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又流传起了“新读书无用论”,不就是义务教育阶段掐尖导致的后果吗?

【本文来自《“双减”政策来了后,整个社会鸡娃的焦虑能得以平息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那个帖子的作者,以前在我的贴子下面就进行过言辞激烈的回复,他非常维护他眼中的“智力竞争”——他认为小升初就该竞争,义务教育阶段掐尖天经地义。

那个作者的论证和对他人的反驳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就不一一指出。最关键的是他对当下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到高考升学的现状根本不了解——或者说是装作看不见。

此次大改革前的中东部地区,大部分能在高考中升学到一本乃至双一流名校的学生,都来自于该地区少数的重点高中;而这些重点高中的绝大部分生源,都来自于掐尖初中——基本上全是私立校和公立民办校(上一轮改革禁止公立初中掐尖,但是因为教育产业化政策,各地都给私立校和公里民办校留口子,导致原重点公立初中的优质师资大量流向民办校,随之导致尖子生大量涌向民办校),而这些掐尖初中,基本上6-7成生源来自掐尖,3-4成生源来自学区。掐尖考试的出题模式也很简单粗暴——考奥数题,考跨级学科内容。

这导致什么现象?

首先,这些掐尖初中少部分生源来自学区。毫无疑问,对应的学区房都是天价,只有富裕家庭才有本钱买,这部分生源几乎全是富裕家庭。另外,第二梯队的公立初中(就是原来可以掐尖的重点初中,上一轮教改后被禁止掐尖,但还留有部分优质师资)对应的学区房,也基本上被中产以上家庭购入。

第二,大部分生源来自掐尖,看上去很公平——谁分数高谁能进。但问题是,小学学科教学范围、内容、时长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小学不可能教学生掐尖考试所要考的内容。所以,孩子想在掐尖考试中胜出,不去参加系统性的课外补习培训,是不可能的——除非孩子是天才,自己看初、高中教科书看几遍就懂的类型。到中考、高考选拔时也是一样,掐尖校的学生为了保持优势,在校外花大价钱补习的依然大有人在;而普校里少数成绩尚可的学生,为了扭转命运去冲击名高、一本、双一流,更得拼命挤出钱来参加校外补习,否则就没有机会。

第三,由此派生出规模庞大的课外补习培训市场,并且价格越来越昂贵,广大普通劳动者、中低收入家庭,本来在住房上就背负了巨大压力,根本担负不起价格昂贵的全面跨级学科补习。

第四,上述几点就决定了,有资格上掐尖初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中产以上家庭的子女,然后传导到重点高中和一本、双一流的生源。

于此同时,新一代的年轻人,都明白当前就业市场的现实就是一本之外的学历几乎没有竞争力,而对基础性职业又非常排斥(辛苦、报酬低、保障差等等),自己从小到大接受教育的经历又让大家明白,想把一个孩子培养到上一本,除非孩子中了基因彩票天生高智商,否则没有经济基础,上不起昂贵的校外辅导,就大概率连门都入不了——小学6年,每月动辄数千的校外教辅机构培训费,对于那些夫妻俩月收入总和不到一万,甚至只有三四千四五千,还要考虑住房、老人赡养等问题的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你家孩子上不起校外培训,又买不起学区房,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的初中都进不了,只能进普校、弱校,普高率只有30%-40%,能通过中考进名高的更是凤毛麟角。就算中考考进一个普通高中,到高考时能考个二本就已经不错,而二本学历又能找到多好的工作呢?

大量工作普通、收入普通的青年人,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未来也重复自己的人生轨迹,只能呆在自己所处的阶层,甚至往下掉的——于是就躺平、低欲望、不恋爱,恋爱也不结婚,结婚也不生孩子,就算生孩子最多生一个然后佛系带娃,打死不生第二个。

本轮改革之前的,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的这一条线,是让广大中产以下的家庭看不到什么出路和希望的。前几年又流传起了“新读书无用论”,还让不少学者专家感到莫名惊诧,但实际上一点都不奇怪。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