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建筑真的越来越没有美感吗?

美丽乡村的实现,必将依靠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对乡村的伤感和担心没毛病,但未来未必会那样悲观。

确实,包括我们的乡村在内,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村小时候同样池塘环绕,远一点的地方还有大片芦苇荡和湿地,夏天水多的时候,摸鱼抓虾,看鸟游泳,大柳树下消磨夏日。短短20几年,这些都已不复存在。不过,最近看了一期三联周刊,专题:民宿、乡愁与民族之根——到乡村去

500

在个专题中,三联周刊寻找了几个样本:郝堂:一座乡村的“非主流”复兴,我把杂志中的几个图摘下来大家一看,【图侵删】。这个郝堂号称最美的乡村,很遗憾我竟然是第一次知道,从文章的图片上看,这里坐落在北方,古朴典雅,人居和谐,非常的令人向往。

500500500

贵州茅贡:乡村如何回应“城愁”? 这里似乎更接近旅游风情的塑造,但是也深深扎根在当地的民族民俗文化当中。

500500500500

莫干山:民宿先行者这里就离着江浙沪包邮区比较近,金钱和时尚托着江南的氤氲之气,显得非常的洋

气高大上。


500

500500500

并且找了个日本的乡村样本:艺术再造乡土:越后妻有留下了什么?貌似是一个以农耕为基础的艺术乡

村实现。

500

在中国的这三个样本中,郝堂给我的印象太深,首先它是个北方的乡村,其次它没有莫干山显得那么洋气精致和不可触碰;最后,就山就水就人,保留了当地的人和融入生活的烟火气。它让我有种“乡村还可以活出诗意”的那种感慨。

我们目之所及似乎看到的都是破败的农村,暮气沉沉,但这本杂志让我看到了与众不同的乡村想象,正在通过这种一种非常奇特的方式,裹挟着艺术家有钱人和乡村人们的愿望,建设出一些不一样的未来乡村。如果这种精神深入下去,也许前途并非题主担忧的那样悲观。果不其然,1月6日,建筑师@gad_孟凡浩 在微博晒出的一组图片。

这同样是一组农村建筑组图,孟凡浩写道,“从设计到竣工,历时两年,曲折艰辛,失控中的坚持,感谢所有支持帮助过东梓关项目的亲们。”

我们看看这个村子原来什么样?图都来自建筑师,带水印,如侵删

500

东梓关村村长许时新曾向央广网介绍了更多项目操作的细节:先由村集体统一征地,然后由外包公司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交一些成本费,其他由政府主导和代建。

以村民朱玉萍举例,政府以每平方米1370多元的成本价直接为村民代建,20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共就花了不到40万元。

许时新说,政府不赚钱,但还是会在围墙外面的市政配套上有所投资,包括绿化景观,道路,“投入一千多万吧。包括我们煤气管道啊,网络啊,三线下移,总共投入是一千三百多万。

整完什么样呢?

500500500500500500500500

美吗?像不像吴冠中笔下的江南水乡?500

它们也许只是种子,不知道可否星星之火去燎原,有这种可能。而实现这种可能,只能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单纯物质向物质与精神并重,最终依靠更好的科技,实现更舒适美好的乡村居住生活。我眼前就有活生生的例子,更是因为4年前,北京工作的哥哥支持之下,给老爸翻盖了一个房子,并且力排众议的选择了一种新的方式。这在当时,还有引起一些争议,现在来看,这正蕴含着书中所描述的那种想

象。


先看看这个房子

500

坐标河北三河。4年前,老爸59,也就是60岁虚岁,这是我们家老爷子 500

老爷子是个木匠,为了我们操劳一辈子,现在还是厂里的技术指导,还兼管设备维修。他在北京一直做维修古典家具的工作,80年代就是股东家具行里小有名气的河北老刘。干了三十几年。从北京回来老家,就一直住在下面这样的老房子里,积攒的钱都供兄弟两个读书盖新房了,自己的院子一直无暇顾

及,这院子长下面这样。

500

就是河北典型的小院子,虽然很安静,但已经很破败了500

500

这个是屋子里面,屋里有炕

500500

还有屋顶的烟窗,当屋烧火

500

三年前,老爷子60的时候,我哥和我竭尽所能,给老子把老房翻盖一下。老爷子本着少用钱多办事的原则,亲力亲为安排组织了房子翻盖,但是总体的建设原则,用什么颜色的砖,什么瓦,什么布局,以及要不要砍掉院子里那颗老树,我哥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眼界尤为重要。村里人都说,有钱都出去了,谁在村里盖这房啊,有钱没地方花。。。。


