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折腾一大圈,日本战斗机如何被美国打回原形?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亚洲特快》今天呢, 咱们来填个坑,说说日本航空自卫队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支援战斗机”的事情。

上次节目咱们就说过了,日本航空自卫队由于受到专守自卫原则的限制,在空军的对地攻击能力,尤其是进攻性的对地攻击能力方面长期是禁止发展的。

日本仿制美国的主力战斗机,比如F-4、F-15这些,虽然美国自己装备的同型号飞机都有很强的对地攻击能力,即使是号称不为对地攻击付出一公斤重量的F-15A战斗机事实上也至少能够投掷激光制导炸弹和发射一些对地攻击的武器,但在日本这就是不行。

那么限制日本对地攻击武器到底是怎么划线呢?什么算是进攻性对地攻击武器,什么不算呢?

有一些我们都认为显然具备防御性的武器,比如美国空军的主力空对地导弹,AGM-65“小牛”,就长期没有让日本航空自卫队装备,一直到近年来才卖给日本作为P-1反潜机的反舰导弹使用。

这方面吧,看前几年日本自卫队集体亮相的庵野秀明《新·哥斯拉》也能感受到,日本空自能使用的威力最大的对地攻击武器也就是2000磅的JDAM卫星制导炸弹,扔在哥斯拉身上都被弹开了——还是美国爸爸的B-2不远万里飞过来投掷GBU-57重型钻地炸弹,才算是让哥斯拉出了血。

说起来按照真哥斯拉的设定啊,这个哥斯拉差不多儿就是一个能走路的山,而影片中出现的炸弹战斗不是美国的MK.84,实际上是高爆炸弹,主要还是靠弹体内的炸药爆炸来杀伤的,钻不进去到也正常——但在这个吨位的话,美国给土耳其出售了大量的BLU-109钻地炸弹,这玩意从高空投掷能击穿数米厚的山体岩石,要是有这玩意啊,就算不能让哥斯拉大出血, 至少炸个伤口总应该可以,但……奈何日本国会就是不批。这里某种意义上,从这个炸弹被弹开的画面,也可以感到作为军事宅男的庵野秀明对此还是挺怨念的。

顺便这里也说明一下, 日本的专守防卫原则,很大程度上,到了今天,倒不是美国人对他们的限制有多严格,·—应该看到,日本的和平力量,应该说依然还是存在,虽然日益式微,但仍然在努力的牵制着日本一步步走向右翼的步伐的,这种在逆风中的努力,还是值得我们表示敬佩的。

那么在这种环境下, 日本的很多“意欲何为”,明明做了但是不说的做法,与其说是要瞒着周边国家和美国爸爸,更多的是在设法忽悠自己的国会。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政坛上已经形成了被称为“国防族”的一股势力,当时日本对于这些人掌权以后跟着美国去全世界各地征战的担忧也是很强的,下次有空给大家说说《东京保卫战》等动漫作品的故事,就是影射这种历史现实的。

实际上今天美国对日本的限制已经最大可能的放开了,他们反而是最希望让日本具备进攻性军事力量,所以近年来日本对于是否要具备对朝鲜的“先发制人”能力,进行了十分激烈的讨论,目前为止陆基地对地巡航导弹项目被叫停,但空射防区外攻击导弹和岸基的“极音速滑走弹”项目还是成功过关并进入采购和研制环节了。

那么这里说了半天看似无关的内容呢, 其实这些对于日本发展“支援战斗机”都是大背景,在当初采购F-4E战斗机,并且阉割掉它强大的空对地攻击能力的前提下,日本航空自卫队提出,需要一种能够具备对地、对海攻击能力的战斗机,这种战斗机可以做的轻一些、小一些,不具备攻击邻国的能力,但是可以在敌方登陆时执行近距离支援任务,掩护陆上自卫队作战,并且携带比较先进的反舰导弹,攻击进犯日本的敌方舰队。

