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采取初中5年、高中2年且高中分科的学制,我认为非常值得借鉴
【本文来自《缩短学制,普及十年义务教育,高中分流,才是正道》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烈焰寒冰
既然要搞普及高中,为啥又要把初高中分开呢?重新整合编撰一套五年制小学教材和五年制中学教材不香吗?如果再能在10年普及高中的基础上再加上两年的普及大学通识教育那就更加完美了。这个通识教育可以综合考量现在的大学通识教育,适当加以整合,重新编撰一套普及化的通用教材。比如:数学通识,写作通识,经济学通识,中西文化通识,中外艺术通识,金融通识等等等等。12年义务教育下来,全民素质绝对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通识教育结束之后,按照中学成绩和通识教育成绩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流。职业教育三年,可以省去现在的通识教育部分,直接上手专业课。上午实操,下午理论学习。三年下来,职业素养应该可用了。
大学部分,再强化两年的通识教育,主要是面的扩大和深度扩展,接着进行专业训练,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基础。大学主要培养学术人才,可以适当延长教育年限,比如五年(两年通识,三年专业)。这样的大学生能赶上现在的硕士水平。
12年义务教育太慢了,而且分流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区分度。考题太难,天赋学生冒尖选出来了,但是普通学生和差生之间无法区分了。考题太简单,普通学生和差生区分出来了,但是天赋学生埋没了。所以一次性实现重点大学、普通大学、职业教育的分流是不现实的。
而且,过多的通识教育会严重削弱单科拔尖学生的成长信心与竞争优势。而这一批人恰好是社会发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些学生通常对某一个学科特别痴迷,可以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比如很多数学拔尖人才可以每天从早晨到深夜看数学书、做数学题,计算机骨灰级程序员往往是那些兴趣很大可以从早到晚都在屏幕前的人)。12年通识教育,大学还要两年通识教育,直接把这部分人的兴趣和发展道路都磨掉了。
好的教育在我看来一定要鼓励学生发展兴趣、培养兴趣、钻研兴趣。这实际上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也是鼓励学生追寻自己,而不是去功利的学习。实际上现在很多社会问题就在于到哪里都是一群很功利的人,但是现状是追寻自己兴趣的学生高考被淘汰,每门课时间都算得很精啥都刚刚好学到短期最有利的学生被选拔出来了,实际上后续学术圈灌水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在我看来都可以追溯到初等教育的选拔。
而且,从整个社会角度,让学生尽可能去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能极大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比如我们常说的996问题。实际上996的一个原因在于我们的程序员大部分都对计算机程序没有那种兴趣、狂热。而从小对程序很感兴趣每天对着电脑的人大概率直接被淘汰了,初等教育也不鼓励。事实上顶尖程序员大多都是可以除了吃喝拉撒睡就一直在屏幕面前的那群人。而且,这些对程序很感兴趣的人,实际上从事编程工作的效率也是不一样的。那些真正对编程很感兴趣的人,干到晚上5点下班可能做出来的事情比我们干到9点11点还多,而且他们回家还可能主动要继续在电脑前写点代码。
所以,教育一定要鼓励学生发掘兴趣、培养兴趣。我确信任何学科都有人感兴趣的。很多人说编程大家都不喜欢,只是为了钱,实际上对编程有兴趣的学生至少看起来还是很多的,这些有兴趣的学生不仅工作任务可以做得很快而且业余时间还要在网络上开发开源程序。当然,这种热门行业也必然吸取一些为了钱进来的学生,这也没问题。只是首先还是需要鼓励大家追寻兴趣,按兴趣发展,效率真的是不一样的。
然后初高中的分离在我看来,就是因为这两个阶段本质上有不同的任务。
初中:打下全面宽厚的基础,具有基础素养和学习习惯,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大方向,并且初步筛选掉那些不适合继续文化课学习的学生。
高中:明确自己主要发展方向,开始在这个方向进行有深度的钻研,并且实现大学的选拔。
俄罗斯采取初中5年、高中2年且高中分科的学制,我认为非常值得借鉴。俄罗斯绝不是不注重通识,俄罗斯数学系还要学物理化学历史,但是俄罗斯从高中开始在选拔上就明确倾向于那些喜欢某个学科、深入钻研某个学科的学生,这是非常值得借鉴也非常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