我当时,也不甚了然,但是随着房子建起来,院子规整起来,让我也重新审视了这种安排,非常强烈的感觉原来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力太过单一,一个好房子好建筑确实能给生活带来很多品质上的提升从外面看,远处的那个红色的房子,是村里的典型的院落,500

而我家的小院显得很特别

首先是选择了青砖青瓦,地面也是青砖,青砖的好处是耐看,地面吸水不打滑500500500

烟窗现在长这样,虽然不烧火了,不过老爷子说必须要有烟窗,不然家里没有烟火怎么行。其实在厢房当中,老爷子还安排了一个土炕,他喜欢冬天睡在炕上,那种煲着身体的暖和劲儿。但是厨房和厕所,都装修的和城里无异,生活保留了一定的传统,又更为便捷舒适。但是,土炕只是一个怀旧,整体居住环境的取暖,则依靠一个新科技的锅炉,在设定的温度下,他会根据温度来启动或者关停风机。家里的洗澡设施依靠太阳能,并且是冬天也可以用的太阳能。500

厢房旁边有一颗老树,这颗老树是一颗加拿大杨,不飞絮,树从根部分两叉,环抱不过来的粗细,四十年多了。这棵树牵挂着我和我哥小时候的回忆,我们的童年就围着这棵树展开的,那时这棵树不过20公分粗细。这棵树并非手植,而是它自己长出来的,属于意外来客,院子里的树种种砍砍多少棵,它一直伫立在院子里。左边小矮房里就是太阳能热水器,如果遇到没有太阳的情况,可以采用电加热的方式来

实现。

500

但这棵树命运多舛,差点因为房子规划被砍,最后我哥坚持不让砍,老爹顾及这是院子里唯一一个延续

记忆的东西,就留了下来

500

夏天的时候,巨大的树冠给小院撑起一片阴凉,它的位置相当特别,如果从天空俯视,正南为12点的话,这棵树大概在2点左右的位置。所以,盛夏来临,它在晌午稍歪的时候,就开始像一把伞,遮阴招风,让院子凉快的很。周边属它高大,傍晚时群鸟云集,叽叽喳喳吵闹的很


500

冬天的小院,白雪趁红窗,显得分外的古色古香,不是有句话吗:一下雪北京就变成了北平。实际上,咱们传统的灰砖灰瓦,搭配红窗红柱子,在雪中确实有一种说不出的诗意。500

院子里有两颗枣树,鲁迅笔中的标配: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枣树是马牙枣,春天开花多500

秋天就收获多,吃起来甜的牙疼

500

院子里有一部分土地。除了种树养鸡,也有小狗和蔬菜500

麦收的时候,还可以带着小旁友们烤麦子500

夏天有很多大丽花

500


500

老爷子还养了一颗南方的曼陀罗

500

这只有两朵,全开的时候几百朵

500

这个花很麻烦,老爷子是冬天给他挪屋里,春天挪出来,已经长了十几年了,除此之外,还有无花果500

这棵几乎当着门的核桃树老爷子也没舍得砍500

对了,我们家小朋友们吃的鸡蛋,都是这只大公鸡的后宫下的。孩子们对于跳进鸡圈捡鸡蛋,乐此不疲,但是要注意大公鸡的利嘴啊,它可是很凶猛的,每次捡鸡蛋对孩子就像一场冒险。500

过年时孩子们在小院玩耍

500

院子里玩不够,孩子们就去地里,这个房子给了孩子们一个新的童年记忆500

现在的房间里面

500


500

发现老爷子搞的小院实在太好,我们有时候就用来待客500

家具也会换着摆

500500500500

为读者方便,直接删减修改后发了图,关于我家小院照片部分,原帖在这里,还请看过的读者勿怪。

老爷子祖上北京绒线胡同,几十年前,老爷子的父亲从北京建筑公司的统计退下带家人来到农村,人家都说他命不好,没留在北京。现在老爷子自己说,这样挺好。

我哥的坚持在三联周刊这本杂志中得到一种印证,我们乡村的人,眼界巴望着城里,巴不得早日在城里买上楼房,我哥生活工作在北京,却巴不得逃离城市,享受片刻的宁静。小院建好以后,不管老爷子的生活舒适性,还是景观上的改变,让我感觉乡村的未来,可以有更多的美好想象,只是,需要更多的设计人才建筑人才来投入到乡村建筑当中。我还有一块宅基地,我已经做好了打算。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