那么这个说法呢,几经讨论,最后还是在国会通过了,美国人也没有意见。

于是,日本的F-1“支援战斗机”项目就正式上马了,这种战斗机以英法合作研制的“美洲虎”攻击机为参考对象。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自卫队有着瞒过国会的前提下发展军事力量的小心思,而当时日本国会对自卫队的限制呢,也还相当有力,因此双方几经折腾,最后出来了一个“有点意思”的方案。

那么相比“美洲虎”,F-1的尺寸、发动机推力、起飞重量等性能相差不多,但是在只使用机内燃油情况下, F-1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仅为556公里,而“美洲虎”可以达到800公里。但是反过来,在携带副油箱时候的最大航程,F-1可达2800公里,而“美洲虎"反而只有1900公里。

相信大家都看出来了,三菱公司在自卫队和国会的较劲之下,最后减少了F-1的内部燃油,但却因此具备了更大的外挂能力,最后才实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设计参数。

但是国会对于战斗机性能的关注,顶多也就到航程,采购武器装备这块也就完了,在航空电子设备的配置这方面,那议员们可就整不明白了,那正是“国防族"可以发力的地方了。

于是,与电子设备非常简单的“美洲虎”相比,F-1采用了堪称“豪华”的配置,它的雷达达到了和英国F-4M战斗机同等水平,也就是说,理论上来说,日本航空自卫队只要需要,可以比较简单的就让F-1具备发射“麻雀”超视距空空导弹的能力。

此外,F-1的推重比参数也要比“美洲虎”好,理论上具备一定的空战机动能力。

换言之,F-1相比“美洲虎”要先进的多,功能全面的多,当然,价格也要贵的多,F-1战斗机的单价约为27亿日元,按照今天汇率相当于2400万美元,放在70年代那肯定超过3000万美元了,而相比之下“美洲虎”的价格呢,按照今天汇率换算约合1700万美元。

这里面当然有我们之前提到的日本武器装备昂贵的原因,比如专用设备都要自己造啊这类的体制问题了,但是F-1的系统配置远高于“美洲虎”也是重要的客观原因。

也正是因为F-1作为日本二战后第一种名正言顺自行研制的战斗机,性能上相比参考对象也提升很大,对于日本“国防族"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因此他们对于这种飞机的喜爱之情也是溢于言表,该机获得了“超音速零战”的美称——毕竟零战是日本第一次研制出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斗机嘛,对于日本人来说意义非凡。

不过F-1的命运,并不顺利,谁能想得到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主力战斗机突然就突破了,当初好不容易才求来F-4,里根1981年一上台,啪一下就批准让日本仿制F-15C战斗机了——那日本自卫队简直是一脚踩在青云里啊!

F-15的到来让日本自卫队原本还当做宝贝的F-4战斗机一夜过时,直接把F-4恢复一部分对地、对海作战能力,那就是现成的“支援战斗机”了呀,不论从哪个方面都比F-1好多了——而且,跟国会解释的时候就说这是老式飞机升级方案,省钱省事儿啊,你看我这整天喊国会多给钱的,现在都能帮你们省钱了!你们有理由不干嘛?

所以F-1原定生产超过200架,结果就生产了77架就项目结束了。然后到1987年就开始逐步退役,经过改进后的F-4E改战斗机呢,获得了使用多种制导对地攻击武器和携带反舰导弹的能力,实际上如果仅仅说作为一种“支援战斗机”呢,F-4E改的功能应该是完全可以一直用到21世纪的,只要对机载设备持续改进就行了嘛——当然确实F-4E改也用到了21世纪,但这倒是不妨碍日本自卫队提出新一代“支援战斗机”的方案,目标么当然是替换F-1和F-4啦。

其实日本自卫队大约在1981年确定引进F-15J战斗机生产线的时候,就立刻提出了自行研制与其配套的新一代“支援战斗机”的提案,随着F-15J战斗机生产线的相关先进设备陆续到位,三菱公司对于自行研制新一代战斗机的信心也越来越强。

