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风口来袭,钉钉推出“钉钉搭”,这次又是什么花样?

5月29日,在2021阿里云开发者大会上,钉钉正式对外发布了国内首个低代码开发聚合平台——“钉钉搭”。

这是钉钉自在今年1月完成企业级协同办公和应用开发平台的战略升级以来,向市场和公众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这并非是钉钉第一次涉足低代码开发领域。早在钉钉6.0发布会上,低代码平台氚云和简道云便被列入钉钉的金牌合作伙伴;2020年底,钉钉更是推出了自己的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钉钉宜搭”。

此次推出“钉钉搭”实则可以看做是对“钉钉宜搭”的升级。不同于“宜搭”作为一个产品的存在,“钉钉搭”是一个低代码产品的聚合平台,相当于一个低代码应用市场,可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

此外,在本次大会上,阿里巴巴副总裁、钉钉事业部负责人叶军还披露出一组数据,很值得玩味——截止今年3月31日,钉钉平台应用总数在3个月的时间里增长了近一倍,目前已过百万。其中,低代码应用3个月内新增近38万个。

500

足以见得,钉钉对于低代码应用这块“肥肉”蓄力已久,如今已表现出势在必得之势。

低代码的理念最早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美国正在进行一场编程语言的推陈出新,致力于打造出能够让开发者实现“做什么”而不是“如何做”的编程语言。正是这次变革,推动了21世纪初可视化编程语言的诞生。

直到2012年,Gartner提出了“全民开发”的理念,即编程工作不再是“码农”的专用饭碗,让所有人都可以从事编程开发的工作。也就是说,消除编程的门槛。

2014年,Forrester正式提出低代码(low-code)的概念,即将一些通用且可重复使用的代码组成一个个模块,使得没有过硬编程技能的开发者可以直接通过简单的拼接、组装,甚至是“拖、拉、拽”的操作,快速搭建起自己所需的应用。

从“低代码”概念的发展过程来看,简化代码,消除开发编程的门槛是整个理念的核心。

500

对于企业而言,这一理念一旦落地,从某种程度上说,即是实现了“软件开发自由”——HR、财务等部门一些没有掌握过硬的编程技术的人员也可以通过低代码开发应用产品完成相关软件的开发,大大节省了软件开发工作的人力物力。

据Forrester的预测,在软件开发领域,今年或将有75%的企业倾向于使用低代码或无代码平台进行软件开发。此外,海比研究院最新的《2021年中国低代码/无代码市场研究报告》中也有数据显示,目前企业使用低代码开发应用的意愿度高达80.8%。

然而,海比研究院的报告中,有另一项数据却显示,企业实际应用低代码平台开发产品的比例仅为30%,实际节省的工作量为34%。

这两组数据对比可以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的生动体现。

500

尽管如此,资本还是早早地嗅到了利益的味道。

在“低代码”概念被正式提出两年后的2016年,便开始有大量资本涌入行业。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低代码相关产品的投融资事件达到10起,且后续交易笔数仍呈现出上升态势。其中,每年在亿元以上的投资为2-3笔。

比如,2018年,西门子用7亿美元将一家低代码创业公司Mendix收入囊中;KKR和高盛虽不如西门子这般“慷慨”,却也是足够大方,挥手投下3.6亿美元资金,为另一家低代码公司OutSystems的发展助了一臂之力。

这两笔巨额资金的注入迅速点燃了“低代码”概念在全球范围内的热度,但这阵热风并未吹到国内,国内市场对于这一新生概念一直保有理性的距离。

这种理性一直保持到2020年。

500

2020一场疫情引起了一场巨大的在线办公风潮,不少企业都开始着手进行数字化转型,而“低代码”这一概念便被顺其自然的“合理化”,各大企业开始展开了一场对于“低代码”的追逐。

有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低代码行业共完成59起投融资事件。

其中,维格表、清流、百特云享和伙伴云等创业公司都在近期相继披露了数千万元的融资消息。

国外研究机构Gartner曾预测称,2021年我国企业对于应用开发的需求将达到目前所有IT公司开发能力的5倍。而低代码开发技术的出现,将会成为弥补这一缺口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已出现数十家低代码创业公司,且有不少已拿到上千万的融资。有数据显示,到了2025年,低代码市场规模将达到131亿元。

可见,“低代码”确实是一块不可多得的肥肉,并且未来还有数不清的机会能从这块肥肉中榨出油来。

钉钉这次推出“钉钉搭”便是一出先发制人。

正如前文所述,钉钉将“钉钉搭”描述为一种聚合平台,一个有关低代码产品的应用市场。

这样一个“平台”的存在,便是将此前散落在各处的低代码创业公司聚合起来,将“满天星”汇聚成“一团火”,创造一个能产生更大增量的“低代码生态”。

不出所料,“生态”果然是互联网世界最吃香的一类故事。

500

不过,不同于资本市场对于新技术的追捧,舆论对于这一故事的态度依然充满质疑。

低代码这一技术的出现降低了软件开发的门槛,吸引得大量业务人员涌入应用开发行业,于是便有人质疑,这一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是否抢了广大码农的饭碗?

同时,虽然低代码技术的出现已经简化了代码的编写流程,但代码组合依然有其独特的编写逻辑,这种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运行逻辑对于普通业务人员而言究竟是一种减负,还是一种新的压力?

因此,对于低代码这股颠覆性的力量,尽管钉钉已经讲出了一个动人的商业故事,但无论是行业还是社会,都还是应当保持理性的目光看待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