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还有多久才能属于中国?
今天这个文案将从各类论文、政策文件、可信新闻等途径为观众姥爷们讲清楚中国到底什么时候能够拥月入怀,分析时间上的误差因素并确定尽可能精准的时间。
(背景为接下来的科技树图)结论如下:
我国将于2025年开始建造无人月球实验站点,2027年基本完善;2029-2030年载人登月成功后进行半永久型月球科研基地建设(或称为改造),2030年完成;2037年前开始永久型月球基地建造,2039年左右完成建设,并在2040年左右嵌入中国太空各体系(包括基建体系、航天运输体系等)

在这个表中,唯一无法收集到时间信息的便是永久型月球基地,所以它的时间标了红色(至于月球空间站目前来看不是中国的科技树选择,美国这方面探索得较多,比较有可能走这条路),虽然从现有咬文嚼字来说,半永久型科研基地也已经是被承认的月球基地,且按照相关资料(美国“阿尔忒弥斯协定”)便可以借此确立安全区,限制他国,但考虑到科学上的精确性,本视频会将全称说出以区分。这时有观众会问,upup,无人月球实验基地不是要用人工智能,怎么在这么近的位置呀?半永久型和永久型有什么区别呀?等等,别急,那我们就先在详细分析前先为大家解释解释这条科技树上各类月球基地的概念。
无人月球试验基地,和大家想的高人工智能那种不同,这里指的主要是经过输入一定指令后可以自由执行程序并通过自我检修以达到较长运行时间的一系列机器,算是比较高级自主的机器人,这些机器经过有机整合而形成的一定可作为空间,说成基地是比较勉强的,但大部分实验都是可以进行的,更详细的技术细节我们将在技术板块探讨,下面两个同理。
半永久型月球科研站/基地,即通常新闻中所说的月球基地,人类等地球生物可以在较长时间生活工作于其中,大部分时间都集中于科研,所以也可以称为科研站。但由于宇航员身体健康、一些物资无法生产只能大规模运输等多方面考虑无法长期居住,部分时间段还是只能用该站点的无人机器(这里也是上述的指令型机器)进行负责即可以认为半永久型月球基地是在无人月球基地上的改造升级,事实上也有引用量较大的一些论文支持这样建设月球基地。
永久型月球基地,此概念即为科幻小说中一般所默认的模式,集功能完备、长期运行的月球科研开发基地,既可以对月球进行深度开发,又可以在月球上对地球进行大尺度、长时间的观测,还可以作为去往其他星球的中转站并能依托于此进行较大规模的经济性活动,例如采矿场、流水线工厂等。
当然这些概念在未达成任何目标的情况下,新闻报道大多时候并不会特意强调,所以大家就见仁见智了。接下来本视频将分别从非技术性时间误差(我们为什么要建造月球基地)和技术性时间误差(我们能建造月球基地吗)两方面较详细地分析误差,并在最后稍微说些鬼话(划掉)煽情升华。
我们为什么要建造月球基地?
