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交流少是当下家庭的常态吗?
父子交流少是当下家庭的常态吗?不是当下家庭的常态,而是中国家庭自古以来的常态。
孔夫子教儿子孔鲤,有“过庭之训”的典故,呈现出的状态,就是严肃而不活泼的,孔鲤显然是很怕自己的夫子老爹的,老爹让自己去学诗,连路都不敢继续走就退回去了,这样的父子,能有多少交流呢?
宋明理学兴盛之后,更讲伦常道德,儿子见了父亲必须恭恭敬敬,须知恭恭敬敬与亲亲热热是很难共存的,恭敬代表着有点怕,恭敬久了又容易有逆反心理,交流自然就更少了。
现在的父子关系,比之古时候当然要好得多了,但父亲和孩子毕竟是两代人,越是在一天发展过去一年的现代,两代人的共同话题是会越来越少的,你和好兄弟聊的游戏,父亲多半是不玩的,你看球看梅西C罗甚至都姆巴佩哈兰德了,老父亲心里还念念不忘的可能是巴乔和巴蒂。
说实话,有时候非得增加父子交流是挺困难的,觉得自己应该多和父亲聊聊,想说几句交心的话,但说不了多少,就容易被两代人的思维模式差异打败,好的情况是迎来沉默,不好的话就容易直接吵起来。
但交流也不是只有对话一种方式啊?孝心也可以用陪伴来体现。
聊不到一起去,那就一起吃吃饭一起钓钓鱼一起看看电视,父亲说什么咱听什么,觉得他说的不对打个哈哈,觉得他说得好附和几句,那不也挺好?
不要强求共识,但要追求和谐。这是我对父子关系的一点点领悟。
孩子,你为什么和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了…
家长们是不是有这样一个困惑,孩子越长越大,跟自己说话却越来越少。孩子放学回家吃过饭后,自己回到自己的小房间里,玩会儿手机之后,开始做自己的功课,在你去送水果时,看见孩子在认真的计算一道数学题的结果,又不忍打断,于是又悄悄地回到客厅刷自己的手机。
有时候你问一句“今天过得怎么样?”得到的答案往往是“还行、挺好的”,就再也没了下文。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挺听话的,但其实他内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就是不跟家长说。而这样子导致的问题,会在孩子青春期时一下子爆发出来,让人想改都来不及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和孩子聊天。
其实和孩子聊天一点也不难,只要你从一开始就没有将他们当成孩子,而是作为朋友一般尊重他们、引导他们,孩子自然就会向你敞开心扉。
最近我与一个初中生聊得很开心,甚至我有什么烦恼都会和她倾诉,虽然她只是一个15岁的孩子,但在相处过程中完全感觉不到那种幼稚任性,在逐渐熟悉了解的过程中,我才知道这是源于她的妈妈与她的相处模式!
据她说,在妈妈和她一起出门前,会问:宝贝,我今天画的眉毛好看吗,我涂哪个口红色比较好看?
一起买鞋子的时候,妈妈会问:妈妈适合这个高跟的还是这双平跟的?
和爸爸生气的时候,妈妈带她悄悄出去吃并且边吃边吐槽:你爸爸追我的时候怎么样怎么样!回家一家人就重归于好。
平时妈妈不会刻意说起她的学习,但只要她自己对学习不上心的时候,
妈妈下班后会说:我最近想学习PS,但一个人没有氛围,我去你的房间和你一起好不好?一起学习一个半小时的时候,就会说,宝贝咱俩吃点水果吧!学习一直在这坐着真是太累了,妈妈上班做一天这又坐了一晚上,你也一样,咱们需要休息。
在和我聊到这的时候,做了个鬼脸说到:我其实明明知道是来看着我学习的,但妈妈和我一起学习,心里就平衡了。
同时她有什么疑惑,也会和妈妈分享,
她说:我的妈妈更像我的同级,我的朋友,意见不同的时候我们还会辩论。
从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15岁的她和大人聊天时,完全 没有隔阂 ,有时还会给你提意见,当然和同学关系也是很好的,因为谁都需要这么一个知心姐姐!
这位妈妈的做法实在是太完美了,我也很羡慕,但做不到那样的高分值聊天模式,但还是可以在现基础上提高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孩子聊天的5个技巧,希望可以拉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很多父母不太会跟孩子聊天。
“你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啊?”
“你在学校有没有乖?”
这两个问题通常孩子的答案大概都是:
“没什么啊!就跟平常一样啊!”
“乖啊!”
还有很多父母,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跟孩子聊天。他跟孩子之间的对话永远都是:
“功课写完了没?”“琴练了没?”“今天考几分?”
别把质问当聊天。这种状况比较像是质问,很难称作是聊天,因为通常都是以问句始,以斥责终。
在有些家庭里,鲜有和乐融融的晚餐时间、睡前时间及聊天时间。于是乎,你会发现,孩子在你面前话很少,久而久之,你对他也越来越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