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内政外交详解

石油+伊斯兰教+核武器+上合=?

答案是伊朗。

——当理想的狂热与现实的残酷交织,会是怎样一副灰色的画卷?

伊朗,全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中东大国之一。根据外交部的数据,目前人口大约为8165万,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是中东的反美先锋与重要地区中等强国,同时在中国的对外战略布局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此文将对伊朗概况进行简单的梳理。

                                             

一、历史概况:伊朗为什么反美?

伊朗古称波斯,民族主体不是阿拉伯人,而是波斯人,但同样信奉伊斯兰教。同时还有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等民族作为重要的“人数不少的少数民族”存在。

伊朗作为重要的产油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得到了世界大国的高度关注。据统计,波斯湾的石油生产能力大约占据世界的32%,同时地处霍尔木兹海峡的咽喉处,2003年从其运出的石油占据世界的五分之二。

伊朗虽然是伊斯兰教传统国家,但其绝大多数教民都属于什叶派,而非占据穆斯林主体的逊尼派。二者在伊斯兰教的观点上有着许多出入,导致双方相互敌视。《伊斯兰教》一书指出,1501年伊斯玛仪占领大不里士并声称自己是沙(国王 )后建立了今天的伊朗,切断了奥斯曼与伊朗伊斯兰文化的联系,加剧了伊朗与中亚日渐增长的文化分化,逐渐将中东分割为奥斯曼、伊朗和中亚穆斯林文化。

1942年,美国派遣5000名士兵登陆波斯湾,开始在伊朗驻军,从此开始逐步对伊朗进行控制,确保伊朗不损害美国在中东的利益,顺便对抗苏联。1951年4月29日,民族主义者摩萨台上台,要求将垄断伊朗石油开采的英伊石油公司收归国有。此举引发了英美两国的担忧,因此两国情报部门于1953年推动政变,推翻了摩萨台政府,建立亲美的巴列维王朝,同时将美国的石油公司引入伊朗。此举在后来被认为是对伊朗的极大侮辱与损害,成为伊朗人民敌视美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巴列维国王统治期间,实施政治上的高压政策和宗教方面的世俗化政策。巴列维国王利用秘密警察逮捕反对派、大肆敛财,并且无条件支持美国在中东的地缘政治诉求。由于其与当时被苏联控制的阿富汗接壤,因此被视作与苏联对抗的最前沿之一。美国对巴列维政权予以了高度重视,包括基辛格在内的多位美国政要都频繁的访问伊朗,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给予伊朗高度支持。那个时候的伊朗与以色列同样也保持了高度密切的合作关系。

巴列维王朝的腐朽统治导致了伊朗政权的逐步崩溃。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所谓伊斯兰革命,即伊斯兰教神职人员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鼓舞草根民众推翻了腐朽的巴列维政权,建立了伊斯兰政权。其突出特征就是对美国的极度仇视。美国一度准备武力干涉,但是同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使得事态复杂化,美国并不敢轻举妄动。

从1979年2月开始,美国人在伊朗的存在遭到了大批袭击,包括使馆。伊斯兰政权驱逐了大批美国记者。美国人对此极度震惊,但仍然不希望失去重要的战略盟友,试图挽回关系。早在1978年,时任美国驻伊朗大使就发回了一封名为《想人所不敢想》的电报,主张维护美国国家利益,不反对甚至是支持伊斯兰革命。美国政府采纳了这一意见并主动促成了巴列维国王的流亡。但是在美国国会发表了不友好言论后,伊朗政权改变了它原来的看法,拒绝了美国新派驻的大使。1979年11月4日,得到宗教领袖霍梅尼支持的激进伊斯兰学生攻破了美国大使馆,扣押了六十多名使馆工作人员长达444天。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伊朗人质危机。

危机初期,美国政府内部也呈现一片混论,主张谈判解决与武力解决的观点层出不穷。最终,在谈判艰难的情况下,里根总统于1980年4月24日授权采取“鹰之爪”的军事行动,动用8架直升机与6架运输机,总计九十余人长途奔袭伊朗,企图救出人质。然而,营救小组一降落在伊朗塔巴斯沙漠就遭遇机械故障,不得不放弃计划。随后在撤离过程中,一架直升机与运输机相撞,8人死亡。美国军队不得不丢下直升机与遇难成员的尸体,仓皇离去。

