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里的三国(二):诸葛亮与司马懿,到底谁的军事、政治才能高?
对于诸葛亮和司马懿,毛泽东主席曾评点说:“司马懿敌孔明之智。”如果喜欢读《三国演义》的奇谋异算故事,那么这句话不太好理解;但如果喜欢南朝宋裴松之作注的陈寿的《三国志》,或者喜欢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那么润之先生的评价就很容易理解,他对历史人物的一些评点也让人感觉特别精当。
世俗众人对司马懿的军事、政治才能多有否定,依据无非有三:
首先是诸葛亮羞辱司马懿,给他送巾帼妇女衣服,司马懿(伪装)愤怒上表于魏明帝曹叡请战,魏明帝派遣卫尉辛毗杖节作为军师协助管束魏军。
其二是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司马懿追击,姜维令杨仪反旗鸣鼓,伪造将要攻击魏军的样子,司马懿收束军队退军,三国时期百姓为之造了句谚语“死诸葛走生仲达”。
其三是司马懿在蜀军退军进斜谷后,司马懿沿路按察诸葛亮驻军的营垒处所,赞叹诸葛亮为“天下奇才也”,然后才追击行军到赤岸,不及而还。
要客观评价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个人,必须结合时代背景、人生轨迹来进行。
诸葛武侯的生平被《三国演义》多所篡改,在《三国演义》诸葛亮刚刚登场,第一把火就指挥刘备的军队在博望坡以火攻大胜曹军,此事的正史记载完全与三国故事相违。
《资治通鉴卷六十四·汉纪五十六》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这一年五月,袁绍因官渡之战军败,惭愤发病呕血而死。刘备受刘表派遣北侵至叶县(属南阳郡),在博望设伏初期取胜击败夏侯惇。而刘备三往隆中见诸葛亮,在《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有详细记载。我们来看看叶县博望之战的记载:
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曹操遣夏侯惇、于禁等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等追之。裨将军钜鹿李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狭,草木深,不可追也。”惇等不听,使典留守而追之,果入伏里,兵大败。典往救之,备乃退。
而关于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所有故事,都是正史毫无记载的无稽之谈,赤壁之战周瑜才是当之无愧的主帅,吴军是主力,赤壁之战后周瑜、程普与曹仁对垒,甘宁袭取夷陵,孙权率军围合肥。刘备的军队在赤壁之战中所起的作用不大,赤壁战后刘备率军南徇夺取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事中郎将,督武陵、长沙、零陵三郡调赋税充军实。
诸葛亮一生真正称得上军事胜利的,是挥军于公元225年讨伐益州叛蜀归吴的耆帅雍闓,以及被雍闓派出的郡人孟获煽惑叛蜀的牂牁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等人,后期又对孟获等七擒七纵终于平定了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雍闓等人叛乱在刘备伐吴失败以后,公元223年五月,十七岁的刘禅继蜀帝位,诸葛亮率蜀人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开始做准备,到225年讨伐平定四郡,共计三年有余。
《资治通鉴卷七十·魏纪二》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讨伐雍闓,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原文如此记载:
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巂入,斩雍闓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门下督巴西马忠由牂柯入,击破诸县,复与亮合。孟获收闓余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尔。”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尤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遂至滇池。
其实是否有孟获这个人,诸葛亮对孟获是否七擒七纵不同的史书多有差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就没有关于孟获的记载,最早记载孟获的是东晋时期成汉常璩所写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在《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和《资治通鉴》中建宁孟获都出现得很是突兀,另外他莫名其妙就得到了当地夷、汉的拥戴,而在《华阳国志》中对孟获忽悠夷叟(部落长老)还有记载,虽然中间文字有脱落之处。孟获在史书中绝不是什么勇猛角色,至于《三国演义》中什么火烧藤甲军的事纯属虚构,在史书中毫无记载。
总的看来,关于诸葛亮的三次用火大败敌军都是无中生有,另外所谓的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登坛借东风、三气周瑜到安排关羽在华容道截击曹军,失街亭后大摆空城计都是民间历史发明家对战争中所谓奇谋异算的臆想,甚至七擒孟获也有可能是三国后乱世中民间怀念诸葛亮,附会创造出来的传说,被西南地区地方志《华阳国志》记录后,流传至宋代,《资治通鉴》采纳了这种说法。
还是《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评价比较中肯,诸葛亮善于理民,政治才能优于军事才能,而将略及战场机变稍逊,因为手下无名将所以战功不赫:
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毛润之先生读史书时曾评点过诸葛亮军事上的一些具体问题:
一是错选关羽和马谡为将帅。关于关羽笔者前一篇文章已经论证过,而被诸葛亮署为军中参军的越巂太守马谡,作为才气过人好论军计的地方官,在蜀军首次北伐前根本未经真正的战阵,根本不宜为将帅,这里不再赘述。
二是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陈寿所评)。《资治通鉴卷七十一·魏纪三》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记载:
