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相差很远的例子?

作者|   首阳大君

来源|  历史教师王汉周

500

  西晋时东北“玄菟”“乐浪”“带方”三郡的位置

  01

  传统史料认为,自从西晋八王之乱国力大衰后,原本设置于东北及朝鲜半岛的“玄菟郡”“乐浪郡”和“带方郡”就因为孤悬塞外,朝廷鞭长莫及而相继被图谋南下的高句丽国当做一块肥肉吞并了。

  十二年 秋八月,遣将袭取辽东西安平

  十四年 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馀口

  十五年 秋九月,南侵带方郡

  十六年 春二月,攻破玄菟城,杀获甚众 

  ——《三国史记 高句丽本纪 美川王》

  一般将公元313年,占据乐浪带方二郡的张统,带领所辖一千余户百姓,放弃乐浪带方故地西奔投靠慕容氏,作为西晋一朝在东北及朝鲜半岛的统治土崩瓦解的标志。

  辽东张统据乐浪、带方二郡,与高句丽王乙弗利相攻,连年不解。乐浪王遵说统帅其民千余家归。

  那么,这些记载又哪里有问题?

  直白一点说,问题在于僻处江南的东晋王朝依旧在乐浪带方故地保持着“莫名其妙”的存在感。

  你想,因为西晋衰落,才导致乐浪郡这些地方失守。

  那么南渡的东晋王朝,与乐浪带方更是隔海相望,八竿子打不着了。

  按理说,东晋对这块地方应该没啥影响力才对。

  可是后来的相关记录却又很是奇怪,上图中朝鲜半岛西南部的“马韩”演变成的“百济国”,在袭击杀死高句丽故国原王,北上争夺乐浪带方故地后,接连两年遣使东晋,最后由东晋授予百济近肖古王“镇东将军,领乐浪太守”之职。

  到后来,高句丽好太王时期国力强盛,将百济势力逐渐向南驱逐,也是由东晋授予好太王后嗣长寿王“乐浪郡公”的封号。

  为什么无论是高句丽还是百济,都一定需要已经隔着大海的东晋来认可你对乐浪带方的合法权利?

  仅仅是名分上的锦上添花,还是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因素在?

  02

  直到上世纪,在朝鲜平壤及其西南的黄海道信川郡一带,相继出土了许多铭文砖。

  神奇的是,这些铭文砖上的纪年居然是我国两晋甚至有后赵时期的年号,能明确的下限一直到晋安帝的年号“元兴”三年,即公元404年。

500

  这就怪了~

  按理来说那已经被高句丽统治接近一百年了,怎么会接连不断的还用东晋纪年呢?

  更何况高句丽起码在好太王时期已经有自建年号“永乐”了(有“好太王碑”与“德兴里幽州刺史墓墓志”为证)。

  公元404年,就是高句丽好太王“永乐十四年”。

  高句丽的“永乐”年号与东晋“元兴”年号并行于国内?

  是不是高句丽为了讨好南朝的刻意举动呢?

  细想来不太合理。

  如果高句丽当真想讨好东晋,就不该自建年号。

  更何况好太王的墓志也只用高句丽自己的年号罢了,压根连东晋年号的影子也没有。

  更古怪的事情我还没提——

  03

  在朝鲜首都平壤西南的黄海道安岳郡,有一个高句丽时代的古墓群。

  其中有一座早被盗掘,但墓室中到处绘满了壁画的墓葬,一般称之为“安岳3号墓”,发现的墓志是这样写的:

