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致袁隆平的一封信》的一些看法
在风闻看到别人发的,作为一个非专业制种的农学生有一些看法。
首先贴一段搜这个文章时发现的一个反驳吧:
连杂交水稻都要妖魔化的“三农问题专家”?
作者:流光 最近,《南方农村报》发表了一封某“三农问题专家”致袁隆平的公开信(http://news.sina.com.cn/c/2011-04-27/001822362805.shtml),内容十分耸人听闻,居然是要求袁隆平别再研究杂交水稻了,转去研究常规水稻去。这种莫名其妙的要求本身就够荒唐了,文中列举的六个理由,更是个个滑天下之大稽,让人看后不禁要惊叹一下:对农业科技的基本常识无知到这个样子,如此妖魔化杂交水稻,居然也能号称“三农问题专家”?!而《南方农村报》居然也原文照登?! 下面我们来看看他列举的理由:
理由一:现在的种子发展趋势是杂交化、转基因化,种子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子了。育种科学家和种业资本家为了获得种子垄断收益,摒弃原来的种子。我在北京市平谷区一个村子里种三分地,在种子公司买不到常规种子(未杂交、转基因的种子)。我对此深感不安。如果有一天碰到天灾须补种的话,农民还能种什么呢?
——先不说“传统意义上的种子”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也不说转基因水稻的种子根本没有上市。单是“在种子公司买不到常规种子”这种咄咄怪事就令人不禁要问:“你到底去过几家种子公司?还是去了一家种子公司发现没的买就信口开河?”再者说,“碰到天灾须补种”和种子本身是常规还是杂交又有什么关系?难道杂交水稻种子就不能补种了?
理由二:常规作物虽然产量比杂交作物低,但肥料、农药的使用量要少20%左右。现在我国杂交水稻产量虽高,但需投入的肥料、农药等也同步增加。
——首先这个数字不知道哪儿来的。其次,在同样的肥料、农药的使用量下,杂交水稻比常规作物产量高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不知道这位“专家”含含糊糊的所谓“同步增加”是真的糊涂,还是有意混淆概念。
理由三:我认为,常规稻也能高产,也可保障粮食安全。我担任乡党委书记时,有一胡姓农民选育常规中稻品种,人们都称该品种为“胡选”,产量和杂交中稻“汕优63”差不多,亩产1200斤左右。1亩地只需2-3斤“胡选”种子,而且种子还可以连续多年使用,深受当地农民欢迎。但是,由于种子研发部门为追求种子垄断利润,视“胡选”为眼中钉、肉中刺,后来“胡选”再也见不着了。
——这是六大理由里最可笑的一条。“常规稻也能高产,也可保障粮食安全”这种废话空话先不去管它。“专家”居然声称有一种神奇的“胡选”常规品种,亩产高达1200斤,然后被邪恶的“种子研发部门”给弄没了。虽然根据一般农业常识,常规水稻亩产1200斤(平均亩产)基本是个神话,但这个品种既然已经灭绝,产量自然是无可考证,任凭“专家”胡吹了。最令人惊奇的是,这个世所罕见的神奇高产品种,“种子研发部门”居然不视若珍宝,弄回去作为亲本来培育杂交水稻新品种,以攫取更高的利润,而是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下手灭绝,难道“种子研发部门”的人都是脑子进水?
理由四:常规稻种子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强。我家乡湖北监利经常遭受水灾,水灾过后,灾民们都会用自家的常规早稻“翻秋”(把早稻当晚稻种)自救,1亩翻秋稻能收500斤左右粮食,解决灾民的口粮没有问题。去年,我家乡有些地方中稻被水淹了,由于农民没有常规稻谷,稻田只能被撂荒,等吃政府救济粮。 ——“翻秋”不是一个水稻品种,而是指把早稻品种在晚造栽培的种植方式。翻秋稻可以是常规水稻,也可以是杂交水稻。“由于农民没有常规稻谷,稻田只能被撂荒”毫无关联性可言不说,以这个例子来论证所谓“常规稻种子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强”更是莫名其妙。
理由五:常规稻种子便宜。上世纪80年代,杂交稻未普及时,农民多用常规种子,当时3斤稻谷可换1斤杂交稻种子,而2斤稻谷就可换1斤常规稻种子,而且常规稻种子可以连续种3-4年。现在,20斤稻谷换1斤杂交稻种子,而且只能种一季,不能留种。杂交稻种子价格越来越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民增收难。
——常规稻种子便宜是事实,但收成也低。杂交稻种子价格高、农民增收难是市场和国家调控的问题。如果“专家”对此忧心忡忡,大可呼吁国家加大农业补贴,把板子打在“杂交水稻”上,打得着吗?