主要有资源、科研、复兴、竞争共四方面的误差因素影响。
资源上,简单到大家都明白,土地一划那便是无数财富!倒也不用说得多么详细多么科研,事实很简单,资源握在手上总比没有好。无论是适当地缓解社会矛盾、提供工作缓解内卷,还是提升大家在资源拥有上的征服幸福感都是极好的。
带来误差:微弱正加速buff,从以往经验看,中国政府并不会因为社会舆论都想怎么干而轻易加快已有计划,但社会舆论的推动会为相关部门、航天人准备较好的包容性氛围。
科研上,科研上的无可替代性或二选一性(即只有中国或者中美能进行相关科研),会为团结国际上的亲科研力量做出巨大努力,有利于捆绑已有合作、在相关问题上作为砝码谈判,从而争取更多时间、取得更多利益。
带来误差:波动不确定,作为筹码有可能在重要节点摆出,但这主要取决于国际局势的选择,并不能准确确定。
复兴上,对复兴大家各有各的理解,但无论如何,以扩土开疆作为标志点比堪堪统一效果会更好,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前进、前进、向前进!而不是委屈统一,这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心态是有比较大的影响的。同时由于复兴临近,相应地人民群众也对特殊时间点的庆祝要求愈发高涨,若想保持社会对复兴向上的期待幸福感,月球基地这条科技路线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前进方向和复兴点缀。
带来误差:正加速提前buff,同时年份上向1/2/7/9结尾年份靠拢,月份上能在7/10月前完成的不会刻意拖延,但相差太远也不会强求。
竞争上,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承认,中国道路已经和以往的道路产生了一种不同性上的良性竞争,由于美方出于多种目的的打压,展示在世界观众面前的便是中美之争,又因为人们习惯性地思考路径依赖,很容易让大家会想到之前美苏冷战时的航天竞争,那么这上面上的比较将无人可以阻止,结合最近NASA拿着中国着陆火星照片向国会要经费(视频可以配上这个图片),这很容易想到。
带来误差:无影响或大竞争buff。根据美方计划,2024年他们将开始执行月球科研基地建设相关任务,2028年将建立月球长期殖民地,考虑到国际上航天的ppt鸽子属性(图片可以放各国预测登月图),误差不可预计,但2024刚好一届美国总统任期结束,不出意外2025年上任的总统必定又会提到重返月球计划,这将在2025与中国的计划恰好产生竞争,如果无法产生竞争那也就罢了,若真实成为竞争了,那就一句话,干就完了!
我们能建造月球基地吗?
先来看看专家们怎么说吧。
我国著名火箭专家龙乐豪:只要国家发出“我们选择去月球”的宣言,我国技术上可在10年内实现载人登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科技委主任鲁宇:重型火箭瞄着2028年到2030年前后首飞,主要用于未来的深空探测,特别是建立月球基地,载人登月等方面的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中国航天强国路线第二步,2030年左右,整体跃升,跻身世界航天强国的前列。标志性成果中有:
1、完成百吨级、十米直径重型运载火箭首飞,预计在2028年。
4、争取2030年实现载人登陆月球,还要建成月球无人科研站的基本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党委书记赵小津:“我们希望在2025年左右能开始月球基地的建设,2030年左右实现载人登月。这样的规划也是对探月三期工程的延续。”
围绕短期内的月球基地(此处主要针对无人月球实验基地和半永久型月球科研基地)建设,目前主要的技术重难点(还需要实践检验的)包括地月运输工具、基地建造、封闭式受控生态系统、较高级自主的机器人、月球车技术、出舱活动系统。(软着陆等技术已经在月球、火星有了多次检验,就不再赘述了)
a) 地月运输工具,能运送支持月球工作的人员和各类机器,并使人员能够返回地球的运输技术。
误差分析:正常推进,2028-2030完成任务,若参与竞争会加快
重型运载火箭计划:长征九号(2028-2030首飞)2月底到3月初,关于研制长征九号火箭的消息密集曝光: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参观探月成果展览时,长征九号模型出现在现场,其一柱擎天的硕大箭体成为一众火箭模型中最吸引人的一个,旁边的展板也明确将其定位为我国火箭序列中的重型火箭型号。此后不久,栾恩杰院士也公开表示,近地轨道100吨级运载能力的火箭的研制工作将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展开。而在3月5日,又传来了用于重型火箭的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试车取得进展的好消息。从各方面的信息看,长征九号从构想变成现实已经基本成为定局。
