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的时候“万物竞发,生机勃勃”?

500

常公说话:我至今还记得,北伐的时候万物竞发、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最近网上很流行的一个梗。但其实这是咱们这边给他编的台词,他本人未必会这么讲。

北伐军分为东路、西路和中路三个方向,其中黄埔学生最为集中的第一军,也是常公亲自率领的,其实表现很一般,真正作为北伐主力的主要是第七军、第八军和第四军。

这其中,第四军里有一些黄埔军校毕业生在担任基层军官,比如说叶挺独立团,而第七军是桂系部队,第八军是湘军部队转投过来的,都没有什么黄埔学生。

而北伐军的三路部队中,真正承担着比较大的压力的,其实也就是这个西路军,是桂系和唐生智的部队,以及之后转投过来的湘军贺耀祖等部,都没有什么黄埔学生。

第四军出身粤军,本身有一些黄埔学生,但决定性的比如武胜关、汀泗桥的战斗,确实都是叶挺独立团冲锋在前。但在整个西路军的指挥方面,还都是老一代的军阀们。

至于蒋介石亲自率领的第一军的部队,其实并没有遇到很激烈的抵抗,一直到南昌附近才遇到激烈抵抗,常公自己搞不定,还是白崇禧带着桂系部队过去搞定的。

而这时候的北洋军阀,其实也早都已经分裂了,吴佩孚、孙传芳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华北一带已经是张宗昌、张作霖和阎锡山等人了,都是各自为战的,没有相互支援,没有统一指挥。

500

在北伐开始之后,湖南省内的湘军部队也并没有遭遇大战,很快就基本上全部转过来投降了,被改编成了国民革命军。到了武汉外围一带,才算是遇到了比较大的战斗,但这时候本来就是临时拼凑的军队,你要说有多强的战斗力,那也不可能。

北方的几个主要军阀势力中,冯玉祥已经宣布信仰三民主义了,率军出潼关,也参加了北伐,一路推进到了洛阳、郑州一带,根本不需要从南方来的北伐军帮忙。

山西的阎锡山那就更加不用说了,本来就是在观望形势,本身和张作霖也只能算是合作关系,一看情况不对,也是马上就掉头加入了国民革命军。

第一期北伐结束,也就是冯玉祥占领了河南一带,南方来的北伐军占领了长江沿线,也基本上就结束了,然后就转入了宁汉对立、武力分共和宁汉合流,也开始忙着搞内斗去了,根本没时间继续北伐。

好不容易内斗结束了,好,接着北伐。这时候打主力的也是武汉的桂系,以及贺耀祖等部,黄埔学生为主体的中央军,虽然连草鞋都比其他部队多一双,仍然不是绝对主力。

但是在山东打完张宗昌之后,华北一带的奉系部队就开始准备逃往关外,并没有和北伐军发生太大规模的战斗,反而是桂系和阎锡山的部队抢先占领了华北一带的地盘。

至于西南地区的军阀,云南的龙云、贵州的袁国铭、四川的各路军阀也是在北伐刚一开始的时候,就直接宣布加入了北伐军,效忠国民政府,所以也没有经历战争。

500

所以北伐的胜利,其实是当时的绝大多数军阀势力都及时掉头,宣布加入国民革命军、效忠国民政府的过程,那些军阀势力并没有完全被消灭,真正被消灭的其实就只有长江沿线的吴佩孚、孙传芳等人的势力。

也正是因为北伐的这种不彻底,并没有彻底消灭北洋军阀势力,所以才会出现之后长期处在内战和分裂的状态的局面,甚至连几个北伐军的主力部队之间也发生了大规模内战。

比如第一期北伐刚结束,出现了宁汉对立,最后以唐生智的势力被消灭结束,第二期北伐结束之后准备裁军,结果导致了冯玉祥和桂系、冯玉祥的不满,引发之后的中原大战和蒋桂战争。

到二期北伐结束的时候,常公的黄埔学生为主体的中央军和冯玉祥、桂系、阎锡山等人的部队之间,其实实力上差不多,中央军并没有绝对优势,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敢和常公叫板的原因。

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北伐本身其实也是一地鸡毛,充满了军阀势力的相互斗争的过程,最后完成的也只是表面上、形式上的统一,并没有真正的让中国变成一个政令统一的国家,反而陷入了新一轮更大规模的内战。

这种形式上的统一是不是有意义呢?当然还是有的,毕竟是在北洋军阀内部分裂之后,国家再一次在法律意义上重新实现了统一,尤其是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时候,是有利的,不至于让一些地方脱离中央太久,走向实质性分裂。

但对这种表面上的统一也不宜评价过高,因为它只是处在一个脆弱的均衡状态,随时都有可能被打破,进入新的军阀混战。在抗战爆发之前,各地军阀的反蒋活动此起彼伏,就是这个原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