理由六:在您的带领下,攀登培育杂交种子新高峰的后来者越来越多。以您为代表的育种科学家群体,对此做出不少贡献,但别忘了农民也有自由选择种子的权利。
——杂交和传统选种育种方式相比,哪个先进哪个落后一目了然。难道大家不去追求更有效率的育种方式,而在常规选育上一条路走到黑不成?再者说,农民啥时候没有自由选择种子的权利?我国目前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是55%左右(产量则占了70%以上),还是有大量的常规水稻种植的。杂交水稻的普及当然一部分可以归功于国家推广,却也是广大农民的自发选择,他们不需要某些对农业一窍不通的“三农问题专家”来擅自代表农民发言。盲目反对转基因是在葬送民族前途
来源:http://muchong.com/t-3138305-1-authorid-59208
再补充一个:李作者的意思是杂交种子跟转基因种子一样,都不属于普通种子了。但是普通种子在生长过程中也会发生突变,在授粉期间也会与其他种子杂交啊,这样留种的F2也是杂交种子了。这位李作者可能就是借着当初转基因妖魔化的时期(文章是11年发出来的)顺便攻击下杂交稻(也可能是无意的,但是他一直自称为三农问题专家,这就有点意思了)。
另外,关于普通水稻的留种问题,普通水稻跟杂交水稻一样,都不能连续使用多年,必须定期进行提纯复壮,不然产量以及性状会发生变化,普通水稻的提纯复壮方法一般是三年三圃的方法(目前看到最多的论文貌似就是这种方法,由于手头没有资料,只能百度了下),杂交的水稻是用纯合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制种。具体优劣不好评论,反正不会存在一个非常优秀另一个非常差的情况了。
最后,想说一下,现在种子都是自己买,不是硬性推广(至少我知道的地方都是这样,其余地方不做评论,万一有强制的呢,试验田除外),农民会自己选,谁的产量高才选谁,就算是第一年被忽悠了,以后也不会再买这种种子了。
最最后,搜这个文章的时候搜到了作者的名字,李昌平。好奇看了下作者的简历,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8E%E6%98%8C%E5%B9%B3/19292?fr=aladdin 百科上的,这里面的很多地方挺有意思。中国乡建院,这么高大上的名字,百科是这么说的:中国乡建院是一个专为农民服务的机构,2011年由生态画家孙君和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等一群从事乡村建设的民间人士发起成立。
还有个珠海横琴华夏乡建融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名头,搜了一下这个公司,emmm,搜不到,出来的是珠海横琴建融控股有限公司以及横琴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珠海大横琴投资有限公司、珠海金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这些,就是没有李教授任董事长的这家公司。天眼查也查不到。
然后百科下面有他的微博,点进去看了看,发现这位李教授现在做的工作很有意思:
财政乡建与金融乡建(三)乡村建设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财政乡建;另一种是金融乡建。这两种乡建模式的效果,相差十万八千里。以养老为例。赵家村和钱家村都是二千多人口的大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庄平日里剩下的基本上都是留守老人。赵家村有个小林场出租,每年收入5万元左右,政府每年也有5万元的"养老补贴",合起来是10万元,每年腊月二十四给每位老人时发红包400元过年,年年如此。钱家村有个小渔场出租,每年收入也差不多5万元,政府每年也有5万元的养老补贴。钱家村在2004成立了"钱家村夕阳红养老基金",村里和政府每年各向养老基金注入5万元,还鼓励村里的孝子贤孙们也出资注入"夕阳红养老基金",利息收入孝敬老人。村里的老人每人出资3000元入股"夕阳红养老基金"。"夕阳红养老基金"由老人组成的养老理事会管理运营。村里的年轻人要向"夕阳红养老基金"贷款,必须先存款,存一万可贷三万,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跟农商银行走,以承包地抵押贷款。到2017年,钱家村的"夕阳红养老基金"的资金规模高达800万,当年放贷750万元,利息收入70万元。当年腊月二十四开分红大会,50%的利息收入做积累,50%的利息收入分配给老人,每位老人分得2800元。赵家村的老人过着平静冷清的晚年生活。钱家村的老人过着热闹有为的晚年生活。越来越多的"孝子贤孙"出资孝敬老人,年轻人要发展需要求老人支持,老人是村里地位最高的群体;每年都过重阳节,平日里的活动也丰富多彩,老人很快乐;老人们还负责村里的垃圾分类、森林防火等工作,老有所为。赵家村到处刷的是敬老爱老、老有所养之类的标语口号,也开述玩笑过很多的会,搞过很多的活动,好像也没什么实际作用。钱家村"养老基金"每年分红大会让"敬老孝子"上台给老人们派红包,仅此一招,敬老爱老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已成风气。赵家村以财政和村集体的10万元钱给老人发过年红包,是给老人们送鸡蛋过年,是"财政养老"。銭家村每年以财政和村集体的10万元钱注入"养老基金",引导村民都孝敬和支持老人有为,是支持老人们养鸡,是"金融养老"。其结果大不相同啊
emmmmm,总是感觉有点不大对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