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基地的清华人
马兰基地的清华人
○钱锡康 邢振华 冯伟萍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50 周
年即将到来之际,2014 年 8 月下旬,清
华大学部分离退休干部、工物系及校友总
会的同志专赴马兰基地参观访问,探寻曾
在这片戈壁荒漠中洒下汗水和热血,奉献
青春乃至生命的清华人的足迹!
(一)马兰印象
下了飞机,坐上开往基地的汽车,
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前行,除了四周寸
草不生的大山,就是一望无垠的盐碱地。
亲身踏上这片土地,我们才真正地体会
到什么叫大漠荒凉、人烟稀少。然而从
窗外远眺,却能看见连绵的雪山时隐时
现,风吹扬起的薄雾为美丽的雪山增添
了一些神秘。碧蓝的天空和朵朵的白云
在雪山的映衬下更加显得这片土地的辽
阔无边、广袤深邃。
车行六个多小时后,一片绿洲突然映
入眼帘,基地的同志告诉我们,这就是马
兰基地。挺拔高大的白杨树高耸入云,宽
阔笔直的柏油马路一眼望不到尽头。随着
车离基地大门越来越近,远远的你会看见
清秀隽永的“马兰”两个大字静静矗立在
大门之上。这里之所以叫马兰,传说是当
第一支部队来到这里时,看到此地虽然渺
无人烟,却开着美丽的马兰花,于是取名
“马兰”。
马兰基地于 1958 年开始兴建,中国
唯一的核试验基地,中国核武器的摇篮。
主要担负我国核试验的组织指挥、测试
分析、工程技术和勤务保障等任务。到
1996 年 9 月中国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
条约》,基地成功地进行了 45 次核试验,
仅为美国的 4%,投资远低于美国,核武
器研制却达到了预定目标。
当我们站在最后一次核爆炸的爆心的
时候,我们仿佛感受到了核爆炸所引起的
大地剧烈的颤动;当我们驱车几个小时,
经过一路风尘和颠簸,只为看望哨所的几
位官兵的时候,我们真实地体会到,正是
因为他们默默的值守,才有我们现在的安
宁和幸福;当我们以极其崇敬的心情来到
烈士陵园的时候,真想对烈士的亲人们说:
你们放心吧,他们在这儿一切都好!大山
脚下,绿荫环抱,祖国没有忘记,马兰人
更不会忘记!
现如今的马兰基地经过 40 多年的建
设和发展,已经成为戈壁滩上的一处世外
桃源,这里有现代化的小城市,学校、医
院、礼堂、广场、公园,还有官兵自己的
菜地、果园……这是凝聚了几代基地建设
者们艰苦创业的成果。马兰也已经成为基
地人的代名词,就像镌刻在马兰基地门口
的那句醒目的标语“祖国在我心中”,这
是几代马兰人默默坚守、无私奉献最强大
的精神源泉!76 清华校友通讯
清芬挺秀
(二)基地清华人
清华大学为我国核工业的创建和核武
器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基地输送了大
批人才。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基地初创
时期,作为技术骨干调入的就有:孙瑞蕃
(1943 航空,联大)、董寿莘(1940 航
空,已故)、陆祖荫(1946 物理,已故);
建国后毕业的有钱绍钧(1951—1952 物
理)、黄豹(1959电机,已故)、倪源兴(1961
工物,已故)、孟雅(1960 无线电)、
金咸安(1961 力学)、刘镇球(1961 动力)
等。
1963 年是基地大规模接收地方大学
毕业生的第一年,当年输送到基地的就有:
陈达、孙亚今、房士良(以上为工物系),
袁光钰、徐继彰、徐进(以上为工物系调
整入工化系),龙首谌、顾庆中(自控),
贺成功(无线电)等 17 人。基地接收的
1964 年这一届毕业生共有 30 多人。
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清华老一辈
科学家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国家授予
23 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中,
有 14 位曾在清华大学学习或工作过。就
核试验基地而言,据查证,在 1964 年 10
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期间,在试验现场的
就有 5 位两弹功勋校友,他们是:王淦昌、
彭桓武、邓稼先、朱光亚、郭永怀;据校
友提供的资料,参加试验现场工作和实验
室任务的至少有 30 位校友,他们绝大部
分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毕业生。
50 多年来,先后在核试验基地工作
过的清华校友有二百余人。很多成为基地
领导和技术骨干。清华校友曾担任基地三
任司令员、两任副总工程师、六任研究所
所长,有 3 位校友被遴选为两院院士,13
位校友晋升为将军。
根据基地最新提供的数据,现仍在基
地工作的校友有 77 位,他们都是 80 年代
以后陆续来到基地工作的。其中有 36 位
博士,他们半数以上毕业于工物系,其他
毕业于物理、电子、航空、精仪、电机、
自动化、化学、化工、计算机、环境等院
系。还有 19 位正在职攻读清华研究生。
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前赴后继,在基
地奉献青春、建功立业,为新中国这一伟
大事业打上清华人深深的烙印。
2001 年朱凤蓉少将在清华建校 90 周
年纪念大会上的一段发言也许能全面总
结基地清华人工作状况及所思所想,她
说 :“核试验基地的四周是茫茫的戈壁滩,
当时的生活条件很差,缺少新鲜蔬菜,没
有干净的饮用水,有的是严寒、酷暑、风沙。
近 40 年来,先后有一百多名清华学子在
