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金”的一些想法(部分来自网络)
在第五十五届中国台湾金马奖上台独分子大放厥词,让大陆民众极其愤慨,但更多人会感到一种荒谬感。明明大陆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在不久的将来便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了,可是能够代表华语电影的奖项却不是大陆的,特别是近几年,金马奖在普罗大众眼里,已然成了华语电影最高奖项了!
两岸三地电影的最高奖项是“三金”,大陆的金鸡奖,中国香港的金像奖和中国台湾的金马奖,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三金各自代表本地的电影,三足鼎立。到了新世纪后,金像奖越来越保守几乎成了香港电影自娱自乐的奖项了。金鸡奖则因为与百花奖合为一体,口碑下降,加上越来越多的双黄蛋和三黄蛋,让普通民众质疑其专业性。金马奖则以包容整个华语电影的态势,地位则日渐升高。如果说金像奖沦落是因为香港电影颓势,本地市场没落的原因,但是大陆电影市场如此红火,怎么金鸡奖却让人感觉日渐不堪。相反台湾本土市场也很弱小,台湾导演拍摄的本土电影几乎全是小成本的文艺片,金马奖却愈发红火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三金”里面到底谁更公平,谁更有能力代表华语电影的高峰!就这些问题,我想来理一理。
“三金”的由来我也不百度来复制链贴了,只说近二十年来的情况。香港的电影市场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就展露颓势,而97年的金融海啸加剧了这一情况。香港本土市场毕竟有限,它的繁荣跟东南亚和日韩这些外埠市场有很大的关系,而一场金融海啸加上好莱坞电影的强势兴起,使得它丧失了东南亚的票仓。韩国电影在90年代的崛起,韩国人的民族性使得他们对本土电影更加追捧;日本则对动画电影一如既往的热爱,真人电影被好莱坞占据,这样日韩的市场也没了。 而台湾市场本就是香港的票仓之一,与香港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本土市场不够,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使得台湾的导演只能拍摄低成本的文艺片,几年下来台湾已经几乎没有能拍本土商业片的导演了。 留守本土饿死与出走大陆一搏就成为一个很简单的选择题。两地电影人到内地的目的不纯粹,那么号称公平的电影节就真的公平了吗?
以金像奖为例,参与金像奖的条件很简单,只要符合三条规定中的两条就可以 1:导演须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香港居民; 2:出品公司须有一间为香港合法注册公司 ; 3:影片最少有六个工作项目的工作人员为香港居民。以十六个工作项目计算,每个工作项目只计算一位香港工作人员。后来,香港方面觉得这个条件对于宽松,把最少六个改为八个。
香港金像奖就是香港电影的一场落寞的狂欢,它把几乎全部的内地电影隔绝在外,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给香港电影留一点火焰,以及作为保证合拍片中拥有发言权。 我们历数一下内地获得金像影后,影帝与导演的人数。
内地获得影后殊荣的有六人,分别是章子怡,巩俐,周迅,斯琴高娃,赵薇和春夏。 其中05年的章子怡,06年的周迅,07年的巩俐 ,08年的斯琴高娃。连续四年的影后都被内地包揽,是因为她们以前不够优秀才有现在的厚积薄发吗?还是金像奖看到内地人的实力,给予承认了? 都不是,唯一的原因是2003年的6月到9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附件签订,里面有很多内地对于香港的扶持。 而对电影行业最大的影响就是有一条:香港电影可以不受进口片的配额限制进入内地市场,新的‘合拍片时代’来临了。这才有了连续四年的影后花落内地演员的“盛况”,这四人的实力是有的,但光有实力是不够的,还得靠大势,靠风云际会。
