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调查,多少父母认为“孩子转好学校能提高成绩”?

【本文来自《“靠好学校、好老师就能把差生成绩提高”这类想法,很多时候都是家长的一厢情愿》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半截烟头

    确实如您所说,总体上看,中考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反映高考水平的。但是,在个体上,某个学校层面来说有绝对的差别。

    我孩子在初中的时候,全年级大约80~100名的样子,全班是第5~10名,初中他们有2个尖子班。孩子中考全省12000名。我费了不少劲把他送到一所全省中上的学校。高考成绩出来后,因为所有被录取的孩子要去教育局用录取通知书提档案,有幸看到了学生录取登记表。我经过统计,如果按原校的孩子(所有高中阶段留在原校的)我孩子起码是前十名,登记表上大约能排到前五十名。再看看原来初中的班级,他是第二名。高考孩子全省排名是6000+。

    看着那些还算熟悉的名字,确实中考考的好的,也是高考考的好的。考的不好的,我没有统计过。但是,当年和我孩子中考成绩相仿的孩子我留意了几个,我可以负责任的和你说,学校质量的高低是起决定性作用了。几个当年中考仅比我孩子低2~3分的,留在本校。高考成绩差了我孩子起码60分。

    还有更绝的事例,当然我不认为具有代表性。初中中考和我孩子分数相仿的一个同学,他本就和我孩子关系非常好。高中阶段留在了本校,(我曾劝过他父母,让两孩子一起去新的高中,后来不知何因,未能成行。)结果高考差了我孩子60分。这孩子心里难过,对成绩不满意,通过一年在一家专门补习的高中学习,第二年,考上了和我儿子同一个学校。

个体例子并不具有广泛意义,但确实家长只会盯着“成功”(即去了重点校就出现了大幅提高成绩效果)的案例看,并口口相传,这应该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如果举个例的话,我身边也有的是个例。当年中考,跟我一个班的一个女生,中考总分还比我高几分(中考满分600,我是490多分,她应该是500分出头),但还是离华师一附中的录取线差得远。他父母也一样通关系找门路花钱把女儿送入华师一附中借读,从高一就进去了。结果平时模考成绩高高低低起伏很大,最后高考成绩正好踩在一本线上——和其中考分数水平比,没有进步。

我母亲一位好朋友,花了很大的力气,把她儿子给送进华一寄读初中(在大力鼓励民营资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时代,华师一附中通过引入社会资本运作,把原来只是作为空挂其高中借读生学籍“空壳校”的华一寄宿学校全面改制,高薪挖优质师资,同时打着华师一的招牌,并拿出真金白银来大搞掐尖,转型成了第一梯队的民办初中)。

她儿子其实智商条件很好,并不是那种资质普通,学课本知识特别费劲的学生,但由于这位阿姨教育引导方式上存在问题(概括来说就是溺爱,在孩子眼中无威严,孩子玩心很重,根本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她儿子在华一寄成绩就很不稳定,好的时候能排进全年级前10%,差的时候只能在中游——很显然,华一寄的良好氛围并没有对她儿子产生正面影响。

这位阿姨自己很拼,其实也主要是为了自己儿子以后高考,使了很大的力气把工作调动到北京,她儿子到北京去上初三,通过她千方百计的托关系找门路同时把相关待遇政策落实到最大化,总算让自己儿子进了北京的一所市重点初中。但结果还是一样,甚至可以说更糟了——她儿子觉得来北京读书了,北京以后高考升学率高,考大学很容易,中考根本不用好好准备。于是愈发不用功,成绩下滑更严重,上课也不听讲,完全不做作业。学校老师还挺认真,五次三番聊天谈心,批评教育,一点用没有。在家里,他和自己母亲像做生意讨价还价一样,在“学习多少时间对应玩手机多少时间”这类气人问题上反复软磨硬泡。其所在的学校校风很正,大部分同学也很上进,但同样对其没有发挥出正面影响。

这位阿姨和我母亲关系很好,在北京她为儿子的教育问题操碎了心,她老公是经典IT理工男,更不会教育子女,于是只能找我母亲诉苦,但分析来分析去,事实就是很残酷:她儿子这种心态问题已经很难矫正,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送进衡中、毛坦厂复读中心那样的学校,靠外力强行压着学。但这位阿姨又怕儿子在高考集中营太遭罪……

就说我自己,我也是读到高二下学期,我母亲去求自己单位领导,疏通了关系交了钱,转学到华师一附中。虽然我母亲对“转学能提高成绩”有一定期冀,但也没有抱过高期望,因为我母亲知道我大概是个什么水平。转学的主要原因是我之前的学校校风有问题——

一是因为我母亲单位和学校搞共建,但学校后来出尔反尔,要朝我和几个同单位子弟以省重点的录取线为标准,“差一分要XXX元”,收高额择校费,并且频频以此事骚扰我们,我和我母亲忍不了这口恶气;

二是因为该校其实就是某高校的子弟校,大部分学生是该高校教职工子女,异常排外,内卷倾向也很重(很多同学直接以考试分数定人际关系,你这次比他高几分名次比他高,他就对你和颜悦色;下次他如果比你成绩和排名高了,就对你爱答不理甚至冷言恶语。某些老师也是如此,只愿意去回答班级前十名同学的提问),与我读初中时的氛围差得太远。

但其实单从考试角度而言,高二时已经分文理科,我因为物理不好选文科,自己政史地底子还行,成绩比较稳定了。我转学前在之前学校的文科班(一共就两个文科班,大概100个学生),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去了华师一附中后,三个文科班,大概一百六七十个学生,模考差的时候大概30名上下,最好的一次进前10,一般都是十几到20名左右,但实际上分数就一直在比一本线高20到40分这个水平,因为能包过一本线,所以华师一附中邀请我转入学籍。

到真正高考时,遇到10年来出题最难,一本线划得最低的一次(文科一本506),我也就只达到了自己正常水平的下限。而我之前那个学校文科班跟我成绩不相上下的那位同学,最后总分还比我高几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