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立陶宛的真面目
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个立陶宛,该国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接拉脱维亚,东邻俄罗斯,南靠波兰,不甚起眼,本不在俺们血钻故事的重点关注范畴,别说重点,连次重点、次次重点都算不上。
只是这两天,该国甘当北约工具,不顾中国反复交涉,宣布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公然违背中、立两国建交公报精神,为此,中国政府决定召回驻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陶宛政府召回驻中国大使。
一时间,立陶宛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后台不断有读者留言,让血钻写一期聊聊。
实话说,第一次对立陶宛这个名字有印象,是小学时,看周星驰电影《咖喱辣椒》的录像带,其中,有个片段,周星驰(辣椒)与张学友(咖喱)是室友,二人有次返家,楼梯上碰到两个贼,扛着电视等家具行色匆匆地下楼梯,周星驰打招呼,你们是搬家吗?二贼回道,不是,是去移民。周星驰又说,去哪里移民?加拿大吗?二贼又回,不是,是立陶宛。周星驰客气道,哇塞,好国家。
当时不觉得,而今再回看这段剧情,竟然莫名有一种幽默,而幽默底下,更多的是一个国家的苦涩。
一首诗引发的内卷
18世纪晚期,俄国大女主叶卡捷琳娜大帝数次用兵,吞并了立陶宛大公国,立陶宛的王公贵族纷纷委身沙俄,有的乐不思蜀,有的则貌恭而心不服,日日强颜欢笑,夜夜思念故国,安于一隅,静待时机。
1812年,拿破仑率军队横扫立陶宛,剑指莫斯科,许多立陶宛的贵族后代觉得复国时机已到,争先恐后加入法国军队,欲向沙俄雪耻。谁料,没过多久,沙皇亚历山大击败拿破仑,夺回立陶宛,青年们复国梦碎,满腹牢骚,伤心欲绝。
其中,有个叫密茨凯维奇的立陶宛文青,尤其悲愤,撰文攻击沙俄,先是被捕入狱,然后被流放至莫斯科,在那里寻得一个机会,逃亡到巴黎。
1831年,立陶宛与难兄难弟波兰,为对抗俄国统治发动起义,却被无情镇压。流亡巴黎的密茨凯维奇感怀身世,写下一首传世之诗——《塔杜施先生》,诗中写道:立陶宛,我的祖国,你如同健康一般,只有那些失去你的人才懂得你的珍贵。
这首诗广为流传,许多立陶宛爱国者读后涕泗横流,不能自已,尴尬的是,这首哀悼立陶宛的诗,却是用波兰语写的,因按照当时风气,波兰语被认为是更高级的文学语言,也是俄国官方语言之一,而立陶宛语则被认为是下里巴人的玩意儿,难登大雅之堂。就连立陶宛大公国的历史,都是波兰语和斯拉夫语记载下来的。
1863年,俄国为“俄化”波兰,禁止学校教授波兰语,而立陶宛语却因祸得福,加入课程大纲。几个立陶宛活动家创办了一本名叫《黎明》的刊物,专门刊登用立陶宛语写的文艺作品。
最令他们憋屈的一件事,就是密茨凯维奇那首《塔杜施先生》,明明是宣传立陶宛最好的作品,奈何却是用波兰语写的。他们经过思索后,想出一招,那就是把该诗翻译成立陶宛语,如果立陶宛语能表达诗人的炙热情感,那就说明立陶宛语并不是低级语言,而立陶宛这个民族,也完全有资格独立于世界之林。
立陶宛的爱国者发现,不止他们这么干,波兰的爱国者也在打这首诗的主意,他们正试图把密茨凯维奇的形象打造成一个波兰人。最搞笑的是,在狼多肉少的气氛下,白俄罗斯的爱国者也蠢蠢欲动,因为密茨凯维奇的出生地以及这首诗的故事背景,都发生在白俄罗斯,于是,他们说干就干,将该诗翻译为白俄罗斯语。
1898年,一个叫库迪尔卡的立陶宛诗人去粗取精,将《塔杜施先生》的第一句,化用到了自己的诗里。后来,这首诗被定为立陶宛国歌。
因一首诗引发的东欧“内卷”,终于告一段落。
不给钱就不算卖
密茨凯维奇的这首诗,可谓一鱼两吃,分别给了波兰和立陶宛建立民族国家的理由。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也随之进入尾声。
乱世纷争下,立陶宛的情况有点复杂。德国在西线败于英法,却在东线继续鏖战,并未输给俄国。而在俄国境内,新生的布尔什维克又跟白军激战正酣,趁此机会,立陶宛的几个政治家策划民族独立,组建自己的军队。
立陶宛的想法,是以德军为掩护,在布尔什维克到来之前,完成国家建设。1917年12月2日,立陶宛民族委员会在维尔纽斯宣布独立,接受德国作为保护国。
那边厢,德国与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正谈判,双方都坚持对立陶宛的所有权,仿佛两个糙汉在抢心上人。第二年2月,傲娇的立陶宛头发一甩,谁也不爱,再次宣布独立,且不再宣誓对德国的忠诚。
一战结束后,波兰于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这个在光棍节独立的国家,于两年后占领了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将刀插在其难兄难弟的两肋上,先搞了个傀儡政权,又于1922年,将维尔纽斯改名为维日诺,并入维尔诺省。立陶宛政府没招,只好自认倒霉,狼狈地将首都迁至考纳斯。
一战未平,二战又起。
1939年8月23日,纳粹德国与苏联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这项条约中,苏德双方一致同意,立陶宛在维尔纽斯的利益应被尊重。在冠冕堂皇的大国措辞背后,实际是以维尔纽斯为筹码,对立陶宛政府进行操纵。
由此,立陶宛再次成为两个大国拉扯的对象。
如果我们用拟人化一点的方式呈现,德国纳粹就像一个恶棍流氓,搂着娇小的立陶宛的脖子,连哄带吓地说,立陶宛兄弟,波兰这孙子忒不仗义,这次老哥替你教训他,以后由我罩你,至于维尔纽斯这块地嘛,干脆我受点累,好人做到底,也一块给你“照顾”了。
至于苏联嘛,则像一个不露声色的大佬,一言不发,板着面皮,让立陶宛自己掂量着办。立陶宛小心脏噗通噗通跳,经过一番权衡利弊,他认为,苏联将在苏德战争中胜出,还是与苏联做这笔买卖划算。
1939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占领维那,将立陶宛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内。第二年6月,红军进入维尔纽斯,耳提面命,要求立陶宛组建共产主义者领导的新政府。7月,立陶宛人民集团宣布赢得95%的选票。8月3日,立陶宛“申请”加入苏联,苏联欣然“同意”。
这幅场景,让我想起电影《九品芝麻官》里的一个桥段,高手高手高高手豹子头去逛窑子,点名要名妓如烟作陪,老鸨子推辞道,大人,我们如烟向来是卖艺不卖身,豹子头爽朗一笑,我玩完她,不给钱,就不算卖喽!