内地获得影帝殊荣的只有李连杰一人,他是内地出身,但大部分时间都在香港与美国,现在他也不是中国国籍,所以他也算不得纯粹的内地影帝。那么真的是香港男演员的演技就秒杀甚至是绝杀内地演员吗?我想不是吧。 内地获得最佳导演的只有....好吧,没有,一个都没有,都是香港的。这就带来一个问题, 为什么给影后而不给别的?因为香江电影产业死了,但电影人还有很多,例如四大天王,梁朝伟,刘青云,张家辉,古天乐等等。看看,有这么多人,所以他们要打压内地的中生代,如此才有自己艺人出头的机会, 导演也是如此。这就导致08年以前大陆的演员(特别是男演员)根本无法担当大制作的主演,只要是大制作合拍片无一例外全是港台明星主演的,直到有一部《画皮》,陈坤担当主演了,可是海报上依旧是甄子丹占c位,即使如此,画皮的导演陈嘉上还被吴宇森指责 ,说他让大陆的中生代开始在电影制作里面担当主角,开了不好的头,使得合拍片里面,大陆演员成为了主流。所以说,金像奖才是区域保护性最强的电影节,而被诟病为区域保护最强的金鸡奖差的远呢。
再说说金马奖,它的条件很简单,就一句话:华语电影,完成制作就可以报名,不限制是否上映。看似简单,实际上也真的简单,但内地电影要拿奖依旧不简单。 相比金像奖来说,内地获得金马的机会是要大很多的,导演,影帝,影后都有斩获。可以说金马比金像奖要开放,这也可以说金马奖无奈,因为它想将他们的艺人推向内地,但区别于香港有成熟的电影制作体系,公司,导演与演员,而这些台湾都没有,甚至找不出台湾有哪家知名的影视制作公司,也找不出有哪些实力派的演员,导演也唯有李安,这位“台湾之光”,可惜在美国好莱坞发展。还有半个台湾人吴宇森,在成为压垮米高梅最后一根稻草的他被好莱坞扫地出门了,这位曾经豪言再也不拍华语片的大导演只能自甩耳光,灰溜溜的回到中国撅食了,中影在07年的时候给他投了6亿人民币让他拍《赤壁》,结果最终巨亏1亿多,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当时一大堆大陆实力派演员来给一个在电影方面几乎新人出道的林志玲作配,牛吧!台湾没有别的优势,只能将金马奖拿来妥协,隔个几年就给内地电影人一次机会,以此来保证台湾系在内地影视上的话语权。
最后就是一直以来被诟病的金鸡!确实,金鸡奖的区域保护也很重,因为无欲无求,所以它可以任性。从2005年起,金鸡奖将申报范围扩大到港澳台地区,2011年,金鸡奖全新开放政策,凡是在大陆取得龙标{上映许可证}的华语电影都可以参加金鸡奖评选,不再具有地域保护。
金鸡奖被认为不如金马,金像权威的原因之一很有可能是它的制度。05年以后,它开始了跳进了两年一选的大坑里了,这样的周期,必然导致了时效的严重滞后性。 因为等轮到它评选时,很多影片已经先被金马奖、金像奖评选过一轮,甚至两轮了,也就完全起不到鼓励新影人的效果。
其次,金鸡奖有个不成文的默认惯例,影帝从不二封,影后除了早年的潘虹、巩俐、宋春丽三位演技出类拔萃的前辈,分别获得了3次、2次、2次奖外,之后也从不二封。这个规矩,大概是源自计划经济时代,大家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一个人演技再好也不让吃独食的风气。所以之前已经得过奖的演员,无论新作品展现出来的演技何等出色,也几乎肯定不会再得奖。 典型的例子,13年金鸡奖,章子怡在《一代宗师》里饰演的宫二,作为十年一出级别的杰作,横扫了华语圈的金马、金像、百花、华表四大奖,此外类似亚太影后、导协影后等次一级奖项,加起来一共拿了12个。 唯独在金鸡奖失利了,输给了小宋佳的《萧红》。这样绝不合理的惯例,无疑极大削弱了奖项本身的公信力,评选揭晓后每每让公众哗然。此外,既然惯例是帝后不二封,但是之前的影帝影后,当届有好片子时照样要被提名陪跑,来保障提名的含金量,但也只能是陪跑, 这些优秀影人自己都知道,肯定不会再得奖,所以也就不会再重视奖项本身,如果懒得给举办方面子的话,都找各种借口不出席,又削弱了颁奖典礼的星光程度和受关注度。
