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中等生、差生,即便进了好学校,享受到了最优质的师资,成绩也就能保持之前的状态

【本文来自《做个调查,多少父母认为“孩子转好学校能提高成绩”?》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guan_15996483862988

    老教师告诉你:学校的好差 对孩子的成绩起决定性作用。要不人家高价买学区房干啥?好学校好教师多,就是教育主要资源。

你自己都是老教师,为什么只说一半事实?

1、在最早先的80年代,就不谈农村地区的学校,只说城市里的中小学,尽管基本上执行的是就近入学,但已经出现升学质量的高低好赖之分——根本原因在于生源的素质差异和在行政因素影响下的教师素质差异。就看武汉市最富盛名,有历史的几所小学曾经的情况(重新严格落实学区制后有一定变化):

华师附小——学生大多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职工子弟,教师资源依托华师大。

水果湖小学——学生大多是省直机关单位干部子弟,教师资源就不用说了。

育才一小——学生大多是市直机关单位干部子弟,教师资源也不用多说。

还有几所当时很有名,效益较好的大型企业的厂办小学、中学,学生多为本厂干部职工子弟。在当时大型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也是相对较高的,

这些当时的优质小学的学生,进的对口初中,自然也是被重点建设的优质校。于是在中考时,这些优质小学以及所对应的初中,就和别的普通校开始拉开差距。与此同时,如果普通校里出现了有一定名气的,在学生中口碑较好的优秀教师,往往也会被区教委、市教委给调入到那些区重点、市重点学校里去,相当于是抽瘦补肥。我上的那所城乡结合部的初中,据很多家长说,在80年代后期时,有五、六位教学经验丰富,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但到了90年代,都调到区重点中学去了。而且这些骨干教师都是在短短两三年内离开的,而调入的好几个都是关系户,这就对学校组织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2、到了小升初普遍允许搞掐尖拔苗,在政策上为跨区择校大开绿灯,连上小学都在拼择校的时代,那些由上述原因地位早已巩固的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完全形成了优质师资-优质生源的马太效应,学生大多都是尖子,教师队伍也人才济济。这些学校搞掐尖,永远不愁招不到好学生。当然,这些学校因为名气大,也有不少关系生、条子生,但首先关系生条子生也不都是差生,依然有一些资质尚佳的;第二关系生、条子生普遍办的是借读,不占本校学籍,既然也不影响本校的升学率。而普通校和弱校,生源永远只能是来自被重点校挑剩下的“考渣”,教师队伍也很难建设起来(好教师都往好学校流动了),根本没法翻身。

3、再到了“严格落实就近入学原则”,也就是严控择校,学区房大行其道的年代,重点校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而出得起高价买得起学区房的家庭,不用说都是舍得在孩子教育上花钱的人群。这个人群的子女,整体上说,各方面素质还是要明显强于从早到晚忙碌根本顾不上子女教育,也没有较好经济条件,更谈不上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基层打工者子女。我爱人有段时间在晚托机构做兼职,她所在的晚托机构收的孩子,主要是附近一所普通小学的学生,其父母大部分都是最基层的打工者。我爱人说,这些孩子中普遍性地主动完成作业自觉性低,玩性大,不服管,辅导讲解题目也很费劲。另一所重点小学学生的家长,只要一打听到晚托班里的孩子都是那所普通小学的学生,就根本不考虑送自己的孩子来。这实际上还是等于回到了上述第一阶段80年代时,所谓重点校的学生层次状态。

学校的好差,本来就是学生整体素质+教师素质决定的。你既然是老教师,想必也是见多识广,那你又见过有多少靠条子、关系进了重点校的中等生、差生,最后能被好老师教的考上市重点、省重点高中,考上一本,考上双一流?过去可以说每所重点高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收这些关系、条子生,绝对数量也不低。这些学生里,除开那些本身成绩就还可以,只是分数离学校录取线稍差一点的,也许可以在好教师的帮助下取得显著进步,其他那些中等生、差生,即便进了好学校,享受到了最优质的师资,成绩也就能保持之前的状态,别说进步,能不退步就不错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