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高端就业资源不足?为什么中国人活得累?
太长不看版:
每一样产品都是成千上万人的劳动结晶,是他们的衣食所系。
某产业发达,相关就业岗位就多或者收入高;某产业弱小,岗位就少或者收入低。
我们生产高价值产品的公司太少、太弱。
我们进入科技的赛场太晚,对手已经出发很久,我们只能努力追赶。
美国打压了大量有国际影响力和技术独立性的中国企业,我们只能负重前行。
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努力发展科学技术,生产高价值品牌,支持它发展壮大并占据世界市场;
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占据国际分工的高价值位置,同时不能忘记提升保护这一切的军事能力。
这样我们才能打破内卷,有足够的高端就业资源,中国人才不再活得累。
就业资源,换个词叫就业岗位,它的数量和收益与所在产业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
某产业发达,相关就业岗位就多或者收入高;某产业弱小,岗位就少或者收入低。
第一产业农业受限于自然条件,我国农业发展的上限很低。没有类似美俄加澳靠殖民掠夺来的大片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的国土,人多地少的我们能自给自足就不错了。
第三产业服务业,如教育、医疗、交通、娱乐、生活、饮食等等,这些产业提供了大量的普通就业岗位,还好是自己人服务自己人,这是就业岗位资源的大头和基础。
但是靠这2大类产业的就业资源,就是螺丝壳里的大白菜——内卷,人民富不了,国家强大不了。
重要的是第二产业工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这才是提供高质量就业资源的大头。
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用到的每一样东西,背后都是一系列厂商努力的结晶。它们从设计到制造,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组成一条产业链,经过千百道工序把原料变成产品,运输到你手中。在这个复杂的分工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岗位资源:设计师、工程师、工人、质检、营销、售后、管理、后勤......高价值的低价值的,核心的外围的。
简而言之,每一样产品都是成千上万人的劳动结晶,是他们的衣食所系。
现在再看看自己日常生活使用的东西:电子产品、家电、车、化妆品、服装、奢侈品、日化,
工作中用到的东西:电脑和打印机、医疗器械、影音器材、工程机械、各种工厂机器、工业机器人、流水线、传感器、plc、变频器、调速器、液压马达、液压泵、发动机等等,对了还有飞机,知识所限太多的东西没法列出。
想想这些东西有多少是高价值的,有多少是中国品牌,中国品牌产品中又有多少核心高价值部分是中国生产的。
再结合“每一样产品都是成千上万人的劳动结晶,是他们的衣食所系”,答案就已经呼之欲出。
因为我们没有arm、asml、英伟达、英特尔、高通、台积电、三丧.....
因为我们没有苹果、谷歌、微软、adobe.....
因为我们没有通用动力、通用电气、普惠、罗罗、波音、空客.....
因为我们没有瓦锡兰、利勃海尔、卡特彼勒、三菱、西门子、施耐德、abb.....
因为我们没有lv、gucci、香奈儿、迪奥、劳力士、积家、浪琴.....
一句话,我们生产高价值产品的公司太少、太弱。
为什么?
部分原因是我们进入科技的赛场太晚,对手已经出发很久,我们只能努力追赶。
更大的原因是美国对我们的打压,稍微看一点新闻的人都知道。我们只能负重前行。
美国打压一个华为,背后是华为系大批配套企业或减产或裁员或倒闭。
而美国打压了大量中国企业和品牌,受牵连的配套企业和从业人员已经难以计数。
印象中有国际影响力和技术独立性的企业都被认证了,具体数据我已经麻木,只记得像咱们大学录取一样,每批几十家打压了好几批,哪位统计过的小伙伴说一下。
还有一个让人惋惜的原因,很多人不相信国产,不给国产部件试错迭代机会、发展土壤,前几年在工业和医疗器械还有工程机械领域很严重:
还有太多人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东西就是高大上有逼格,认为国产配不上它高贵的灵魂,忘记了自己也是国产。
看看苹果,还有一大堆的外国奢侈品牌,背靠中国活得太滋润;这些没特意作妖的就算了,看看耐克、技嘉、丰田、特斯拉.....
一大批有辱华或者黑历史的品牌还活的好好的,看来杜班老板预料对了,某些人真的没有记忆或者不算中国人吧。
自家的品牌不支持,自家的产业就发展不起来,自家的高端就业资源就不足,自家人活得就累。
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努力发展科学技术,生产高价值品牌,支持它发展壮大并占据世界市场,
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占据国际分工的高价值位置,同时不能忘记提升保护这一切的军事能力。
这样我们才能打破内卷,有足够的高端就业资源,中国人才不再活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