在金马奖和金像奖近年来都时常颁奖给内地最优秀影人,借此抬高其自身含金量和影响力的同时。金鸡奖却长期坚持给那些票房惨淡的严肃题材、小众艺术电影颁奖。完全不重视商业明星的恶果,便是商业流量为王的演艺圈也不再重视。而论本身规格又比不上华表奖这样的政府奖,所以经常出现获得提名者都大半不到场的难堪境遇。
至于百花,那就不用说了,作为一个观众选择出来的奖项,它的可操作性实在太多了,根本就是被资本操控的禁脔。 可是05年后金鸡和百花合在一起的是叫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这使得大部分不明就里的吃瓜群众们,以为这两个奖是一起的,这样百花奖里一大堆奇葩的影帝影后,统统算到了金鸡的头上,使得金鸡躺枪了。
港台影圈可以常年用金马奖金像奖提名,来捧他们自己的新生代艺人,如伊能静、陈妍希、林依晨、宋云桦、阮经天、赵又廷,彭于晏等等这些知名或不知名两地艺人,居然都有金马提名或者已经封帝了。而目前内地的新生代演员,想要得金鸡奖基本不用指望,像周冬雨这样优秀的演员也只能混个提名,还是在金马已经封后、演技得到业内充分认可之后。再加上2年1届的评奖周期,金鸡奖在推广和鼓励自己新人力度上,就完全没办法和金像奖金马奖相比了。 所以,才会造成了现在内地的一些新导演,新演员,并没有被金鸡奖鼓励的可能,反而是先争取到了金马奖金像奖的提名和奖项,从此走红。他们既然是在极不平等的竞争环境下取得的成就,论含金量自然远远高过同样拿金马金像提名的港台艺人,本身实力肯定名至实归。 这当然更就给许多人一种「金马奖、金像奖积极鼓励内地有实力新人」的印象。
从前金鸡奖约定俗成的“帝后不二封”的初衷,本意是内地影人中演技好的实力派演员实在太多,尽可能让大家都有奖得,这也是金鸡奖出现双黄蛋最多的原因,不仅仅是所谓的排排坐,分果果,而是规则限制的。 即使如此,金鸡奖还是有自己独特优点的,虽然是故作高冷、特立独行,却也独树一帜,非其他任何奖项所能取代,依旧是华语影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评出的演技奖,除却个别年份例外,大都是极专业的顶级水准,华语奖项无出其右者。每次拿奖的片子和演员可能都很冷门,很多人之前听都没听过,但演技从来不用怀疑。 比如2015年,赵薇凭《亲爱的》李红琴,已经拿了金像影后,却在金鸡奖大热倒灶,输给《诺日吉玛》的巴德玛,让多少影迷在莫名其妙之余,吐槽金鸡奖不知所谓,整天去鼓励少数民族大妈的“素人本色演出”。殊不知巴德玛女士虽然没什么知名度,但根本不是他们想当然的业余演员。她从前是个內蒙的歌手,36岁时被一个俄国导演选中,主演影片《套马杆》,拿了威尼斯影展最高奖金狮奖,并获得奥斯卡外语片的提名,她也是我国内地女演员和欧洲三大影展以及奥斯卡结缘的第一人,时间是1991年,比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巩俐还要更早。 而巴德玛女士在《诺日吉玛》的表演,已经拿了俄罗斯和伊朗等3个国外电影节的影后,演技是绝对被认可的。 但是巴德玛女士却在演艺圈名不见经传,这是因为她常年在演话剧,极少参演影视剧。而我国各大话剧团这样的老戏骨实在太多了,谁给个机会出来,演技都足以轻松吊打一线当红明星。 为什么金鸡奖经常所谓“爆冷”,就是专家评委们更尊重老戏骨的专业水准,而非光鲜的大明星,可惜能给他们的奖项,实在太少,太少。
其次,正因为金鸡极注重专业水准,而非演员本身的星光或者说知名度,因此对实力派演员的发掘性和预见性是非常强大的。很多得奖时还是“小透明爆冷”的影帝影后,等他们走红以后,观众们才心服口服,确实是演技精湛,名至实归。小陶虹《黑眼睛》金鸡封后,时年26岁,之后再主演《春光灿烂猪八戒》而成名;余男《惊蛰》金鸡封后,时年28岁,之后再主演《图雅的婚事》问鼎柏林金熊奖,然后连接商业大片女主,《无人区》《智取威虎山》《战狼》,成为一线女星;当然还有我们的“达康书记”吴刚,他在《铁人》演王进喜,拿金鸡影帝,赢的还是《集结号》拿了金马、华表、百花三料影帝的张涵予; 夏雨《警察有约》、刘烨《美人草》,金鸡封帝,时年都是26岁; 袁泉,22岁到25岁,《上海纪事》《春天的狂想》《蓝色爱情》《美丽的大脚》4部电影分别拿了2次金鸡影后提名,2个金鸡女配; 章子怡,27岁,《茉莉花开》获得金鸡影后。 所以,单看看这些名字,谁能说金鸡奖不鼓励和发掘优秀新人,谁能说金鸡奖获奖者的含金量低。还有诸如陈道明《我的1919》,蒋雯丽《立春》,孙淳《秋喜》,滕汝俊《那山那人那狗》…… 对这许多职业定位是“演员”而非“明星”的艺术家老师来说,一次金鸡获奖经历,可能就是他们一辈子演艺生涯最重要最光辉的一瞬间了,此外,和那些光鲜大明星便再无交集。
