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浪尖下的张家界魅力湘西,后疫情时代旅游演艺何去何从

近日,南京新一轮疫情向全国蔓延,其中,一场2000余人的演出因为出现新冠确诊而被推向风口浪尖,这就是《张家界•魅力湘西》。有四点值得我们关注。第一,民族风情歌舞表演《魅力湘西》2000年时还只是在200余人的小场馆表演,20年后,除了剧场扩容至2800余人以外,《魅力湘西》还成为了张家界旅游的靓丽名片。第二,令人唏嘘的是,该剧目的创始人杨吉红却未能出现在承办单位魅力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的主要人员和受益人中。第三,表演之外,疫情下的演艺市场也值得关注。国内目前的演艺产品往往是“重资产”型,但在疫情的反复下,该类型极易受到影响,所以向“小体量”转型,似乎是演艺行业未来值得尝试的道路。第四,《魅力湘西》过后,多地出台演艺限制措施,但无论从演艺行业的角度还是游客的角度,“一刀切”都不是应行之举,毕竟,演艺行业需要回暖,游客也需要精神慰藉

作者 | 屈欣悦 张嘉嘉(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编辑 | 董婧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5486字 | 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

500

据各大新闻媒体报道,截至7月30日10:00,从发现成都一家三口感染新冠到湖南株洲本土确诊,两天时间内相继确诊了多例张家界相关病例,而他们中一部分人的轨迹交点指向了同一个地方——张家界“魅力湘西”剧场。

尽管从传播链追溯来看,本次张家界的疫情与南京禄口机场有密切联系,但是7月22日晚“魅力湘西”剧场有超过2000名观众观看了该场次演出,按照目前的传播速度来看,中国青年报认为张家界与南京或已形成了双中心的传播态势。

500

△图源:@中国青年报

7月28日湖南省疾控中心发布紧急提醒,7月17日以来有张家界市旅居史的人员主动报备并做核酸检测。随后,29日晚,张家界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疫情防控专题新闻发布会,并宣布从30日上午起,张家界市所有景区景点关闭。

7月30日,文化和旅游部针对当前张家界的疫情态势紧急部署了疫情防控工作,指出张家界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要在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门的领导下,指导魅力湘西剧场及其他文化和旅游经营场所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后续工作;汲取经验教训,举一反三,堵塞其他疫情防控漏洞,补齐短板。

此前,7月5日,魅力湘西官方微博发布常态化演出公告,以每日4场演出的频率迎接热闹的暑期市场。《张家界•魅力湘西》(以下简称《魅力湘西》)的演出可以说才登场就又临落幕。

500

所以《魅力湘西》到底是什么样的演出,以至于各大旅行社和导游“强烈要求”其恢复常态化演出?《魅力湘西》过后,文旅演出市场再一次迎来风波,那么演出应该走向何处?演艺产业又该做出怎么样的对策?这倒是值得讨论一番。

500

《魅力湘西》:山水实景演出的发家路径

暂且不论疫情防控问题,单从旅游来说,歌舞表演《魅力湘西》的确是张家界的旅游名片。张家界以名胜风景闻名,所以白天旅游团一般会安排“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张家界大峡谷”“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风景景点。

《魅力湘西》则填补了夜间的空白,于是旅行团套餐内都会含有表演门票或者将《魅力湘西》作为推荐项目。这也是为什么魅力湘西官微每次都会用“根据各旅行社客户及导游朋友的强烈要求”等字眼。

500

《魅力湘西》的火爆程度是肉眼可见的。根据湖南卫视《午间新闻》7月21日播出的新闻报道来看,现在正值暑期旅游旺季,《魅力湘西》的观演人数基本场场爆满。

500

《魅力湘西》是以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打造的大型歌舞表演。最早开发于2000年,那时候整个表演还属于小剧场演出,表演场地也只是在200-300人容纳量的酒店会议室。此后,《魅力湘西》演出的升级和它的场地一样,越做越大。

2004年,剧场进一步扩大,规模达到了600座。

2005年,“魅力湘西大剧院”开业,能够容纳上千人。

但最关键的转折点是2008。据《魅力湘西》创始人杨吉红的采访,2008年随着奥运会的举办,中国的旅游市场呈井喷态势,尽管在张家界演艺界小有成就,但是杨吉红却面临止步和扩张之间的抉择。在“出门”学习完《宋城千古情》《印象刘三姐》《丽水金沙》等一众国内优秀演艺产品之后,他下定决心将湘西文化演艺做到世界级。

