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次听到曲协讲反三俗,我就头疼

【本文来自《郭德纲很像个典型互联网企业,起初很有创业者的激情,但慢慢变成市场垄断者》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以女装亮相就是哗众取宠和低俗?这怕是对女装有什么误解吧~那影视剧、话剧、京剧里的女装情何以堪~别的不说,当年林彪、周总理,在当面的革命岁月里,都客串过的,低俗在哪~所以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抨击,低俗不低俗,粗俗不粗俗,庸俗不庸俗,不是这么来评判的。

岳云鹏五上央视春晚,国民度居高不下,能够在最高舞台上得到大众喜爱,是靠哗众取宠、靠低俗得来的吗?

而且,怕是对相声也有误解。相声,本来就是靠娱乐大众而存在的一种曲艺形式,换句话说,就是为了饭。它本来就是过去的一个行当,只是地位比较低,当年马三立大师和侯宝林大师都有着很多走百家(更敏感的地方那就不说了)谋生的辛酸往事。

这个行当,作为一门手艺来说,本身就不是脱离生活而存在的,一个是脱离不了具体的现实生活,其内容来自生活;另一个是脱离不了钱,艺人必须靠这个养家糊口。相声是语言艺术,但更是一个行当。主流演员倒是有国家养着,养着的后果是什么?

上世纪八十年代,相声就干不过小品了。九十年代,于谦的亲身经历,当时流行音乐兴起,说相声的一上台就被往下轰。可以说,没有世纪初小剧场的兴起,相声基本就完了。原因何在?

它作为一个行当出了问题,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人间烟火和民间百态。部分混得好主流演员以抹个小红嘴巴在电视上露个十分钟脸为满足,按照那条路,相声就是妥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也就是在这种趋势下,后来有了小剧场相声的兴起。德云社是其中一个成功的典型。它就是最直接地为大众服务,为自己谋生,那时候,说情怀都是假的。但当德云社做大了,当初的情怀才有了意义。

目前的德云社,除了相声,还有京剧麒麟社,最近也准备培养鼓曲人才了。

这种商业化之路,才是真正的新时代曲艺应该走的路。凡事,都要先解决吃饭问题,然后才能谈传承和创新的问题。德云社做大了,它对曲艺的带动是整体性的。在这个过程中,相声和各种曲艺的衰落时,曲协对这个行业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国家不能都养着,艺人没饭吃,还谈什么艺术。

所以,商业化,是必要的。德云社应该说,就是过去曲艺班社制度向商业化转型比较成功的一个。没有商业化,就没有德云社的成功,就没有相声的兴起。德云社的兴起,当然是靠满足客户们的需求。但满足客户们的需求就等于迎合客户们的需求?这是混淆概念。

一切服务行业,靠的都是满足客户需求,成功的企业,能够精准满足客户需求。否则,你的服务价值何在?

相声满足的,就是新时代快节奏都市生活中,人们对笑声、对娱乐的这种需求。德云社的兴起,证明了这种需求的存在和庞大。为大众百姓提供娱乐,当人们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中得到放松和开心,这也是一种服务。德云社的成功,证明了他们提供的产品是收到百姓欢迎的,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满足这种需要有什么不对呢?它不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它存在的价值何在?

当然要警惕过度商业化,过度的迎合观众需要,那就很有可能产生媚俗庸俗的乱象。所以整顿娱乐市场、反三俗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演艺圈,即陈道明所讲的流量界,那些被资本包装出来的所谓偶像,一个个不过是资本圈钱的工具而已。

这种乱象对青年人的危害尤巨,长远来看对社会风气的败坏是巨大的。但曲艺界的反三俗,又另当别论。

因为曲艺界的反三俗,伴随着德云社的一路成长。可以说,反三俗就是德云社崛起的背景音乐。曲协跟德云社的私下恩怨就不展开说了,就说这个反三俗,是好事,但不能成为报私怨的工具。如果一群本身三俗的人,天天喊反三俗,不是很搞笑吗。

德云社被反了这么多年,一路成长到现在,你说,到底是观众瞎呢,还是文化管理部门瞎?

喊着反三俗的人,都在搞什么?曲协主席一幅字多少钱你知道不?这可是他在节目上几次透露的。

曲协主席的徒弟,屡次脏话攻击网友,这是不久前爆出来的事。还有其他主流演员,代言产品从拖拉机花肥一直到壮阳药,几乎涵盖了360行,你没看错,就是拜了多位干爹、其中一位只比他大几岁那位。还有的给女徒弟买包;还有的娶了师婶……

郭德纲只代言过一次藏秘排油,就被盯上了,结果媒体铺天盖地地围剿。再说德云社的社会责任感,哪次慈善活动,德云社少捐了?这次河南洪灾,德云社上下捐了八百万。平时高喊反三俗的主流演员有几个吱声的?只有一个,还是因为骂观众出名的。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所以反三俗是好事,要看谁在反,谁在喊。尤其难以理解那些动不动就把三俗帽子扣向德云社的,其理由,不外乎是德云社受欢迎而已。它受欢迎,你看不顺眼,你就成了道德高地的小号手了?拿出实锤来,别一副总是“我觉得”的态度。

所以,不要因为德云社一枝独秀,而且大众欢迎,就给德云社扣上低俗的帽子。这种诛心之论,只是一种欲加之辞。要看它到底做了什么,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