那些网络影{港}评{台}人{粉}们,一边整天鄙视《战狼2》鄙视《红海行动》,嚷嚷什么票房不能代表电影的一切,并借此常年吹捧香港和台湾奖项如何权威与公正; 一边又对过去几十年里,真正给予了那么多冷门文艺电影、实力派演员、表演艺术家予以肯定、甚至是最大肯定的金鸡奖,如此不屑一顾。 明明完全不加了解,便随便加以“黑幕”“不公”等罪名,哪怕这些电影是他们从来没看过,甚至听都没听过的。 这种赤裸裸的双重标准,何其不公。他们的逻辑,难道能够自圆其说么, 归根结底,还是这些影{港}评{台}人{粉}们,思想根子上就不对头,对但凡和“体制”沾边的奖项,抱着骨子里的敌视和不满情绪;对内地自己的奖项、演员乃至于一切,更是自卑自轻自贱,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 在我国国力日益强大,新一代网民尤其充满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时候,这些人却仍旧受了娱乐圈港台资本势力的影响和洗脑,甚至自觉不自觉地为虎作伥,为其助力四处鼓吹。 所以说,这些人实在是跪得时间太久,根深蒂固的软骨症。
而他们对金鸡奖的种种抹黑和攻击,更基本上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金鸡奖数十年来,到目前为止,观众口碑最差最受诟病的获奖者,大约就是黄晓明了,这也是金鸡奖难得走眼的一次。然而当时《中国合伙人》,确实是票房口碑双丰收,5.4亿票房高居2013年度华语片第五名,黄晓明的“成冬青”一角也是他演艺生涯中难得的高峰,一扫过往印象,让观众们也大为改观,好感度上升不少。所以当时他又接拍《精忠岳飞》时,也没多少人觉得他不配演岳飞这等千古英雄,足以说明他那时的声誉还是相对不错的。谁想到他后面连续是《白发魔女》《何以箫声默》《大闹好莱坞》等圈钱烂片,票房和口碑双扑,自身演技表现恶劣,招致大众恶评,彻底败坏了自己的口碑。 黄晓明的例子,是获奖者自己太不爱惜羽毛,其获奖作品原来不是良好起点,而是生涯不可复制之最高峰,但却不能因此牵累奖项的含金量。 正如这些年,同样也有一些好莱坞前巨星甚至是奥斯卡影帝,连续拍烂片到声誉下滑,甚至沦落到和小鲜肉小鲜花们配戏,演的还是国产圈钱烂片。例如阿德里安·布劳迪,尼古拉斯·凯奇,说的就是你们两位,甚至迈克尔·道格拉斯也可能是下一位。那么奥斯卡奖的权威性和含金量,难道就会因这几位奥斯卡影帝的堕落而降低和蒙尘么! 因此,亦足以说明,影{港}评{台}人{粉}们整天单抓黄晓明这个个例来攻击金鸡奖,是何等以偏概全,你们敢连奥斯卡金像奖也否决了么!
这里不罔评三金到底那个更具含金量,也不罔坪哪个更有权威性。金鸡与金马的成立与存在各有自己的时代背景,各有自己的诉求,自然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什么?金像奖?那玩意真的没有任何优点,有人说过内地拿金像奖影帝的难度比欧洲三金还要难,仅次于它的前辈奥斯卡金像奖。但是在如今大陆电影在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奖项上却被港台系把持,这不利于国内电影工业化与良性发展,所以如何使得大陆的电影奖项真正成为华语电影当之无愧的领头羊,这才是现在国内电影人应该要去考虑的事,而不是一味怪罪参加金马奖的那些大陆电影人们!要是内地金鸡奖能够成为像美国奥斯卡那样的顶级奖项,那么金马又有谁会去捧场,又怎么会给那些“台独分子”大放厥词的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