80年代中期,从国际上来看,使用两台先进的中等推力发动机的中型战斗机比较被看好,毕竟大推力发动机虽然好,但是研制起来还是挺困难的。三菱公司提出的一系列新一代“支援战斗机”设计方案也基本上是这个套路,当时他们提出的FS-X设计方案基本上参考了麦道公司的“大黄蜂2000”方案。它基本上是一种把F/A-18“大黄蜂”战斗机改成鸭翼布局的样子,鸭式布局也是当时国际上流行的方案嘛,这很好。

不过,相关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与高机动鸭翼布局方案息息相关的自动电传飞控系统,已经得到了验证,因此三菱公司认为,新一代“支援战斗机”采用鸭翼布局,基本上是稳的了。

然后呢……

然后1987年,一个历史事件把自卫队和三菱的如意算盘打翻了,这就是“东芝事件”——美国指责日本东芝公司违反巴统条约,向苏联出售了先进的机床设备。虽然今天看来这件事情吧,纯粹就是美国在没事找事,本质上和如今美国对中国华为等公司的制裁是一样性质的,但是当时的日本和今天的中国根本没有可比性,美国人一旦认真要针对日本,那他们其实是没啥办法坚决反抗的。

那么关于日本新型战斗机,也被放在了当时围绕东芝事件进行的谈判之中。最后双方达成了协议,美国指定通用动力公司与日本三菱公司合作,并要求日方以F-16战斗机为基础开展新战斗机的研究,通用动力承担该项目45%的研发工作。此后,美国又进一步追加限制,首先,至关重要的电传控制系统由美国研制,日本只能获得其中部分的飞行控制和武器控制系统的代码,同时日本方面所有运用到这种战斗机上的先进技术,美国无条件可以全部获得,最后,项目40%的生产工作必须放在美国。

总之呢,美国通过这一系列协议,成功的将日本新战斗机发展方案从一个雄心勃勃要和美国F-22一较高下的方案,一锤子敲回了F-16 Pro MAX。

即使达成了这样在今天我们看来都感到“丧权辱国”的协议呢,日本三菱公司还是没有完全失去希望,他们又提出了一系列基于F-16大概模样,但是局部有一些 修改的方案,比如采用类似美国F-16XL的无尾三角翼设计方案,可以大大提高武器挂载能力和航程,或者在F-16进气口下方追加气动舵面,提高机动性,等等等等。

当然这些努力最后都付诸东流,通用动力公司对三菱提出的方案进行了一系列有理有据的研究,最后的结论是,对于日本的要求而言,最合适的方案就是一个在F-16C的基础上再放大一些,这呀,从F-16 PRO MAX又给去掉了MAX,变成了性价比最低的PRO了……

不过三菱对于鸭翼战斗机的研究倒是没有彻底到此为止,2000年前后,他们提出了F1-X研制方案,那完全就是一个“敢与猛禽争高下,不向黑寡妇让寸分”的第四代战斗机方案了,据称当时该机研制获得了美国诺斯罗普和麦道的协助,甚至有传闻称,可能有一些YF-23相关的技术都流入了日本,因此该机采用了二元矢量喷口,蝶形机翼,隐身设计,再加上鸭式布局——某种意义上说,日本人甚至可以出来说自己和中国的歼-20“英雄所见略同”是吧?当然,最后该项目研究工作持续到大概2007年,也就没有下文了,算是日本研制鸭翼战斗机的一缕回响了吧。

书归正传,1995年,三菱F-2战斗机首飞,应该说这种飞机呢,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尤其是航空电子设备要比美国自己的F-16C更好一些,毕竟时代进步了嘛。

当然该机刚刚服役的时候也出了一些丑,比如它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在服役之初因为和空速管之间存在一些奇怪的不匹配,导致探测距离下降到了40公里,比设计值的一半还低。不过这些问题陆续在其后面服役之后都陆续得到了解决。

但还是有一些问题,这是娘胎里带来的,无法解决——比如,日本为了提高飞机性能,在F-2上使用了近乎于”炫技“的大尺寸整体碳纤维蒙皮,整个机身上部的蒙皮都是一大块碳纤维——但是这种设计带来了维护困难的问题,尤其是整块的碳纤维蒙皮如果出了问题,那可不是做个钣金就好的,必须整个更换,这个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十分昂贵。