  永和十三年十月戊子朔廿六日,使持节都督诸军事,平东将军,护抚夷校尉,乐浪、玄菟、带方太守,都幽州辽东平郭乡敬上里冬寿字,安年六十九,薨官。

500

  “辽东冬(佟)寿”,此人检索中国诸史料,还真的有他的记录。

  《晋书》和《资治通鉴》明确记载,他原是辽东人,在前燕慕容皝手下任职司马,后来在333年末被派遣去平定慕容仁的叛乱,结果被杀的大败,干脆就投降了慕容仁。

  可是两年多后,公元336年年初,慕容皝亲率大军将慕容仁擒杀,冬寿这个朝秦暮楚的两面派走投无路之下便流亡去了高句丽 。

  如此看来,安岳3号墓是冬寿的墓地无疑。

  原来冬寿投奔高句丽后被安置在了黄海南道安岳郡,也就是带方郡故地。

  可是奇怪的地方来了,这样一个丧家之犬般流亡他国的人,死后居然有一个绘满壁画,如此精致的墓室。

  而且根据其中一幅壁画“出行图”来看,冬寿外出的车驾边有足足数百人簇拥着他,一派王者风范。

500

500

  冬寿出行图


  更令人一头雾水的是,冬寿死亡时根据墓志中的纪年“永和十三年”是357年,证明他在高句丽已经待了超过20年。

  “永和”是东晋晋穆帝的年号。

  一个在高句丽住了20年的前燕司马,死时墓志里用的居然是东晋年号???

  他的旧主人“燕王”慕容家在353年都已经宣布称帝,否认东晋正朔了。

  冬寿他却在357年的朝鲜半岛还在用东晋年号。

  再看冬寿墓志中开列的官职“使持节都督诸军事,平东将军,护抚夷校尉,乐浪、玄菟、带方太守”,既不是高句丽国内的官职,貌似也和他在燕国的官职没啥关系,反而的确是晋朝的风格。

  另外冬寿墓的壁画中还有“记室”这些属官的人像,证明冬寿的确领导着一整套的官僚班子,且权势显赫。

  除了冬寿之外,北朝鲜也发掘出了其他几座情况类似的墓葬:

500

  04

  总结一下具体信息:

  第一,乐浪带方两郡失守于高句丽的313年之后,接近一百年的时间内,在高句丽已经有自建年号的情况下,乐浪带方故地仍然存在集中的奉东晋正朔之现象。

  第二,乐浪带方故地出现了奉东晋正朔,且有正式官称及下属属官的汉人官僚。

  第三:高句丽与之后兴起的百济国均非常重视取得东晋授予的统治乐浪带方故地的名号。

  由此,一个结论产生了。

  乐浪郡和带方郡,很可能在郡城为高句丽攻陷后,当地的晋朝遗民以今天朝鲜平壤西南的黄海道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依旧奉晋室为正朔的,半独立于高句丽势力范围的聚居区,并且不断的吸收从辽东迁入高句丽境内的汉人。

  更厉害的是这个汉人聚居区和南迁江表的东晋王朝一直保持着联系。

  (不然哪能知晓东晋年号的更替,接连不断的使用呢?)

  而佟寿投奔高句丽的时候,应该是带着家眷甚至军队的。

  这股势力使得佟寿一行人在到达带方故地的汉人聚居区之后,逐渐成为了当地的核心人物。

  之后佟寿和东晋方面取得联络,东晋任命势力较大的佟寿为乐浪带方太守,作为这个汉人聚居区的领袖。

500

  佟寿及其夫人像/佟寿墓壁画

  如此一来,佟寿由慕容氏的臣属摇身一变成了“晋臣”,奉东晋正朔是理所应当之事。

  而东晋通过册封这些乐浪带方故地的汉人首领,在名义上也光复了故土,且可以保持对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何乐而不为呢?

500

  图中标记,从左至右分别是慕容皝的昌黎,慕容仁的平郭,以及安岳。也就是佟寿一家的迁移路线

  值得一提的是,佟寿墓的出行图壁画中,有刀斧手,有骑兵,有盾手。

  可见这个汉人区的军力也不容小觑。

  这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高句丽和百济争夺乐浪带方故地需要得到东晋方面的承认。

  有了东晋授封的名号,不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与这个同样奉东晋为正朔的汉人区的冲突,甚至得到统治他们的名分了嘛 。

  类比一下的话,东晋朝廷就是唐朝长安政府,乐浪带方故地的汉人聚居区就是安史之乱后孤悬塞外的安西北庭二都护府。 

  东晋在隔海相望的朝鲜半岛中部,还有着一块名义上仍旧归属自己的飞地。

  目前发现的东晋年号铭文砖下限是到5世纪初,这个时期正好是高句丽好太王和长寿王父子推行南进计划的时候,高句丽向南驱逐倭寇,击败百济,迁都平壤均在此时。

  随着高句丽对南方统治的加强,这个位于高句丽新都平壤西南不远的汉人聚居地必然遭受到空前的压力。

  当地的汉人很可能被迫南下逃亡百济甚至日本,剩余的便被高句丽所同化,就此消亡在历史长河之中。

点击「历史教师王汉周」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