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父亲

俗话说:只有状元的学生,没有状元的老师。

意思是:好学生都是老师教出来的,但是最优秀的学生不会去当老师。

在一次家长会上,原本上台发言的是孩子妈妈,但妈妈有事来不了啦,爸爸只得赶鸭子上架。

手里拿着发言稿,站在台上还是忍不住的戈颤。

干脆不用稿子,简单说两句吧,肚里也没草稿,还是不说了。

台下有家长建议,拿着发言稿念吧,这位爸爸坦言,念也念不下来,就这吧,反正就是学校教的好。

这位爸爸也是放飞自我了,连普通话都懒得说,全程方言。

听完发言很多家长表示不服:发言稿,孩子上幼儿园时我都准备好了,现在孩子都上高二了,还没用上。我缺的是发言稿吗?我缺的是一个学霸的孩子。

为啥学霸的父母大多是学渣呢?

有人给出解释:因为学渣家长不会,就觉得孩子很棒,家庭氛围轻松,孩子的压力小。而学霸家长看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总是挑孩子的刺,孩子心里不好受。

很不幸,本人父母都是学霸,对本人要求很高。

于是本人从小就学会躺倒不干了,因为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期望。

本来以为,学习好就能赢得父母的赞赏,但是每进步一点,就会面临更多的要求。

以为考上大学了,就会好了,结果根本没那回事。

我很不高兴,你们凭什么对我要求那么高。

如果你们很有钱,我还有必要赚钱吗?

如果你们没有能力赚钱,凭什么要求我去赚钱?你们做不到的事,凭什么要求我能做到。

气得老爸没办法:“一说你,你就躺倒不干了。一说你,你就跑。“

甚至我找了一本书《高效人士的七种习惯》,作者在序言中回顾了自己对孩子教育的心路历程,印象比较深是:

---------------------------

几年前我和妻子桑德拉就为类似的问题大伤脑筋。我们的一个儿子当时在学校陷入困境,他的成绩惨不忍睹,连考卷上的答题说明都看不懂,更甭想拿高分了。在交 往上,他是不成熟的,往往使那些十分亲近他的人都感到很窘迫。在运动场上,他身材瘦小,又不灵活。打棒球时,往往球还没投出就已挥棒,每每招来同学的嘲 笑。

桑德拉和我想尽办法帮助他。我们总以为,若要做个“十全十美”的人,当然也得做个完美的父母。于是我们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也试着想改变儿子的,我们企 图用积极的态度来激发他的自信心。例如鼓励他:“加油,孩子,你可以办得到!我们知道你可以。把棒子握高一点,眼睛看着球,等球快到面前再挥棒。”只要稍 有进步,我们一定忙不停地称赞,来增强他的信心。

如果有人嘲笑他,我们一定斥责对方:“不要笑,让他自己来,他还在学习。”而这时我们的儿子会哭起来,坚持说自己永远也学不好,还有他根本就不喜欢棒球。

所有的努力似乎都徒劳无功,那时我们真是心急如焚,看得出来这一切努力反而对他的自尊心是个打击。一开始我们尽量鼓励、帮助、肯定他,可是一再失败之后,终于放弃了。只有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

当时我的主要工作是,为全美各地的客户设计领导力训练课程。由于这个机缘,我每两个月要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主管,讲授有关沟通与认知的课程。

在准备教材的过程中,有关思维的形成、思维如何影响观点、观点又如何左右行为,这些都令我深感兴趣,因而进一步研究相关的理论。从中我意识到,每个人的思 维是多么根深蒂固。并且了解到,认知不仅是认识外在世界,更与我们向外看时所透过的“镜片”有关,因为这镜片(即思维)往往左右着我们对外界的诠释。

我跟桑德拉谈到这些观念,并借此检讨自身所遭遇的困境。终于体认到,我们对儿子往往言不由衷。反躬自省后,我们承认在内心深处,的确觉得儿子“不如人”。 所以不论态度与行为表现得多么愿意帮助他,效果都有限。因为表面的言行终究掩饰不住真正传达的信息,那就是:“你不行,你需要父母的保护。”

此时我们才觉悟,要改变现状,就得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得改变我们看待外界的观点。

正巧在当时,我潜心研究自1776年以来,美国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我阅读或浏览过的论著不下数百,主题遍及自我完善、大众心理学以及自我帮助等等。对于爱好自由民主的美国人民所公认的种种成功之论,已算得上了如指掌。

从这200年来的作品中,我注意到一个令人诧异的趋势。那就是过去50年来讨论成功的著作都很肤浅,谈的都是如何运用社会形象的技巧与如何成功的捷径。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特效药,治标而不治本。

比较而言,前150年的作品则有很大不同。这些早期论著强调“品德”(character ethic)为成功之本,诸如像正直、谦虚、诚信、勤勉、朴实、耐心、勇气、公正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内容主要描述一个人如何努力进行品德修养。

