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不到7元,售价动辄上千,我们戴的是眼镜还是智商税?

近日,明月镜片加快了上市进程,一纸招股书露出了眼镜行业暴利的獠牙——在明月镜片的招股书中,明文写出了一片镜片成本仅6.77元,而一副成镜的价格最高可达2300元。

500

如此巨大的反差激起了一波关于“暴利”的讨论,其中不乏对于眼镜行业暴利的讨伐,但也有人认为“贵有贵的道理”,为眼镜生产商的高价辩护。

无论站在哪一方,讨论的声音基本上都围绕着一个问题——暴利是否“存在即合理”?

显然,存在不一定合理,但存在一定有其原因。

医疗服务行业业内一直流传着“金眼银牙铜骨头”的俗语,眼镜行业的暴利几乎是整个行业都默认的客观事实。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样的“暴利”变得似乎是理所当然?

在为眼镜高价合理做辩护的一方认为,技术和人工服务会为镜片增值,贵也是有原因的。而这种观点似乎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500

首先,镜片的“技术”含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以明月镜片为例,虽然这是一家将产业链覆盖至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生产商,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销售”环节似乎更受重视。

从2017年开始,明月镜片开始加大营销力度,更加注重品牌形象的打造。2017年,明月镜片签约影视老将陈道明为其代言,并在《非诚勿扰》等热度较高的综艺植入广告。

这使得明月镜片销售费用一路攀升。数据显示,2017年,明月镜片销售费用不到5000万,2019年便已经突破1亿元,其中,广告费用支出涨幅更是超过5倍。到了2020年,销售费用再破新高,达到1.12亿,在总营收额中占比超过20%。

500

相比之下,明月镜片对于研发环节似乎不够上心。2017年-2020年,研发费用仅是微微上涨,至今仍未突破200万元。

此外,镜片本身也没有太高的技术要求。

业内人士称,除了验光师需要人工技术之外,镜片的打磨及压膜技术均可由机器来完成。另一位金融专家指出,镜片行业更多在于人工服务的投入,同时还存在行业对于定价的控制。

可见,将小小的镜片抬至“天价”的几乎均是与产品本身无关的因素。

除了上文提到的营销费用之外,另一方面则是房租和人工成本。眼镜作为耐用品,很少有消费者一次性大批量购入,再加上每日销售量并不高,商家为了维持生存,提高客单价是见效最快的做法。

500

需要注意的是,在抬升镜片“身价”的过程中,消费者自身也出了一份力——商家理直气壮的高价以及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营销概念,对广大的消费者群体进行了很好的市场教育,以至于现在许多消费者看到低价眼镜都不敢买,认为只有高价才能戴,这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这样看来,镜片价格越来越高确实有许多因素促成。高价并非原罪,真正让消费者感到反感的是看不到边界的高价。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预计到2023年我国眼镜零售市场规模将突破900亿元,镜片零售市场将突破350亿。

这是一块巨大的肥肉,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有更多的资本瞄准这块肥肉。然而,面对如此量级的市场,却没有相关的标准对各家产品定价环节作出约束,这便给了行业暴利肆意生长的空间。

500

目前,眼镜行业产品虽然技术含量较低,但相关概念却炒的火热,不少产品打上“抗紫外线”“抗蓝光”的标签就可以让原本平平无奇的产品价格翻倍,着实有些智商税的味道。

长此以往,如果任行业暴利自由生长,无论对整个行业还是对于消费者群体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短时间内,让镜片价格回归正常水平并非易事,但无论是对于生产商还是消费者,都应首先从认知上做出转变——眼镜行业的暴利并非理所当然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