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统造福人类
北斗导航系统与1994年启动,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全球导航系统的国家,目前,北斗已走向世界舞台,造福于人类。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卫星导航定位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上的重要价值被众多科学家提出。1994年,世界首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GPS)全面建成,俄罗斯的GLONASS也完成了全球组网。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开启了独立自主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漫漫征程。
北斗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提出“三步走”战略,即先试验后建设,先国内后周边,先区域后全球,以实现“弯道超车”。自主创新的过程注定是艰苦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发人员从缺“芯”之忧、布“站”之难的一路走来,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和难关,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始终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自主研制导航卫星的“心脏”——原子钟为例,由于星载原子钟机理复杂、技术难度极大,美国、俄罗斯、瑞士等少数国家曾长期垄断这项技术。除了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之外,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03所等单位也对星载铷原子钟一系列关键技术开展攻关,终于使中国的北斗装上了一颗“中国芯”。如今,“北斗三号”全球系统上的星载原子钟计时精度达到100亿分之3秒,与美国GPS卫星最新一代星载铷钟并列,跻身国际顶尖水平,可以满足分米级导航定位需求。
正如北斗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所说:“北斗是‘五千万’工程:调动了千军万马,经历了千难万险,付出了千辛万苦,要走进千家万户,将造福千秋万代。”北斗服务将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共享。目前,国内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数量在1.4万家左右,从业人员数量超过50万,已经形成了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鄂豫湘、川陕渝五大产业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成为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它将惠及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北斗三号将成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合作项目,进一步显著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