1981年1月19日,伊朗与美国签署解决人质危机的《阿尔及尔协议》,规定美国冻结巴列维国王在美国的财产,但不阻挠伊朗政府从法律上寻求其所有权;美国解冻伊朗总额120亿美元的财产,但是只归还其中的一般,剩余抵扣伊朗欠款,美国承诺不干涉伊朗内政。总的来说,这份协议就是美国人丧权辱国的最好体现。

有文献指出,1980年爆发的伊朗-伊拉克战争中里根总统表面中立,实则偏袒伊朗,暗中违反国会制裁案向伊朗提供武器也是伊朗人质危机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事件后来败露,导致里根总统遭到国会的严厉调查。

至此,伊朗人民对于美国的敌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伊朗从此成为中东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领头国家。甚至在德黑兰大学外语学院大楼入口处的地面上画着美国、以色列和英国的国旗,让人们进出都能踩上一脚。

美国也因此对伊朗实施了极力的制裁,但未能改变伊朗的重要产油国地位。

二、政治:政教合一的国家是怎么构建的?

伊朗实施的是政教合一的政体。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宗教领袖领导下的三权分立制”。设立最高领袖一人,是武装力量总司令,享有对政府、议会的一票否决权,在国家治理中占据绝对地位,由专家委员会推举产生。有权任命司法总监、宪法监护委员会成员。最高领袖有两个要求,一是担任过总统,以证明“享有民意基础”,二是必须是所谓的穆罕默德“圣裔”,血统纯正。伊朗的首任最高领袖是伊斯兰革命的领袖霍梅尼,而现任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则是霍梅尼时期的总统,自从1989年霍梅尼逝世以来就一直担任伊朗宗教界的最高领袖。最高领袖在各级政府、驻外机构都有个人宗教代表,一般比同级的官员权力更大。

此外,伊朗国家元首是总统,由全民选举产生,任期4年,最多任两届。虽然伊朗名义上是总统内阁制,但是总统仅仅掌握经济、文化方面的部分权力,需要无条件服从最高领袖的指示。同时,在总统选举产生之前,必须通过宪法监护委员会的认可。

宪法监护委员会由高级教士组成,是伊朗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机构,对总统和议会决议享有否决权(负责审查议会决议),目的是确保行政与立法符合伊斯兰教义与《古兰经》。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则是最高领袖的咨询机构。

议会同样由选举产生,与负责立法与通过部长任命,实际权力并不大。

伊朗的武装力量分为两块,一块是政府军,但是装备陈旧、实力低下;一块是伊斯兰革命卫队,法律上不属于正规军,但是无条件忠于最高领袖,装备精良、作战能力强,在海外均有驻军。

长期以来,伊朗的国内政治主要分为两个派系,强硬派与温和派。强硬派主张与美国对抗到底、发展核武器、拒绝谈判、对外输出革命,温和派主张走外交谈判路线、通过对话解决制裁、发展伊朗与别国关系、实施战略收缩。两派在伊朗历史中均有占据上风时刻,主要取决于最高领袖的政策取向。刚刚卸任的、完成伊核协议谈判的鲁哈尼就是一位温和派人士,而目前上台的莱希则是不折不扣的强硬派。总体来说,受政策转变与美国特朗普政府的疯狂打压,目前伊朗保守派与强硬派占据主导地位。长期来看,强硬派与温和派轮流执政是一个大趋势。

三、伊朗的对外关系与伊核协议

前文提及,伊朗伊斯兰革命的核心意识形态包括极端的反美主义、抗击美国与反对美国支持的以色列、谋求地区大国地位并传播伊斯兰什叶派理念,是伊朗外交的核心目标。在反美主义、核问题与国内国际政治气候的相互作用下,伊朗与美国关系呈现复杂多元的态势,对抗是主流,但是也存在短暂、有限的合作与对话。可以说,美伊关系是国际关系的主线之一,直接关系着地区稳定问题,因而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伊朗伊斯兰革命所构建的反美主义,根源于美国长期以来对伊朗人民的压迫与帝国主义政策。自诩为“自由”“民主”的美国,对一个主权国家实施毫无遮拦的渗透与颠覆,直接推翻了民主政府,将试图维护伊朗国家利益的政治精英尽数迫害,建立腐朽的巴列维王朝,疯狂打压、压迫伊朗人民,毫无顾忌的利用统治者的依赖为美国肮脏的地缘政治利益服务;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后还对人民起义横加指责,主动促成了巴列维国王的流亡(即使美国政客认为此举是在对伊朗示好)冻结伊朗政府在美国的资金,极大地伤害了伊朗人民的感情。在革命后的数十年内,对伊朗政权进行疯狂的打压、制裁、封锁,甚至是颠覆;在巴以冲突中偏袒以色列,伤害了同属伊斯兰世界的伊朗人民。可以说,铁杆盟友朝夕之间反目成仇、两国长期敌对,美国负有主要责任。

