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中,最爱苏东坡

@儿科医生小平平:

古代文人中,最爱苏东坡。

爱他是因为他是我的老乡,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迄今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还有苏家的祖坟,里面除了埋葬着三苏中的苏洵,还有苏轼的发妻王弗。他们是幼年时就相识,在眉山市的青神县中峰寺,还有纪念苏东坡和王弗爱情故事的景点。

以前读苏东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知道埋葬王弗的所在,是在短松冈上,如今此处明月仍在,但苏东坡自己却葬在河南郏县。两人相隔千里,即使有鹊桥,又如何能够相会?

苏东坡一生的经历,其实是很惨的。少年得志,中老年却因为党争的缘故,颠沛流离,多次被贬谪,乌台诗案时更是差点被处死,好在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加上太皇太后曹氏(也就是江疏影在《清平乐》里面饰演的曹皇后)的规劝:“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所以苏轼逃过死罪,只是被贬谪到了黄州,当团练副使。

宋朝的官员,一般有“官职差遣”,才算完整。苏东坡到黄州,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里面的“检校水部员外郎”是官,用来定待遇的;“黄州团练副使”是差遣,是说明具体干啥事的。

宋朝的团练副使,和唐朝的边州司马一样,是一个人嫌狗不待见的官,专门用来安置犯官、贬官的。本身就没啥事做,还加了一个“不得签书公事”,就是说朝廷看你不顺眼,给你安排一个闲职,没有办公室,没有印章,也不给你派公事,就老实在家里待着吧。

苏轼在《初到黄州》里,就有这么一段描述:“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这里面就说的是,自己的官职是检校水部员外郎,然后待遇也很惨。苏东坡自己写的注释“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也就是说发工资的时候,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经常拿到手的,不过是压酒滤糟的布袋。所以苏东坡在黄州时,是很惨的。不仅仅是政治地位低,日子也过得很拮据。虽然宋朝公务员待遇优厚,但他毕竟是犯官被贬,压酒滤糟的布袋,能值几个钱?

到了3年后,苏轼写过一篇著名的《寒食帖》,又号称天下第三行书(第一是《兰亭集序》,第二是《祭侄文稿》),里面有两首五言诗:其一: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其二: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真的是写得郁结、凄惨、愤懑,让人有一种感时而悲,悲伤没有尽头的感触。也有一种怀才不遇,能力和抱负无处施展的愤怒。

这样的诗,我在清朝黄景仁的作品中也看到过。苏东坡一生,多次遭遇苦难,年老还被放逐岭南,身边的人,早年间的王弗,后来的朝云,都早逝,而留下无尽遗憾。

苏轼写过一篇《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朝云常常唱这首《蝶恋花》词每当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不胜伤悲哭泣。苏轼不解,朝云说:“因‘天涯何处无芳草’,所以唱不下去”。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不再听这首词。

500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