苏联刚占领维尔纽斯刚一年,屁股还没坐热,德国纳粹跑来将苏联人打跑,霸占了此地。
之后,噩梦开始。
纳粹在这里的政策,是杀光每一个犹太人。
而维尔纽斯是犹太人在东欧的聚集地,被称为“北方的耶路撒冷”。
1941年7月2日,德国纳粹的9号特殊武装队抵达维尔纽斯,招募了几万名立陶宛志愿者加入,随后陆续绑架了5万名犹太人,将其置于波纳瑞森林沙坑等地射杀。1943年9月,犹太人社区被全部拆除,大约1万名犹太人被带走,其中5000人死于毒气室,数百人在沙坑被射杀,幸存者被送到爱沙尼亚的劳动营。
1939年时,有7万名左右犹太人生活在维尔纽斯,待到二战结束,仅存7000人。
吊诡的是,犹太人被集体枪杀的地点——波纳瑞森林,正是密茨凯维奇在《塔杜施先生》这首诗中赞扬过的那片森林。时光流逝,命运无情,曾经象征立陶宛民族骄傲的圣地,成了血淋淋的坟场,而参与行凶的人,正是立陶宛人自己。
作妖
1944年,苏联军队余情未了去又来,凭借着铁血红军的意志力,把德国纳粹一顿胖揍,再次占领维尔纽斯,立陶宛也含羞带怯,再再再次投入大哥怀抱,这一次随她一起“出嫁”的,还有波罗的海的另外两个“姐妹”: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
至此,20世纪以来,立陶宛这朵波罗的海的娇花,两次被德国占领,又两次被苏联占领。
斯大林
比较黑色幽默的是,苏联吞并立陶宛后,反倒客观上帮助立陶宛实现了民族自决的家国梦。由于尝过波兰“两肋插刀”的滋味,苏联羽翼下的立陶宛政治局,决定将波兰人从维尔纽斯乃至整个立陶宛地区赶走。
与此同时,立陶宛人民也颇为争气,几十年两耳不闻窗外事,关起门来造人,竟然奇迹般地改变了立陶宛的人口结构。
1939年时,立陶宛人只占维尔纽斯总人口的2%,到了1959年,这个占比上升到了34%,在现代历史上,立陶宛人第一次成了维尔纽斯的多数民族,尽管如此,当时立陶宛人的数量也仅仅是刚超过俄国人数量,而斯拉夫人(俄国人、波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总数是立陶宛人的两倍。
到1989年苏联最后一次普查人口时,立陶宛人终于成了大多数,占比50.5%。即便所有斯拉夫人加在一起,也不如立陶宛人多。行文至此,忍不住向波罗的海缠绵于床榻间的“脂粉英雄”们致敬,说一声:立陶宛人民辛苦了。
立陶宛经济部长,称不惧中国制裁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日日向上的立陶宛人终于等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去完成数代人梦寐以求的夙愿。
1990年3月,苏联大厦将倾之之际,立陶宛第一个跳出来,宣布脱离苏联独立,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随即响应,仿佛多米诺骨牌,一时间,苏联的12个加盟国纷纷改旗易帜。次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
立陶宛独立后,先后加入北约与欧盟,票子没少赚,但观其历史,品其实质,却无法摆脱大国筹码、仰人鼻息的命运,被困在有如无间地狱般地缘政治的循环往复之中。近来,立陶宛为了几根骨头,充当杯葛中国的马前卒,甘当枪使,其结果可想而知。
韩非子有云,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危也。
END
本文作者:哲空空,血钻故事主编
部分参考资料:
《民族的重建1569-1999:波兰、乌克兰、立陶宛、白俄罗斯》,(美)蒂莫西 南京大学出版社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血钻故事”(ID:xuezuangushi),专注于硬派历史故事,伴你立足中华,勇闯世界。转载授权请联系“血钻故事”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