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彦虎,为什么不能被洗白?

提示:与战死的妥明所传回民军相比,白彦虎的“恶劣”在这里已经显而易见,因此,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穆斯林起事的性质已经与白彦虎领导的回民动乱性质完全不同。

500

1873年,左宗棠集合徐占彪、宋庆、金顺、刘锦棠等部大举围攻肃州,其后亲自前往肃州督战。11月,肃州回民动乱首领马文禄投降,至此,陕甘回民动乱告终。但是,在左宗棠的心中并不是这样的,因为肃州之役中白彦虎逃至新疆,而在他看来,不消灭白彦虎这场动乱就不算结束。

白彦虎早年投效清军,1862年,利用陕甘回变起事,在多隆阿的打击下退至甘肃董志塬,后被推为陕西回军十八大营的元帅之一。白彦虎善于设伏,多次击败清军,在陕西、甘肃造成极大破坏。1869年,反攻西安,被左宗棠击退,仍退入甘肃。其后,在左宗棠军的追击下,一路逃窜,由河州至西宁、由西宁至肃州,再由肃州至新疆,沿途烧杀抢掠,犯下累累罪行。

500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们今天一些人竟然无耻地将其称为“民族英雄”。白彦虎自肃州出逃后,一路疯狂烧杀抢掠至敦煌,窜至莫高窟。寺院僧人闻讯早已四处逃生,敦煌当地官员也没有对莫高窟采取有效保护,没有文化的白彦虎便用莫高窟来发泄自己的“仇恨”。

“他们对莫高窟洞窟的佛教彩塑和壁画肆意毁坏,纵火焚烧窟檐走廊,所到之处一片狼藉……当时,白彦虎部因为害怕左宗棠大军的到来和敦煌军民的四处剿击,惶恐不可终日,因此在莫高窟也只是匆忙火焚,没有进入洞窟逐一捣毁佛龛造像。这才使人类文化瑰宝莫高窟躲过灭顶之灾,得以侥幸存世!”(张自智《白彦虎火焚千佛洞》)

500

在今天敦煌莫高窟第146窟甬道南侧壁上嵌有一方民国五年“重修千佛洞宝贝佛殿功德碑记”木碑,其中记载了有莫高窟(千佛洞)入清以后的繁盛与同治年间遭焚之事:敦煌之有千佛洞,由来久矣。稽诸邑乘,证诸父老,亦莫详其所自始、述其所以来也。历观古碣,惟唐为盛。自前清定鼎以来,洞宇如旧,佛像犹新,级有三层,像约万数。洞各千佛,实不止千,不过总其成数而已。每年四月八日,相传为浴佛会,邑之士女邀福酬愿者,络驿不绝。诚为一邑之胜境焉。迨同治年间花门变起,遂将佛龛半付灰烬,令人有不忍目睹之状。

另外,敦煌研究院孙毅华在《波映重阁今何在——莫高窟南区窟檐遗迹调查》以及贾俊霞《明清时期的敦煌》(史学集刊,1994.1)等文中也有考证记述:“同治年间, 敦煌回民白彦虎起义时,尽毁莫高窟走廊, 上层诸窟遂不可登……”甚至,有学者将此次事件称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莫高窟最危险的大劫难”。

500

白彦虎逃到新疆后,并未投靠新疆回民军首领妥得璘(又名妥明)的势力,而是将眷属安置在玛纳斯城,率部在红庙子、古牧地、玛纳斯一带,投靠了境外侵略势力阿古柏,并收纳了妥明的一些旧部,成为阿古柏名符其实的打手、鹰犬。

妥明(1788年—1873年),甘肃河州(今临夏)人,据其弟子所传为东乡族,是1864年新疆穆斯林起事中乌鲁木齐地区首领。据《新疆图志》兵事二所记,同治三年(1864),新疆穆斯林起事爆发,乌鲁木齐地区不稳,妥明联络清军回族参将索焕章,图谋起事。当年7月15日,他们利用乌鲁木齐的清兵被调去镇压库车回民之机,在迪化城(汉城)南关清真寺起义,攻占迪化,并围攻巩宁城(满城),9月攻取巩宁,妥明自立为“清真王”,在迪化南面修筑“王城”,改年号为“清真二千八百九十三年”。