于是《魅力湘西》不仅做了大规模的节目升级,并且投资上亿筹建文旅综合体“魅力湘西国际文化广场”。其中,演出剧场能够容纳2800人。

500

表面上看,《魅力湘西》的发展似乎是一个非常励志的创业故事:杨吉红回乡创业,白手起家,把《魅力湘西》做到张家界文旅名片。

但奇怪的是,据企查查公开的企业资料,《魅力湘西》承办单位魅力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的主要人员和受益人中均无杨吉红本人,目前的实际控股人为吴向东,并且受益股份为90%。

500

△来源:企查查

事实上,2015年以前,杨吉红一直是张家界魅力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原名为“魅力湘西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一,2015年4月退出该公司,保留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500

然而就在4个月后,杨吉红不再担任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此后,杨吉红与魅力文旅没有直接关系。

500

杨吉红与魅力文旅公司之间发生了什么?为何他自己白手起家创立的项目如今却不再受益?或许可以从2015年的一份合同纠纷的法律判决书中看出端倪。

2015年,一份合同纠纷法律判决书提到:2010年6月18日,魅力湘西公司(现在的“张家界魅力文旅发展有限公司”)与杨吉红签订《张家界魅力湘西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包经营合同》。约定将公司承包给杨吉红经营,承包期限为9年7个月,即从2010年6月1日起至2019年12月30日止。协议签订后,杨吉红按协议约定承包经营演艺项目(即《魅力湘西》)。

然而仅过5年,杨吉红与魅力湘西公司签订《张家界魅力湘西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承包经营合同之终止协议》。协议约定自本协议签署之日起,杨吉红不再承包经营魅力湘西。

目前公开信息暂时不知具体原因,但单从合同来看,杨吉红作为创始人离开了公司,却留下了《魅力湘西》。

500

后疫情时代下“重资产”型演出面临的江湖

《魅力湘西》无疑代表了当前国内非常经典的山水实景演出:

依托于地方特色景区,在景区附近搭建舞台,进行长期驻演,营造“白天游景区,晚上看演出”的消费模式。

同样,与这种消费模式相匹配的,是相当庞大的演出人员团队与承载力巨大的剧场条件。

500

这两者其实是互为因果的。演出为了达到氛围的营造,必须启用数量庞大的演员、可以吸引闲散游客的声光电、足够下沉的宣传。换句话就是:动静越大越好。

同样,在这种状态下,必须要有足够多的观众才能收回一场的成本。

与此同时,旅游演出市场正在悄然变化。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其发布的首个关于旅游演艺的重要文件,明确提出“在空间上鼓励发展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利用室外广场、商业综合体、老厂房、产业园区等拓展中小型旅游演艺空间。”

这也就意味着,旅游演艺已经悄然从依托山水的状态,转向更多元的载体形态。

但这并不意味着山水实景演出就此衰落。

事实上,《魅力湘西》易主之后,运作更上一层楼。

2017年,《魅力湘西》再次进行了“重资产”升级,不仅改善了舞蹈编排、舞美道具与灯光音响,还聘请了冯小刚担纲总导演,刘欢担纲音乐总监,目前总投资远超4.5亿元。

500

只是,这类演出所具备的人群密集型特点,必然使得其在疫情状态收紧时,率先受到影响。

500

除了在防控上为业界敲响了警钟,张家界《魅力湘西》所带来的蝴蝶效应,也暗示了当前文旅演出行业必须要思索的问题:

当后疫情时代成为一种常态,演出产业能否适应当下的新环境?

依托景区,体量庞大的山水实景演出,已经属于某种程度上的“重资产”型产品:占用大量的资金,必须依靠庞大的消费群体来维持,且容易造成经营的“瓶颈效应”。

以实景演出“千古情”系列为招牌产品的宋城演艺,受到疫情影响,在2020年2月初宣布停演,于2020年4月初恢复演出。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4月9日,宋城演艺对外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报告显示,2020年一季度,宋城演艺的净利润在0至9255.05万元,预计较上年同期下降75%-100%。

而与此同时形成对比的是,同样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江浙沪一带大量“小体量”的旅游演出正悄然占领市场。

2020年4月份,江苏省苏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苏州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提出:着力打造10场具有市场影响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小剧场演出,形成“江南小剧场”品牌。以“姑苏八点半”等文旅品牌为示范,在重点文商旅资源富集区、大型城市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等区域,从设施改造、品牌集聚、业态互补方面,着力推动文商旅、游购娱融合发展。

小体量、定制型演出与旅游融合将成为一种常态。多产品形态开发是相关企业努力的方向。

疫情之前,这种现象的出现更多的作为一种细分市场的补充。

那疫情之后,这种转型则成为了必需:这样产品形态能够适应当前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增加对不确定风险的抵御能力。


500

后疫情时代的演出限制:限多少?怎么限?

