条船上,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达到了巅峰!正是中国志愿军战士们在政治思想觉悟上达到了人类有史以来的最高境界,他们才能用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和牺牲,才能用他们无上的爱国爱民情怀,用艰苦卓绝的流血斗争,取得了战胜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巨大胜利!
这是一个空前的英雄群体!光获得“战斗英雄”和“功臣”称号的英雄人物就多达三十多万!除非以后有举国之力的洲际战争出现,否则不会有谁能打破这个记录!
什么叫“英雄”?只有在关键时候率先突破或者是力挽狂澜,甚至是在绝境中逆势而上扭转乾坤才配得上“英雄”二字!三十多万战斗英雄!这背后包含着多少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故事!
七十年后,“长津湖”第一次进入到了中国民众的视野中。
电影讲的是一个牺牲的故事。
我小时候对“上甘岭”“松骨峰”“黄继光”“邱少云”“王海”耳熟能详,但印象中并没有“长津湖”。后来在军事期刊中才看到英美军史研究中对“清长之战”的描述——中国军史称为“第二次战役”。这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对盲目冒进的美军迎头痛击,一举扭转了朝鲜战场的态势。英国史学家称其为突然改变了中国和中国军队形象的战役——那个一直以来没人看得起的颓败的国家和他的孱弱的军队突然击败了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中国的威严和中国军队的威信就凭这一战传遍了世界。
“长津湖”的战斗就是这场战役的一部分。
只有中国人,知道为了战役的胜利,第九兵团的战士们付出了怎样惨重的痛苦和代价,也只有中国人,能感同身受我们的先烈用他们对亲人、对人民、对家园、对子孙后代的无比的爱毅然走进冰雪的地狱,用鲜血和生命去实现他们心中的执着!
这是中国的“冰与火之歌”,也是真实的,内容无比丰富和感天动地的“冰与火之歌”!
所以电影院里为什么那么多人流泪哭泣!为什么就为了这流泪哭泣,人们蜂拥进入影院观影!
《长津湖》如此亮眼,但他不是独苗。从去年到今年,一部又一部表现抗美援朝历史的影视作品不断推出,《长津湖》达到了高潮,但并不是结束。
《长津湖》着力表现出了志愿军战士们为了祖国和人民伟大的牺牲和战斗精神,但我要说,在抗美援朝无比丰富的精神和思想宝库中,绝不仅仅只有这些。中国人民志愿军努力争取胜利打败强敌,靠的绝不只是一腔热血和决心,人民军队胜利的法宝更来源于人民军队强有力的组织性和用先进思想武装的头脑迸发出来的战斗智慧!
我这几天看了电视剧《功勋》中关于抗美援朝战争一级战斗英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的故事,除了战士们不怕牺牲之外,重点表现的就是人民军队组织和思想的先进性。
中国人民军队能够战胜美军,靠的不仅仅是“气多”,更是在思想武器和主观能动性上碾压美军!
这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毛泽东思想带给中国人民和人民军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辩证看待问题、善于挖掘和开发自身的强项、避实击虚以弱胜强、善于保护自己才能更有效地消灭敌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和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断取得思想和实践的进步……
为什么二次战役中志愿军能够打得美军晕头转向顾此失彼?为什么明明碾压式的火力优势就是拿不下一个连蚂蚁都被炸得无法存活的山头?而且不只是寥寥几次。
到今天,西方军史专家都困惑于这些战例,这是仅凭一腔热血解释不了的,热血并不会让人刀枪不入。
我们的战士是怎么做到的?在朝鲜战场上无数次创造奇迹!无论是《李延年》,还是几个月前只在网络上发布的《浴血无名川》,甚或是《跨过鸭绿江》都表现得很到位。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战士在IQ上碾压全世界所有军队!
中国人民志愿军把“人”这个字发挥到了极致!所以才成了“世界步兵的巅峰”!
二十多年前听到过一句话,某个美国学者说“我们不担心中国军队现代化,而是害怕他们毛泽东化”。到如今我才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我相信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洪水猛兽的西方人永远也闹不明白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到底强大在哪儿,就算让他们看十遍《长津湖》和《李延年》也抓不住关键诀窍。所以他们只能无奈地归结于“毛泽东化”,用这种“符号主义哲学思维”来神秘化他们难以解释的现象。
这不正是今天中国人的优势么?面对外部压力,我们唤醒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使命感,我们同样要向先烈们学习,重拾强大的思想武器,运用好中国人的智慧,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和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塑造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利环境。
我想,这才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历久弥新”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