初,越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
润之先生曾评点街亭之战道:“初战亮宜自临阵。”另在公元231年就诸葛亮退兵时在木门设伏杀追击的张郃(矢中右膝)有眉批:“失街亭后,每出,亮必在军。”
公元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兵出祁山之际,魏边关关中及陇右地区略无备豫,这对于蜀军来说是天赐良机,但是诸葛亮自率大军驻军祁山,以赵云、邓芝驻箕谷为疑兵,以马谡、王平为先锋与张郃战于街亭。相对强势的蜀军被人为三分,强势变为弱势,其后张郃围困马谡之时,诸葛亮本当迅速北进街亭,策应马谡与张郃展开决战,结果诸葛亮不亲自临阵,致使马谡兵败街亭,而兵力分散后赵云在箕谷也兵败领军退还。
这就是润之先生对诸葛亮的评论“初战亮宜自临阵”的内在含义。战败后诸葛亮曾自我检讨道:“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也就是说祁山、箕谷两处战败,其实都是诸葛亮的责任。
三是战略失当,兵力三分而乏制御之道。润之先生读苏洵《权书·项籍》对诸葛亮的评点“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时,曾写下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诸葛亮在228年街亭兵败后除了自己承担责任,《资治通鉴卷七十一·魏纪三》还记载他这样检讨并实施改革:“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诸葛亮把战术失败归咎于兵多无用,制御、指挥大规模的军队军事才能确实非其所长,这点他不如曹操、周瑜。《三国志》不载七擒孟获之事,后来到了东晋才有地方志记载这种故事,看来七擒孟获正史虽载也殊为可疑。
再来看司马懿,他与曹魏武帝、文帝、明帝的关系都算不错。《三国志·晋书·宣帝纪》记载:
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乐号曰四友。迁为军司马,言于魏武曰:“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纳之,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
军人屯田之策最先就是司马懿为曹操所出的主意,诸葛亮汉中屯田并非首创,这也是润之先生为何说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有几手比曹操高明的原因之一。
这里要补充的是,魏文帝曹丕在任太子时就与司马懿关系极为融洽,曹丕去世时召见曹真、陈群、司马懿等见于崇华殿南堂,三人并受顾命辅政,诏太子曹叡(魏明帝)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明帝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
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司马懿与最后一次北伐的诸葛亮对垒,其最大的智略其实是不战使亮自败,毕竟诸葛亮去世后,蜀中无论人才、经济还是政治都非魏国对手。另外,司马懿不战也是执行魏明帝曹叡的战略,我们来看看当年魏、蜀、吴三国的战略态势。
据《资治通鉴卷七十二·魏纪四》中史料,魏明帝曹叡和司马懿的战略意图其实非常清晰。
(夏四月)诸葛亮至郿,军于渭水之南。司马懿引军渡渭,背水为垒拒之,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亮果屯五丈原。
吴蜀在刘备、关羽去世后多位联合发动军事行动,此次蜀军北伐,司马懿率魏军与诸葛亮在前线对峙,而吴军的声势要大得多:
五月,吴主(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众号十万;又遣陆逊、诸葛瑾将万余人入江夏、沔口,向襄阳;将军孙韶、张承入淮,向广陵、淮阴。
面对吴蜀夹攻,魏明帝自己东征拒吴,而敕命司马懿坚守挫蜀军,战略部署很清晰:
(满)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魏明)帝不听,曰:“昔汉光武遣兵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纵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
在部署拒吴的同时,魏明帝曹叡对西部边陲的司马懿,除了派军增援外,也有明确敕令。其实魏明帝的多次敕令中,都对诸葛亮的蜀军颇为轻视:
乃使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助司马懿御诸葛亮,敕懿:“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走而追之,全胜之道也。”秋,七月,帝御龙舟东征。
所以,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馀日,诸葛亮派蜀军多次挑战,懿不出。至于诸葛亮派人送司马懿巾帼妇人之服,司马懿怒而上表请战,那都是装给麾下的将领们看的,而魏明帝派出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就是君臣在演戏给众军看了。
司马懿一生最辉煌的战果是两次千里奔袭:
第一次是在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在未请示800里之遥的魏明帝的情况下,8天之中率军奔袭1200里自宛到新城,在派军抵御吴蜀两路救援孟达的援军的同时,于228年春正月,旬又六日攻破新城,斩杀被诸葛亮引诱叛变的孟达。
第二次是受魏明帝派遣,约定以一年为期灭掉辽东公孙渊。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军4万远征离洛阳3600里的辽东郡,过程中智计百出,最终斩渊父子于梁水之上,平定了辽东、带方、樂浪、玄菟四郡。
诸葛亮相比司马懿,军事才能多有差距。而论及其他,《三国志》中载诸葛亮的《诸葛氏集》二十四篇共计104112字,其中前后《出师表》名于后世,司马懿则因诛灭曹爽多为人诟病,还是干宝在评论晋朝兴败时对司马懿有一段话较为中肯,见于《资治通鉴卷八十九·晋纪十一》愍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
昔高祖宣皇帝(司马懿),以雄才硕量,应时而起,性深阻有若城府,而能宽绰以容纳;行数术以御物,而知人善采拔。于是百姓與(与)能,大象始構(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