品德成功论强调,圆满的生活与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惟有修养自己具备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改变了。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即成功与否取决于个性、社会形象,以及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圆熟技巧。这种思潮朝两大方向发展:一是着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一是鼓吹积极进 取心态。由此衍生出的行为习惯,有些的确是金科玉律,例如:“态度决定成败”、“微笑比皱眉更能赢得朋友”及“有志者事竟成”等等,但却也毫不避讳地鼓励 玩弄手段、欺骗他人。例如运用技巧以赢得好感,伪装自己以套取情报,或虚张声势,甚至以威胁手段达到目标。

这类论著中,有些固然承认品德是成功的要素之一,但多半不十分重视,只是草草带过。对作者而言,品德只不过是用来妆点门面,要紧的还是速成的技巧与捷径。

两相比较下,我终于了解,过去我与桑德拉潜意识里都受到这种速成观念的影响,才会对儿子采取上述作法。其实,我们那么做是为了自己的社会形象。在我们心目 中,这个孩子有失颜面,我们重视如何扮演模范父母及维持形象,更甚于对孩子的关切。这种心态或许也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看法。的确,在面对与处理这个问题 时,我们被许多因素所蒙蔽,反而忽略了儿子自身的幸福。

桑德拉和我愈深入地探讨,愈惭愧地发现,我们自身的动机与观点是如何强烈影响着孩子。因为好面子,使我们对孩子的爱有了条件,造成他的自我评价低落。所以 我们决定从自身下功夫,不讲究技巧,而着重调整内心真正的动机与对孩子的看法。我们不设法改变他,转从客观的角度去了解,找出他独特的个性与特质。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发现这孩子也有不同凡响之处与无尽的潜能,只要顺其自然,必可发挥无疑。于是我们决定不再插手,让他自由发展,只是从旁肯定、重视,并且分享他的一切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做了一番心理建设——不凭借孩子良好的表现来肯定自我。

一旦摆脱了过去的心态,顿时感受到一股新气象。不必再拿儿子与旁人比较,把固定的社会模式强加在他身上,反而能够平心静气地与孩子相处。我们相信他有能力应付人生的种种挑战,也就不急于保护,以使他不受嘲笑。

可是孩子已习惯于接受保护,因此一开始表现得相当退缩。他向我们求援,我们虽然倾听,但不一定如他预期的反应。这无形中传达了一个信息:“父母不必保护你,你不会有问题的。”

几个月过去,他渐渐有了信心,也肯定自己的价值,终于以自己的速度与步调发挥潜能。不论在学业、运动场与社交场合上,他的表现以一般社会标准来衡量,都是 相当杰出的。这一切都在一念之间,一旦思维改变,便豁然开朗。后来他还当选学生社团代表、州代表队选手,拿回家的成绩单则科科甲等。另外,还培养出诚恳热 心的个性,走到哪儿都能与人相处融洽。

桑德拉与我相信,这个孩子“足以傲人”的成就,出于自动自发的因素要多于外在的影响。这是前所未有的经验,对我们教养子女以及扮演其他角色很有启发作用。也使我们体验到,凭借品德和依靠个人魅力而成功,两者之间的差距有多么大。

---------------------------

拿来给老爸看,老爸看都不看,直接扔到楼下,说书上写的都是假的,都是骗人的,他们的经验比书上更丰富。

这使我认识到学霸有时固执到不能接受任何与他们直觉不同的东西。

有一次,我对老爸说:"教育学理论认为,对孩子要多赞美,使孩子建立自信心,你为什么不多一些鼓励?"

老爸想都不想地说:“你有什么值得我称赞的?你做出什么成绩来了?”

后面的话就不用说,即使我成神成仙,也不会得到父母的称赞,对父母而言,孩子永远是工具。

当这条路没有希望时,我就不再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了。

事实上,大多数人缺乏足够的自信,总是需要获得来自他人的肯定,活在他人建立的价值体系中。

前一段时间,董明珠、曹德旺对”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意下车间“表示费解。

在我看来,董明珠、曹德旺是学霸型父母,因为自己的成功,所以很难理解普通人的辛酸。

俗话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对于成功人士而言,因为熟门熟路了,觉得哪都有机会,你不投资,隔壁老王会投资的。

但是对于不成功人士而言,真是一文钱憋死英雄汉。

香港有很多有创新的电视台节目,其中就有这么一档节目,非常有着教育意义,这档香港节目就是让富人去体验下穷人的生活!

参加香港节目的嘉宾,去掉了自己富有的光环,学历又不是很高。

这个富人体验者,经过了无数次的应聘。终于找到了工作,但和自己想的两码事情,他觉得应该不是很累,又有时间休息会,富人应聘的是奶茶店,这天运气非常不好,不只是没有休息时间,手和腿忙的都发抖了!

同时这位体验穷人的富人,但了领工资的时候了,这时才看到这个工资真的少呀!就那么几张港币,没几天工作还没完,工资却先花完了!

富人眼泪哗哗的流!人累、工资不高、没有自由等,就是穷人无奈的工作与生活。这个富人通过这次体验发现,不是穷人不努力,而是累的没力气努力了!也没有底气去努力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