美伊关系长期以来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政策调整期、对抗期、有限合作期、中美竞争期。虽然此处讨论的是美伊关系,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大环境大背景。

伊朗人质危机时期的美伊关系的突出特点就是美国的天真。美国政府丝毫没有意识到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对伊朗人民造成了多少伤害,幻想着还可以为了地缘政治利益,继续与伊朗保持友好关系乃至是操控伊朗政府。直到1979年震惊世界的伊朗人质危机爆发,直到五十多名美国使馆人员苍白的脸色、绝望的神情出现在全世界的电视机上,燃烧着的星条旗才狠狠地击碎了美国政客的痴心妄想。

但是,紧接着伊朗人质危机的是随后爆发的两伊战争(1980-1988)。萨达姆主政的伊拉克企图利用伊朗国内政局未定、革命后孤立无援的有利条件,抢占觊觎已久的伊朗石油资源。战争爆发后不久,美国政府迅速发表声明称,鉴于海湾地区的特殊形势,美国政府将严守中立。但是,出于对萨达姆根深蒂固的仇恨与忌惮,美国政府实际上是偏袒伊朗的。美国政府初期并未向伊朗直接提供军火,但是默许伊朗通过第三国获取美式武器。1988年,震惊世界的伊朗门事件被揭露,里根总统被指控于1986年秘密向伊朗提供武器。后来里根总统承认违反国会的有关制裁法律,直接用美军运输机向伊朗运送美军制式武器。其原因一方面是两伊战争,一方面是美国需要伊朗帮忙,解救在黎巴嫩被绑架的美国外交官。说来讽刺,美国低声下气地请求曾经劫持美国外交官的国家帮助解救美国外交官。

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1989年,伊朗最高领袖、伊斯兰革命运动领导人霍梅尼去世,伊朗通过了新宪法,现任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上台。1991年,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美伊所有合作的基础不服存在。美国最大的敌人苏联不复存在,使得美国有精力去关注伊朗这种不听话的小国。海湾战争与冷战的巨大胜利,使得美国骄傲的认为,它不需要再对伊朗展现出任何可能被解读为“软弱”的姿态。

1992年10月23日,布什总统签署了《伊朗-伊拉克不扩散法》,对伊朗实施了自1980年以来最严厉的制裁,事实上禁止了对伊朗出口任何军用品、两用品与技术,尤其是核技术与化学、生物技术(因为美国认为伊朗在两伊战争中有使用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的历史)。最符合美国霸权特色的是,美国强行要求所有域外国家遵守这个美国国会通过的美国国内法,用霸权将美国国内法上升为国际法,声称违反者将被美国予以严厉的制裁。

1995年,克林顿总统禁止美国投资伊朗的能源产业。1996年8月,国会通过《伊朗-利比亚制裁法》,规定美国对所有投资伊朗能源业的外国公司实施制裁,是为美国对伊朗制裁的最高峰。“世界警察”本色暴露无遗。

早在1992年召开的G7会议上,美国的欧洲盟国就明确拒绝一起对伊朗实施严格出口管制的请求。欧洲人视伊朗为减少对俄罗斯石油依赖与能源投资的重要经济伙伴。但搞笑的是,1994年美国才是伊朗的最大石油出口国,一年就购买了40亿美元的伊朗石油。美国一开始希望限制伊朗,但又不想损害自己的经济利益,于是就呼吁盟友制裁,自己继续赚钱。被法国人与德国人甩了白眼之后才扭扭捏捏的扔出一个“最严”制裁法。

在美国的强压之下,伊朗政府不得不抛开霍梅尼那句著名的“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1995年,俄罗斯与伊朗达成核合作协议,美国下了一大跳。这把美国长期隔离德黑兰的努力撕得粉碎,让美国人感受到了浓烈的无力感。

鼻子朝天的美国人通过的《伊朗-利比亚制裁法》,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所谓的“美国国内法的域外效力”,要求全世界都遵守美国的国内法,把美国国会与联合国安理会划了个等号。请注意,孟晚舟就是以诱导汇丰——一家国际银行——违反美国国内法律规定的对伊朗制裁——这样莫须有的罪名被加拿大扣留的。中国政府始终主张孟晚舟案件是一起彻头彻尾的政治迫害案件,就是因为它的所谓法律依据是强行要求别国遵守的美国国内法律!与中国通过《反外国制裁法》类似的是,欧盟当年也迅速制定了2271/96号条例,强烈反对美国拿自己的国内立法要求别国,并要求欧盟企业未经授权不得遵守两部法律,拒绝承认和执行根据域外立法做出的裁决。有意思的是,反对美国的长臂管辖是欧盟历史上第一次就一项外交政策达成一致。也就是说,美国的下三滥行为为欧洲一体化提供了强大动力。