“腾云”计划(乐观2030年)——“腾云”计划是基于我国先进的高超声速技术开发的空天飞机计划,它的“第一级”是一种大型的高超声速飞机,而它还可以携带小型航天飞机升空,并在大气层边缘发射小型航天飞机。“腾云”能携带的载荷大大超过现有的运载火箭(现有火箭无重型运载火箭),并且其发射成本远远低于其他航天发射方案。目前乐观的分析认为“腾云”有希望在2030年左右成功,但不确定性较大,未有相关官方新闻确认大概时间点。
多火箭计划(看政治态度):航天科技集团曾经官宣,用“长征5号”、“长征7号”和“新一代载人火箭”共同完成登月任务计划,此计划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只能达成抢时间载人登月计划,是否采用很大程度上大概要看太平洋两岸的政治态势,对后续月球基地建设和相关新技术探索毫无益处,属于备胎计划。
b) 基地建造:
建设地点:若是为了开发和利用月球资源,则应建在月球资源丰富的地区;若是为了科学研究,特别是天文观测,则应该建在月球的背面。经研究综合来看,在月球两极附近选址,有利于观测太空包括地球、阳光对基地的能源供应等、效益最大。
建造结构与方式:这方面各位科技工作者各有千秋、哪怕同一种方式也会在部分结构上差异颇大,想要在几分钟内说尽是不现实的,所以只提到其主要涉及技术:基于月壤
的建造技术。该技术研究主要分为向下挖掘和向上搭建两类,其中向上搭建技术又有不同技术途径,包括月壤混凝土固化及3D打印技术、月壤烧结及拼装技术(采用激光等方法加热月壤,使月壤在高温下烧结固化形成月壤砖,再进行拼装)、月壤黏结(使用胶结剂对月壤粉末逐层黏结形成结构)、月壤袋约束(使用柔性编织袋装填月壤形成结构)等。
误差分析:建设地点上已给出详细时间表,建造结构和方式上,中国在少部分技术上稳步推进已有显眼成果,NASA和ESA由于开展较早研究较为全面。
建设地点:据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介绍,嫦娥六号作为嫦娥五号的备份,拟瞄准2024年前后,着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开展采样返回和探测。我国将通过嫦娥六号、七号、八号任务,开展月球相关资源勘查、科学研究和科研站技术验证,促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设,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建造结构和方式: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2014年学术论文:提出了刚性舱、刚性+柔性结构以及建造式等三种典型结构的载人月球基地方案,并对三种典型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综合式载人月球基地方案设想。
中国在月壤混凝土固化及3D打印技术、月壤烧结及拼装技术上公开学术论文较多,且已多有影响,例如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21年学术论文称其针对月球基地结构的建造技术参数,结合月壤成分、材料比例和细度分布开展了3D打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分析,已经成功归纳月球混凝土3D打印结构的材料配合比,已可以实现简单结构建造。
c) 封闭式受控生态系统,是指可以在宇宙空间站、月球开发基地等封闭载人空间设施内部建立的,能够在无需任何外界物质补充条件下,维持人员在月球上的长期生活,保证生存系统、生物代谢产物循环的正常运行。该技术现已成为当前先进国家研究的重点。
误差分析:若要达到半永久型月球科研基地水平,研究已完成。
月宫1号”是中国第一个地面封闭生态循环实验设施,嫦娥工程总指挥叶培建院士透露,“月宫1号”是中国未来月球考察站的雏形。中国首个模拟月球基地生命保障系统的试验舱“月宫一号”在2014年连续驻留了200天,打破了此前由俄罗斯科研人员创造的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连续驻留180天的世界纪录,标志着“月宫一号”成功完成我国首次长期多人密闭试验。中国也由此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人类在外太空长期生存核心技术的国家。他们还在“月宫”中饲养了一种肉乎乎的虫子,味道很好,像炸薯条。目前,只有中国在同类实验中使用了能提供丰富动物蛋白的黄粉虫。