在美国F-22、F-35上,为了提高隐身性能,采用类似的设计尚可理解,但F-2本身并不能隐身,使用这个技术就有点……目的不明了。

这些先进技术的运用最后导致F-2价格奇高,单价高达1.8亿美元,和F-22彼此彼此。

当然大量使用先进技术也为F-2战斗机带来了一些性能上的好处,比如它在尺寸重量都大于F-16的前提下,盘旋半径还可以更小,而且机身结构也更强,抗过载能力更高。

不过话虽如此,F-2说到底不过是一种F-16C战斗机的发展型,基本性能不可能有本质的提高,总体上也不可能改变它为F-15J打下手的”支援战斗机“的地位。

所以最后呢,美国在F-2项目研制过程中,把三菱公司的底牌摸了个透,而日本自卫队得到的不过是一种超级昂贵,而性能不怎么出彩的战斗机。

日本和美国也都给F-2起了绰号,美国人管它叫做”零式蝮蛇”(viper zero),”蝮蛇“是美国空军对F-16的非官方绰号,而零式当然就是日本人心心念念的”零战“了,而日本人给F-2的绰号那当然也离不开零战,叫“平成零战”……嗯……反正就还是忘不了零战呗。

F-2也不是一种很幸运的飞机,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近海大地震,引发大海啸,日本自卫队松岛基地遭到海啸袭击,该基地驻扎的31架F-2B双座型战斗机当中有18架受损。

然后日本就展现了今天大家已经习惯了的那种,磨磨蹭蹭的工作作风,2013年空自完成对这些飞机的检测评估,宣布其中5架已经失去修复价值,剩下13架金星秀丽,预计耗资800亿日元——这差不多和重新造一架也相去不远了——这里面我们上面提到的大尺寸碳纤维蒙皮也是麻烦的根源之一,没人知道这玩意儿泡了海水后会如何,只能设法更换了。

反正不管怎么说吧,日本磨磨蹭蹭修了好多年,到2018年才算是把这15架飞机修好,比造新的还慢。

F-2战斗机在中日东海对峙,以及近年来的应对靠近日本空域的中俄飞机的“紧急发进”当中也多次上阵。近年来发生的一次著名事件中,正赶上日本自卫队的开放日,当着许多观众的面,空自拉响防空警报,“紧急発进”,可能是被电子干扰戏耍,几乎整个基地的待命机全部升空,经过激烈的空中对抗后,有一架F-2战斗机在返航的时候反复尝试了好几次才成功着陆,飞行员似乎已经完全精神崩溃了。

尽管这些事情其实也不见得就说明F-2战斗机性能不好吧,但是至少说明空自现在面临的压力相比他们春风得意的那20年,已经是大的多了。

日本在2010年后,重新又开始了新的战斗机研制计划,设计制造了今天大家仍然津津乐道的“心神”原型机,但是这种飞机的研制计划其实可以追溯到前面我们提到的F1-X计划,当时日本石岛播磨公司 提出可以研制一种50千牛推力的高性能验证发动机,而今天日本已经把自己设计的发动机推力提高到了10吨,虽然这仍然只能说是勉强达到了中等推力的程度,但是至少这位日本自行研制新战斗机提供了做梦的空间。

今年日本已经宣布将斥资数十亿美元开始取代F-15J的新一代战斗机研制方案,这次到现在为止,美国好像还没有出来捣乱的迹象,或许是美国已经被很多事情缠住脚步,一时半会还顾不到日本战斗机这事儿了吧——但是从F-2当年的经验来看,等到日本完成初步预研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看,咱们还是等着瞧吧。

好了,咱们关于日本自卫队的故事就先讲到这儿了,大家点赞三连支持一下那就最好了哦。下次啊, 咱们是讲朝鲜半岛北边,还是南边的军队呢?也欢迎各位给我们提提意见哦。

今天就到这里,拜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