1997年,法国道达尔公司、俄罗斯Gazprom公司、马来西亚Petronas公司与伊朗签署了一项高达20亿美元的合同,直接站在美国人的鼻子上扇他耳光。克林顿气的鼻孔冒烟,但是鉴于伊拉克事态还需要法国与俄罗斯的帮助,美国不敢轻而易举的对三国企业执行制裁。经过八个月磕磕绊绊哭爹喊娘的谈判,美国终于给自己搭了一条台阶,虽然是滚下来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援引《达玛托法》豁免了上述三家公司,换取俄罗斯与法国在一些问题上对美国轻描淡写的口头支持,竭力将豁免描述成“一场交易”而非“这法律根本没法执行全世界都在笑话我”。

然而美国政客对自己的失败还毫无察觉,或者说不愿承认。美国国内企业为此付出了超过20亿美元的代价(贸易)与超过百亿的投资损失。此举还激发了伊朗强烈的反美主义。前文提到,伊朗国内主要由强硬派与温和派组成,政府、议会、宗教势力(伊斯兰革命卫队)之间矛盾重重。但是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之下,伊朗人民前所未有的团结在一起,一切政策辩论都建立在了“反美”的基础上。与美国做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伊朗政府的合法性与动员能力。欧洲盟友也对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心有余悸。今天是伊朗,明天就该轮到谁?“欧洲独立”的意识兴起,缺少苏联作为共同敌人的跨大西洋联盟出现了不可弥合的裂缝。“用一个声音”说话的欧洲拍着桌子,痛斥美国人的不负责任。

事情很快出现了一丝转机。2001年9月11日,脸被摁在地上暴揍的美国人暴怒,“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啊”。2001年,美国的装甲车冲进了阿富汗,旷日持久的阿富汗战争爆发,装备精良的美军推翻了来自大山深处穿着拖鞋的大胡子叔叔们,塔利班的宗教政权被赶回了大山深处。但是,被誉为“帝国坟场”的阿富汗没有让世界失望,美国人尽管拿下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但是安全形势、社会稳定并没有因此好转,反而有恶化的趋势。各派势力、各路军阀勾心斗角,塔利班在大山深处打起了游击战。总而言之:美国人搞不定形势了。

巧了,塔利班还有一个世仇:伊朗。塔利班属于伊斯兰逊尼派。对于两个接壤的国家来说,伊朗深深忌惮1996年上台的塔利班在阿富汗-伊朗边境的破坏与渗透。1998年,塔利班杀害了9名伊朗外交官与1名记者,双方几乎开战。因此,伊朗政府支持阿富汗北部的塔吉克等民族,建立了反以普什图人为主塔利班的“北方联盟”,通过经济、军事援助,支持反塔利班联盟的作战。因此,即使是在1996-2001年执政时期,塔利班也没有真正控制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适逢伊朗著名的温和派人士,提倡“与美国缓和”的哈塔米执政,伊朗决定适度帮助美国。出于维护阿富汗稳定的原因,美国也顺手推舟,决定与伊朗在阿富汗问题上进行一些合作。

阿富汗战争爆发前,美国与伊朗就进行了多次接触;战争爆发后,伊朗帮助美国解救了被困的军事人员,还参加了在波恩举行的国际会议与6+2会谈,伊朗同意美国推荐的卡尔扎伊担任阿富汗过渡政府总统,伊朗还说服北方联盟同意了联合政府内的权力分配比例。

然而,好景不长。在阿富汗局势逐渐稳定下来之后,美国人很快变得继续骄傲自大起来。美国国内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认为美国根本不需要伊朗的帮助,乃至欧洲盟友都可以置之不理。因此,美国拒绝了接下来伊朗政府的谈判提议。乃至伊朗将军的主动示好都被美国国务院有意忽视。小布什直接直言不讳地把伊朗与古巴、朝鲜、白俄罗斯一起列为“邪恶轴心”。对伊朗的制裁愈演愈烈,公开支持伊朗的反政府组织。