d) 高级自主的机器人,主要分为5类:第1类是大力士机器人,适合于在舱外工作,负责装卸、搬运和安装大型结构件等;第2类是全能机器人,既能完成舱外的体力任务,又能进行一些舱内的精细工作他们需承担基地建设的大部分工作;第3类是小灵巧机器人,主要在舱内工作,负责完成精密仪器和设备的安装、操作和维护等各种精细操作;第4类是智能运输设备,它们具有机器人的功能,能够自动装卸和运输货物,完成月面上货物和设备的远距离运输任务;第5类是智能开凿和挖掘设备,它与智能运输设备类似,主要负责月球基地建设中的平整土地、修筑道路和其它土石方工程。
误差分析:这方面主要需要中等及高等的制造业水平,目前中国在这方面有所欠缺,是最大的误差因素所在,但考虑到2025中国智造计划的设置,只能说这方面早有规划啊。如果只需要考虑到一个无人月球实验基地的建设,那么刚刚达到“智造水平”的2025年已经足够,但考虑到后续地月空间经济区的建立,多个月球基地对这方面的需求会比较高,这方面还需继续推进。
f)月球车技术,月球表面漫游车根据行驶距离的不同分为3种:近程、中程和远程。近程漫游车行驶距离只有几百米,工作时间在6~8h以内;中程漫游车行驶距离为几千米,工作时间也是6~8h以内;远程漫游车行驶半径达500km,可以连续工作10天。月球车可按其功能、任务及结构特点这三维概念进行整体划分,如下图所示,且各分类方法可交叉组合。这部分也太复杂啦,又是可以单独出一期视频的大题目,所以up将在误差分析那挑可能影响时间的技术研发谈谈,简单带过哈。
误差分析:
无人月球车:实际上通过“玉兔号”月球车的实践检验已经基本解决技术问题,且经过接下来嫦娥678号在月球两极数据的收集,可以在地球上完全模拟月球车将遭遇的情况。
载人月球车:2014年《载人月球车移动系统综述及关键技术分析》高引用量一文中作者表明:目前我国正在研究的各类载人月球车虽不能真正投入实用,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开发载人月球车奠定了前期的理论及实践基础,载人月球车尚有以下几方面的技术进一步积累值得关注。移动系统: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关键零部件及测试装置研制关键技术、折展机构的研究、人机工程关键技术、冗余性和可扩展性、地面试验用原理样机研制与试验验证;能源系统关键技术;遥操作技术;自主导航与移动控制技术;防月尘扬起技术;
经过这些年各类航天任务的实践检验后,其实真正依然存在的现实紧迫任务还剩下:能源系统关键技术和移动系统方面的地面试验用原理样机研制与试验验证。目前,在深空探测领域,能源系统主要有蓄电池、太阳能电池和同位素电源三种,由于中国的确在太阳能技术研究与应用上独领风骚,且按照规划2030年中国将建成空间太阳能电站,那么继续使用太阳能也未尝不可,若要实现非太阳能载人月球车,那么研究就要考虑延迟量了。后者样机研制与试验验证则由于信息的收集缺失,up也不了解了。
上述只是针对中国下一步将达成的月球科研基地(2030)而言的,若要达成永久型月球基地(2039),并接着向地月空间经济区(2045)发展,则建设目标还应该包括:
能源开发基地。
农业生产基地。
空间制药基地。
深空探测空间站。
军事战略基地。
此外,根据中国现有的经济条件和科技实力,可以择机开展月球电站产业、月球建筑产业、机器人产业、太空食品业、太空环保产业以及月球旅游业等。
之前估计小伙伴所疑惑的月球科研基地怎么距离永久型月球基地怎么间隔了快10年的疑惑就可以明白啦,这么多小基地融合才能够成为最终科幻小说里的月球基地啊!
所以结合上面的各类时间误差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到视频一开始的那个结论啦:
我国将于2025年开始建造无人月球实验站点,2027年基本完善;2029-2030年载人登月成功后进行半永久型月球科研基地建设(或称为改造),2030年完成;2037年前开始永久型月球基地建造,2039年左右完成建设,并在2040年左右嵌入中国太空各体系(包括基建体系、航天运输体系等)
多么伟大的科幻宏愿,却又仿佛近在眼前!这期节目迎来尾声,up知道这期视频大家对因为时长所限未能展开的部分会有很多疑惑,请在弹幕或这评论区留下您的疑惑或指出我们所展示的错误信息吧,我们会很高兴有理由出下一期的。
感谢观看,希望留下您宝贵的点赞,能够三连就更好啦!(ps:这个文案本来5月底就写好想趁航天热度做成视频的,但后期小哥说遇到了技术困难便先去学习了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