核试验基地工作。在那里我们深深体会到
了什么叫艰苦奋斗,什么叫无私奉献。在
艰苦困难的工作中,清华学子成熟起来,
大部分成为核试验基地的技术骨干、学术
带头人和领导。我们是从清华毕业的极其
普通的学生,仅仅是因为我们投身到了一
个伟大的事业中,仅仅是因为我们把自己
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
才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精神传承
基地清华人,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
他们“理工结合、又专又红”,受到基地
领导及同志们的高度赞赏,从他们身上充
分体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爱
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2014年(下) 77
清芬挺秀
理论知识过硬的大专家叶立润:
叶立润:1952—1955 年在复旦大学
物理系学习,1955 年 9 月调往北京大学
技术物理系学习,1956 年毕业后到清华
大学工物系工作,在实验核物理教研组任
教。60 年代初,核试验基地急需人才,
1963 年经国务院批准,各高校大力支援,
在基地工作的清华毕业生推荐了叶立润老
师,说他课讲得好,理论功底扎实。1965
年叶立润奉命调往核基地,基地非常重视
这位理论扎实、功底深厚的专家,委以重
任。先后任研究所所长、基地科技委主任。
叶立润在基地参加了 40 多次大气和地下
核试验,均圆满完成了任务。
最早参加核试验的清华人倪源兴:
倪源兴 :1961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物
系,毕业后就到了核试验基地,是我国
最早参加核试验的科技工作者之一,1964
年参加了我国首次核试验,先后共参加
了 30 多次核试验,在核爆炸辐射场参数
测量和近区物理测量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
绩。每一次试验,都要钻进酸气弥漫、严
重缺氧的地洞中去调试设备,在“猫耳洞”
里一呆就是一整天。在核试验刚刚结束后
的几分钟内,奋不顾身地冲进场区,抢救
测量数据。每一次试验都要在稍纵即逝的
瞬间捕捉数以万计的数据。他所领导的第
二研究室被中央军委授予“勇攀科技高峰
研究室”的荣誉称号。
采摘第一朵蘑菇云的清华人陈达:
陈达:196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物
系,在校时学业优良,毕业分配时,不顾
家人的反对和亲友的劝说,毅然选择了核
基地,在那里一干就是 30 年。刚到基地,
他便有幸投入到第一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
中,他所在的研究室是负责采集核爆炸蘑
菇云中烟云生成的微粒样品,进行分析研
究。怎样才能捕捉到足够的烟云微粒,成
为一大难题。经过日夜攻坚,他们终于设
计出了一套采样方案。取样前的准备工作
是在 1964 年夏季进行的,艰辛程度难以想
象。摄氏 72 度的地表温度,摄氏 42 度的气
温,热浪滚滚,没有人烟、没有房舍、没
有绿树和鲜花,有的只是孔雀河的苦咸水,
令人窒息的高温和风沙。即便这样,陈达
与参加采样科技人员仍是豪情不减,克服
各种困难,超额十倍地完成了取样任务。
承前启后的清华人王群书:
(详见下页文章)
接过接力棒、勇挑重担的清华人唐恒专:
唐恒专 :2001 年毕业于工物系,2006
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基地在京的
某研究所做信号数据处理工作。工作几年
后感觉自己负责的项目遭遇瓶颈,需要寻
求新的突破,当他听说基地需要一位搞科
研管理的人,便主动申请到基地工作,毅
然放弃北京舒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来到了
新疆。他认为清华的培养给了他扎实的基
础知识和独立学习、团队协作的工作能
力。这一切为从事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他们
都是极其普通的清华人,为了崇高的理想,
怀着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豪情壮志,
从国外、从繁华的都市,汇聚在这茫茫戈
壁,深山峡谷,担负着鲜为人知的神圣使
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秘密历程”。他
们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各种难以
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78 清华校友通讯
清芬挺秀
验。他们依靠自己所学,顽强拼搏,发愤
图强,锐意创新,在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
关的同时,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这
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
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他们用自
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马兰文化,那就是“艰
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