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孩更专心

    炎炎暑假,可怜我小孩还得上培训班,因为明年就要参加中考,成绩却一塌糊涂,不补怎么行?

    话说参加培训的确进步明显,按老师的说法,小孩以前距离普高差三百分,如今只差一百分了。尤其是最弱的数学,昨天考试居然在一众同学里考了第二名。

    我心里正高兴,可惜啊,没过几分钟,英语老师发了短信:你小孩上英语课偶尔开小差。

    我勒个去,孩子成绩不好还能有什么原因?不就是不专心嘛。孟子说,学习之道无他,求放心而已。意思是能够把外放的心收回来,或者说知道专心了,就能成学霸。的确,如果学生能在年少时就知道自觉自愿地学习,有几个不能上重点?

    所以,如何让孩子专心起来,一直是家长和老师们关注的重点。

    话说周一的时候,老婆就去了西安交大学习,返程的车票是周六,嘿,我一个人管小孩就焦头烂额了,现在郑州又下大雨,高铁停运,还不知道她能不能如期返回。唉,难搞。

    我一个人耐心琢磨了半天,别说,还真让我找到了一点头绪。当然,答案说出来,完全不值一笑。因为我的想法是:兴趣——惯性——专心,这答案是不是烂大街?

    先说为什么我会这样想。

    这是因为我午睡前刚好看到一篇文章,一个庄子写的很多人都听过的故事:孔子带着学生去楚国,经过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老头在粘蝉。老头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和一个袋子,简直神乎其技,不多久就装满了一袋。好学不倦和惯于不耻下问的孔子立刻上前问秘诀,老者也不吝赐教:我开始的时候在杆子上放两个弹珠进行练习,然后就可以粘到一些蝉了;接着放三个练习,于是粘蝉可以十拿九稳;最后放五个弹珠,于是粘蝉如在地上随意捡东西。我在粘蝉的时候,虽然眼中的世界是五光十色,但我的目标除了蝉的翅膀,再无其他。

    孔子听完,总结道:心志不分,乃凝于神。 这其实说的就是专心:如果一个人的心不分散,那么他的精神就能凝结专注,就能神乎其技。

    这说来说去,无非还是学生们熟知的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这些老掉牙成语,但是我想到两点:

    其一,心和神是两个概念。

    在儒家来说,比如孔孟,很明显,假使一个人的心和情绪等如果是分散的,那么他的精神就不凝结、是放心的状态,亦即常说的分心,就表现为做不好事、成绩不好等等。

    在佛学来说,更加细致,心、意、识,是三个概念和层次。说得非常精细的,比如玄奘大师这一脉的唯识宗,关于八识的阐述,令人叹为观止。

    在道教来说,则是实修,比如四个字的聚精会神,实则涵括了从炼精化气到炼虚合道的全部过程。

    其二,家长们虽然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所在,可以培养专心和专注力,但是,此中恐怕还要两个问题。

    一个,小孩子天性好动、爱玩,你说兴趣,他们最感兴趣的恐怕还是玩手机。所以,首先应该还有个兴趣的选择和引导问题。这一点,其实大人也一样。你要问家长们有什么兴趣,难道是工作?大哥莫笑二哥,多数成年人也只是大小孩而已。所以,换位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对工作感兴趣?把这个想清楚了,或许顺带也就解决了自己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二,我觉得在兴趣和专心之间,必须加上或者重视一个惯性问题,也就是把兴趣、好习惯和成绩好连贯到一起。粘合度越高,或许成果越大。就像驼背老头抓知了一样,随意就搞了一袋子去卖钱,解决了生活困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