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人才过剩问题严峻,人才回国要考虑“被浪费”风险,准备土壤等人才是大国自信
【本文由“千笔小羊”推荐,来自《清华最强本科毕业生Top10出炉,「从来没有什么天才学霸」》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vincent_hou
二十年后这些人里有几个会在国内工作呢?
二十年前的获奖人中有几人目前在国内呢?
国内人才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个问题就像东北人口流失一样。本质上人口流失是大环境的问题,涉及多方面因素,但是总是有的人非要思路清奇,拿东北人素质低不爱自己家乡说事。
这个道理换到中国科研人员也是一样,现在已经是回国留学人员占九成的时候,那么在说剩下的人精致利己主义之余,有理由考虑一下国内的土壤有没有承载所有海归科研人员的能力了。
提到科研人员工作环境这个话题,国内基础科学,尤其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一个严峻现实已经是科研人员过剩而非不足了。原因也简单,光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投入是承载不了这么多科研人员的,加上高校各种编制岗位因素,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严峻。
这个过剩的一个结果就是前些年非升即走制度的滥用,一些在国外本来能够得到良好发展的学生学者就把大好年华浪费在高校养蛊池里,拼着自己的生命当人肉干电池最后直接被学校扫地出门,这些人做的科研和国际上的正教授级别同行不见得差到哪里去,到最后连自己辛辛苦苦申的经费也带不走。
武大那个小于十分之一的转正率放在任何地方都是令人诧异的人才浪费,如果人才是山珍海味珍馐蜜饯,那么这种行为相当于为了炫富,咬一口,剩下的倒垃圾桶。这些科研人员从小被老师忽悠着好好学习做人上人,高考改变命运,考上985读研读博当科学家,结果最后人到中年直接被单位辞退从头再来,这种对比显然会打击一个人回国任教科研的积极性。
科研人口过剩这个严峻问题最极端的表现就是之前复旦案件的讨论居然演变成了几乎无关的,有关高校对青年教师使用引进的tenure track人事制度的争论,这也是让人颇感意外的,而其根源就是国内人才超过了承载能力,造成了人才浪费,最优秀的一批海外回国科研人员不能尽其用。
对于个人来说,没有哪个中国人会天生更喜欢西方的社会环境,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人其实是不习惯西方社会的,留美七八年英语仍然说不好的比比皆是,更不用说随处可见的隐形歧视了。从这方面来讲,在21世纪的今天,从整体生活水平、社会环境看,回国是一个相当划算的选择。
但是既然考虑回国,不能只看历史的行程,还要考虑个人的生活。在国内人才过剩这个大环境下,当然也要考虑这个“被浪费”的风险。即使换个角度看,对国家来讲,科研人员回国喝西北风也不是报效祖国的一种可行的方式。
既然说了国内科研人员过剩以至于高校可以随便浪费青年教职员工的大环境,不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解决问题,是很不负责任的,而实际问题也不是我能够一眼看透的,所以提解决方案未免有点外行瞎指挥的嫌疑。
但是有几点是肯定的,首先就是科研人员应该从基础科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开始进行职业发展引导和分流,避免不知道做什么的人随大流进入科研行业,这些人最后只能成为分母。这方面,各高校尤其顶尖优秀高校缺乏工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施一公教授所说“研究型大学不应以就业为导向”这种观念的盛行无疑是原因之一。
然而,不对基础科学专业学生做职业引导,其后果就是加剧目前人才过剩和浪费的局面,可以说贻害无穷。其次,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进产学研结合,让科研院所与科技公司互相促进,让科研成果更好的服务于相关行业,让科技公司分流更高质量的人才。
最后,要结合国内实际制定科研人员的编制/评价/留任体系,在有限的资源情况下做到人尽其用,在有余力的情况下规范对引入外籍科研人才的引入,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科研人员就像商人一样,目前无可否认的是中国有最大的单一市场和良好的营商环境,那么即使其他国家有自己的国家力量,绝大多数公司仍然是赶也赶不走。
而如果我们有更好的科研土壤,能够像现在的英美发达国家一样大量吸引来自全世界的科研人才的时候,中国自己的基础科研人才回流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准备土壤等着人,不纠结于几个人是不是回国,这才是大国自信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