有网友说:把大型文艺活动停一两年,很难吗?

500

事实就是:不应该。

对于文艺活动,特别是旅游演出行业,绝不应该以“一刀切”的限制态度对待。

通过近年来的演艺发展趋势来看,演艺产品越来越成为文旅产业中的重要抓手。演出行业所起到的规模性消费作用极大的带动了以演艺产品为核心的文旅多次消费,尤其是现在演艺产品常用于填补夜间空档,演出前后,为饭店、酒店、商业街的再消费提供了可能性,演艺产品也因此成为拉动夜间经济的重要一环。某种程度上,暂停演艺无异于杀死了旅游。

当然,演艺产品一般是对当地文化的高度凝练和升华的再表达,在文旅中还扮演着一个重要精神角色:那就是在后疫情时代,它们能够带给人们来之不易的精神慰藉和希望之光。

2020疫情对演出市场的打击近乎是毁灭式的。但从2021的恢复态势来看,经过长期的居家之后,文旅市场积攒了相当强劲的动能。同样以《魅力湘西》为例,据张家界日报7月26日报道,《魅力湘西》2021年度已累计接待观演人数89万人,与2019年同期比增长55%, 与2020 年全年观演人数持平,创20年来接待规模新高。

因此,一般从上座率上对演出行业进行限制。

从行业整体来看,2020年受疫情影响,演出行业的上座率一直被严格的限制。

500

△2020年演出行业上座率限制

2021年3月,因疫情带来的影响逐渐减退。也是在3月左右,疫苗接种工作开始紧锣密鼓的进行。

同时,上座率限制开始放开。2021年3月,文旅部印发《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关于进一步加强剧院等演出场所、上网服务场所、娱乐场所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防止“一刀切”现象。疫情低风险地区,对剧院等场所消费者人数比例不再做统一限制。

而在长达一年的上座率限制中,在各地执行上有两个比较明显的趋势。

一方面,上座率限制的统计口径并不明确。

从疫情开始之后,对于演出上座率的限制,在执行层面其实有一个隐形标准:以“室内”还是“室外”进行相应分类。

对于一些实景旅游演艺中,这就一定程度带来了管理边界的模糊:

山水实景演出座位设置完全符合“人挨人,人挤人”的状态,应当接受剧场上座率的限制;同时,既然是实景演出,则不存在“室内”之说,且旅游演出属于景区的衍生消费产品,也可以按景区的防控标准。

如2020年7月,文旅部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推进旅游企业扩大复工复业有关事项的通知》,宣布恢复跨省旅游,同时,景区的最大承载量由之前的30%调整到50%。此时,剧场的上座率限制还在30%以内。

另一方面,演出上座率限制权限会越来越向地方倾斜。

在今年3月之后,文旅部上座率限制取消的情况下,北京地区的剧院仍然保持着75%以内的限制。

根据北京文旅局的2021年端午假期活动情况通报,节日期间,北京市共举办133台359场营业性演出,吸引观众13.5万人次,票房收入1841.3万元。与2019年端午节同期相比,演出场次增长率为31.18%,观众人次下降0.46%,票房收入下降24.69%。

500

这种趋势在疫情此次扩张中更为明显。

事实上的确如此,7月20日,南京禄口机场曝出出现新冠肺炎患者。

7月23日,从南京开始,剧场演出开始陆续取消或延期。

500

△图源:南京保利大剧院官方微信

通过各地实际状态进行自发性的上座率限制,正在逐步推进。

疫情较为严重的南京,已经在剧场演出上做出了暂停开放的相应限制。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文化旅游场所疫情管控工作的通知》,要求自7月28日起,演出场所等所有室内区域暂停开放。景区室外开放区域游客接待量按日最大承载量和瞬时最大承载量的50%执行。

500

就今日稍早文化和旅游部紧急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安排来看,工作重点不在于关停任何演出,而仍然在于“紧盯重点领域,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工作要求各地景区“限量、预约、错峰”“强化预防预备,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宣传引导,持续增强游客防护意识”。

综上,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认为:疫情反复下,对于演出的相关限制应当更加谨慎。

这不仅只包括举办演出这一过程,如何处理退换票事宜、调控上座率限制下的票价、对进入观众的安全核实与安全保障等,都应成为演出行业应该迅速建立的专业制度和流程。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