500

这一势力最大时,向东发展到哈密,迫使清军困守巴里坤危城,向西发展至乌苏,向南发展至吐鲁番,向北与清军争夺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与白彦虎不同的是,妥明虽在起事中对汉民盲目报复,以致汉民纷纷投奔徐学功、赵兴体、孔才等与妥明为敌的“民团”以自保,但它却与境外侵略势力阿古柏始终是敌对的。

1870年,入侵塔里木盆地西部6城的阿古柏进一步东侵,妥明回军主动向库车出击,大获全胜而还。阿古柏领军反扑,妥明回军在吐鲁番战败,后又败于迪化(今新疆乌鲁木齐市)南郊。阿古柏兵临迪化城下,以妥明取消“清真王”称号并受其节制为条件而罢兵。

阿古柏主力军撤走后,妥明趁机摆脱控制,他去往玛纳斯,又联络召集旧部,并联合徐学功汉民民团,再次攻占乌鲁木齐。1871年,阿古柏再次进攻迪化,攻破妥明的“王城”,妥明战败又退走玛纳斯,不久后因病在玛纳斯去世。

500

今天,我们说仅妥明与阿古柏为敌这一点,就要比白彦虎有“节操”多了。而至今一些所谓的学者仍然替白彦虎辩护,声称新疆当时呈现出纷纭复杂的政治局面,白彦虎“不可能”认清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没能继承北疆妥明等人共抗阿古柏的策略,进而采取了投顺阿古柏以抗拒清军追剿的策略是“不得已”的。

然而,这种说法是欲盖弥彰的,因为没有文化的白彦虎若分不清所谓的“政治局面”,但总能分清自己投靠的主子是谁吧——阿古柏一个外国人,跑到中国的土地上来干什么,这个道理白彦虎应该是懂得的,而在阿古柏死后,白彦虎还死心塌地地追随其子并一路逃窜至国外,更能说明问题——白彦虎不过是一个为了自己苟延残喘,而不惜卖国并因此完全道德底线丧失的人,无所谓民族英雄,更谈不上反清英雄。

500

1876春,刘锦棠指挥六万大军,分几路开始向北疆乌鲁木齐地区的回民展开进攻,主要目标就是追剿白彦虎。白彦虎派兵赴古牧地与古牧地回民军联合抗击清军进攻,经过几场激战,清军攻克古牧地。白彦虎部退回玛纳斯,做撤离的准备。在接下来的玛纳斯战斗中,妥明所传回民军大多战死,但白彦虎却很“惜命”地逃走了。甚至,逃到喀喇沙尔后,白彦虎还参加阿古柏在这里召开的军事会议,策划如何继续负隅顽抗。但随着四月十六日(5月28日)阿古柏在库尔勒暴死,伪政权陷于分崩离析。海古拉和另一军事头目艾克木汗先后西窜,白彦虎残部则被留下驻守开都河西岸,以阻挡清军(杨东梁.《清代人物传稿》)。

500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难看出,面对清军的追杀里,白彦虎一直扮演着为侵略势力阿古柏“断后”的角色,用自己同胞的性命“保护”了侵略势力撤离与逃跑。与战死的妥明所传回民军相比,白彦虎的“恶劣”在这里已经显而易见,因此,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穆斯林起事的性质已经与白彦虎领导的回民动乱性质完全不同。仅凭这一点,我们就能将白彦虎叛国罪名坐实。当然,在白彦虎身后哭泣的并不仅仅是莫高窟。

白彦虎犯下的累累罪行,岂能被强行洗白?若有人洗白白彦虎,谁能容忍?

作者:路生,来源:路生说史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