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育的意义

教育与接受教育的意义

薛海权

教育与教育的意义看似简单明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育与接受教育这个问题人们因看问题的角度或所处立场的不同,看法也会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有人认为,教育与接受教育是传承人类文明成果,传播知识,使人类千百年来所积累的成果得以继往开来,继而用所掌握的知识造福人类,更好的为人类服务。还有人认为,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使接受教育者在前人开发建立的文明 成果、科学知识,正确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更高的文明水准,继而不断地提高对世界的认知,不断地由自然王国走向必然王国。以上这些对教育的认知属于“高、大、上”的范畴。另一类则认为,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是人生的必然,掌握知识是人来到这个世界的人生意义,否则与动物何异?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开阔眼界,人生就丰富多彩。再就是,接受教育或是被迫地、被动的接受教育,接受教育带有极大的功利思维,接受教育纯属为“稻梁谋”。接受教育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兴趣使然,这种人接受教育纯粹是自己的兴趣,喜欢某一方面的知识就去接受这方面的知识;一种抱负使然,这种人接受教育具有宏大的目的和目标,认为自己来到这个世界要成就某项事业,为了达到人生目标而去接受教育学习掌握知识。第三种为“稻梁谋”应该说在目前社会上是主流认知,这恐怕在世界范围来说我们是最具特色的。

目前,通过接受教育,谋求“荣华富贵”耶或谋求一个理想的“饭碗”,“出人头地”让人生具有价值,在我们这个价值取向单一的文化中极具代表性。“学而优则仕”,古时将考取“功名”当做人生的头等大事。到如今这个“人生理想”依然根深蒂固。

现在上上下下都认为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什么“应试教育”,“一切为了文凭”,“培养一批读死书走上社会却无法真正融入社会,甚至无法将所学用于实际的‘书呆子’”浪费了资源不说,还对社会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正是我们这种占主流思维的单一的教育取向,造成了如今教育的问题成堆。各种口号误导着社会,将思维方式一步步引向了误区。典型的如: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们在孩子们懵懂不清,甚至咿呀学语的阶段就开始灌输“知识”,又是背唐诗又是物理启蒙恨不得让他成为爱因斯坦第二李白再现。反观西方国家,将过早的给孩子灌输知识视为“非理性”。他们认为孩子在幼儿阶段是释放天性的阶段,享受人生初始天伦之乐阶段,更是“塑形美好人生”最佳时段。从懵懂期让他(她)们按照自身条件所赋予的天性去自我塑造其今后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创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能力,而不是在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的情况下灌输其根本不适合他们自身的“所谓”知识。恰恰是应该给予启迪和让他们了解的是,良好的习惯,正确的行为准则,自我保护的能力,初步地了解“权利与义务”,在必要时能够加以应用。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被功利思维绑架了,教育市场化,将原本崇高的公益性事业变成了一切围绕“钱”展开。各种名目繁多的补习班、兴趣班野蛮发展,“毒化”本应是高尚的事业。教师视“上课教学本分”为业余视“补课挣钱”为主业。另一方面学生在 家长和社会的大氛围的逼迫驱使下透支着身心的健康,耗散着本身独有的人生天性,一步步成为了“一模活脱的产品”。泯灭了自身特性的“产品”不知泯灭多少“天才”的兴趣进而由此可能产生的“成就”。作为多年“全球首富”的比尔盖茨不就是因为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弃学业而不顾,而专心于自己的“事”成就了“微软”并惠及了全人类吗。当然这个案例是非典型事例,只能看成特例。但另一种在西方世界不算罕见的事例,很多人接受教育“随心所欲”。在兴致的驱使下,在财力允许甚至力不能及的情况下休学去周游世界,待满足了自己的欲望之后再回来继续学业。这种情况在我们这个讲究秩序的社会可能不合时宜不值得提倡。但是,可以看出接受教育与兴趣可以有机结合也不失一种方式,甚至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 “受教无式”也许正是教育的更佳方式。

近来有种说法,目前,在快递行业、美团等外卖投送行业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多达百万以上,在这些人中甚至不乏博士的身影。有人就发出叹息,说这是人才资源的浪费,社会的不幸,更是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含辛茹苦的家长甚至家族的失望,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看。教育与接受教育的本质是传播知识和掌握知识,这是大前提,在这个大前提下当然包括很多内容,其中也有又找个好的工作,将所学的知识用在恰当的地方进而发扬光大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价值这当然是理想的状况。如果没有将所学用在理想的“地方”或者根本没有理想的“位置”去从事其他事业是否就意味着“浪费”了呢?可能也未必。应该说越来越多的人接

受良好教育对这个国家、社会、民族有着非常大的助益,起码提升了社会的整体文明素质。不容否认通过教育谋求一份理想的职业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毕竟在现在的社会发展阶段追求更好的生活也是正当的,也是人性使然。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高成本教育出来的人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就失去教育的意义,就不能有所建树这个观点应当摒弃。爱因斯坦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中的翘楚,他大学毕业后迫于生活在瑞士伯尔尼的专利局某得一份小职员的差事。如果他安于现状可能一生就默默无闻,然而他在乏味的工作之余潜心研究理论物理,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成为继牛顿、哥白尼等诸多科学巨人之后打开认知“世界窗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其实,在我们国家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教育事业关乎民族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教育事业回归其原本意义刻不容缓。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