全副武装地美军走入阿富汗的那一刻,伊朗人被深深的担忧与恐惧所包围。今天美军开入的是喀布尔,明天会不会是德黑兰?美国的强压,美伊对话窗口的闭合,最终促使伊朗领导人打开了潘多拉盒子。伊朗与全球的互动,正式走入核时代。

最早揭露伊朗核问题的是伊朗反对派“伊朗民族委员会”,由海外伊朗人组成。他们认为伊朗政府在2003年以前就已经开启了核武器研制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浓缩铀的过程。低浓度的铀可以用于核电站,但是高浓度的铀则被用来制造核武器。以色列察觉了有关计划,甚至直接对伊朗的核设施实施了武装打击。伊朗的多名核物理学家也被以色列情报机关刺杀。

2003年,迫于国际压力,同时是在国内温和派的斡旋下,伊朗签署了伊核协议附加议定书,同意暂停浓缩铀行动。

2005年,著名强硬派总统内贾德,宣布重启浓缩铀的行动。最焦急的是欧洲。欧洲希望继续将伊朗作为重要的经济与能源合作伙伴,但必须阻止核扩散的行为。因此,欧盟积极的参加了斡旋。英法德三国多次联合访问德黑兰,与伊朗达成了一些协议。但是,双方都没有严格地遵守这些协议,伊朗依旧在发展核武器。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相关规定,国际原子能组织将这一问题提交给了安理会。安理会在2006年-2010年间通过了多项决议,对伊朗实施了符合国际法的制裁。

2010年,联合国安理会同意实施“最严制裁”,伊朗经济遭受重创。中国与俄罗斯均要求伊朗重新考虑其决定。迫于国际压力,伊朗政府开始在6+1框架下进行谈判(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德国+伊朗)。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历史性的伊核协议诞生了。伊朗放弃浓缩铀进程,换取国际社会解除对伊朗的制裁。被称作《JCPOA》(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联合全面行动计划)的伊核协议,凝聚了各方共识,是国际核不扩散的重要成果。

好景不长。2018年,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仅仅三年时间,耗费国际社会无数努力的多边协议摇摇欲坠。欧盟、中国、俄罗斯、海合组织(阿拉伯国家)等多方齐声反对,只有被伊朗视为永久敌人的以色列拍手叫好。在多方努力无果的情况下,伊朗政府宣布将逐步不再遵守伊核协议。

中东和平雪上加霜之时。2020年1月,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海外分支“圣城旅”旅长苏莱曼尼将军,在伊拉克被美国导弹当街斩杀。伊朗革命卫队随即反击,对美国驻伊拉克军事基地发动武装打击,数百名美军士兵伤亡。事后,特朗普透露,他在“最后一秒”叫停了与伊朗的全面开战。中东和平,前景渺茫。但是国际社会并不与美国站在一起。美国企图对伊朗实施极限施压,但并没有结果。

2020年8月,联合国安理会表决恢复对伊朗制裁,遭到13票反对,中俄英法齐声反对。9月,伊核协议相关方(除美国)重新举行会谈,一致同意继续履行伊核协议,反对美国的破坏,中国外交部军控司司长傅聪率团出席了会议。但是美国在国际社会共同反对的情况下,单方面宣布恢复对伊朗的全部制裁,将伊朗的金融系统从美国swift支付系统中驱逐出去,使得伊朗无法进行国际结算。10月,对伊朗的安理会武器禁运到期,中俄仔细考虑支持伊朗;11月,伊朗终于证实它重启了一座铀浓缩设备,并在12月增加一座。

11月伊朗首席核物理学家被以色列在伊朗街头当街刺杀后,12月,不顾温和派的总统鲁哈尼反对,伊朗议会强行推出了《反制裁战略法》,伊朗的国际战略折射出内部的派系斗争。

2021年,美国新政府上台。但是没有取消对伊朗的极限施压政策。1月,伊朗扣押了一艘韩国邮轮。经过数月的谈判,伊朗同意释放邮轮,同时在韩国的资金解冻,用于支付联合国会费。

3月,外交部部长王毅访问伊朗,与伊朗签署了长达25年的政治、经济合作协议。4月,伊核协议相关方,包括美国在维也纳举行会议。同时,以色列破坏了伊朗的核设施。在谈判即将达成成果之际,伊朗举行了总统选举,由强硬派总统莱希主导的政府替代了温和派的政府。伊核协议谈判被搁置,伊核协议的未来越来越不明确。9月,俄罗斯方面表示,伊朗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政治障碍已经不复存在。伊朗问题越来越多被置于中美竞争的大环境中考虑。留给世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