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发电,这届年轻人为什么喜欢《觉醒年代》?

500

  作者 / 叶春池

  《觉醒年代》的后劲儿比想象中的更大。

  即使已经播完好几个月,社交媒体上依然有无数人津津乐道地讨论,剧中的一些角色和台词时不时登上热搜词条,豆瓣评分更是从开播8.5分、播完8.9分,一直涨到现在的9.3分,且评分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500

  《觉醒年代》不仅收获了口碑和流量数据上的成功,还闯入了年轻人的世界,在90后、00后中找到了受众群体。试问哪个年轻人看完了剧,不得说一声《觉醒年代》yyds。

  《觉醒年代》讲述了从1915年陈独秀回国创办《青年杂志》到1921年建党的故事,围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展开。万万没想到,一群有知识有文化还个个能 “打嘴仗”的年轻人一起办杂志,居然会这么有趣。

  有网友说:“你在历史书上划过的一个句子,可能就是一个人的一生。”年轻人们爱看《觉醒年代》不仅是剧本好,演员好,舞美摄影好,更是因为它成功地再现百年前中国历史的成绩。其实不是年轻人突然爱上了主旋律,而是终于有一部主旋律的作品值得年轻人为爱发电。

500

500

  伟人也是人

  微博上甚至有个很火的话题叫“觉醒年代yyds”——似乎在不久之前,我们还很难想象一部主旋律剧集和 yyds 这样发源于年轻人的网络趣味的词语缩写合并成一个话题。

  《觉醒年代》里只存在于历史书上的伟人,也被年轻人取了各种可爱的爱称,在对历史人物的处理上,《觉醒年代》很难得的一点是,把他们放回了常人的位置,不是神一般散发着完美光芒,而是以“人性”感人。

  主角陈独秀作为革命家和思想家时,勇敢、尖锐、激情四射,私下真诚洒脱,而在面对儿子时又全是拧巴的傲娇之态,是个被家人吐槽的“封建大家长”,在工作中也会表现非常激进的一面。

500

  李大钊的乐于助人,为帮路上偶遇的劳工不惜当掉自己的衣服鞋子,但却在自己妻子那获得"憨坨"爱称,也会在生活窘迫的时候跟孩子说吃羊肉塞牙的小谎言。

  蔡元培的“慢羊羊村长”形象在私下悠闲时也会将脚翘在桌上,还闭眼哼着戏曲,但在学生面对危险时,也会强硬的给出一句“不能伤害我蔡元培的学生”,在与政府斗智斗勇的时候也会展现“狡猾”的一面。

  辜鸿铭作为保皇党的一员一直被新文化运动的学生们所不齿,但他一心爱国,虽然方式不同,但在危机关头仍然有节操的一致对外,作为蔡元培的“唯粉”也表示“公然竟敢害我蔡公,我辜鸿铭一定跟他血战到底”。

500

  至于我们迅哥儿,谁在上学时候没有被鲁迅的(全文背诵)所支配呢。不愿与张勋复辟之流同流合污,鲁迅手拿“不干了”了牌子,坐于闹市之中,背后上演着那篇我们熟悉的《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一下子就立住了,但他生活中却是个“吃货”,开会时吃零食的状态也是倍感亲切。

500

  其他像胡适、钱玄同、黄侃、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的形象都不是脸谱化的呈现。今天的大多数青年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在政治、历史课上死记硬背的那些他们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东西,曾经真的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和牺牲。但在《觉醒年代》里,这些人物一下变得鲜活起来,历史书上的他们也不仅仅是个名字。

500

  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情怀

  高晓松曾经形容民国是个浪漫的年代,很多人表示不同意,《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曾说,我们剧中的民国,绝不是一个风花雪月、花前月下的民国,而是哀鸿遍野的现实的民国。

  民国的历史是努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但民国的文人骨子里却是充满浪漫的。就像辜鸿铭先生说的那样,温良的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心灵的生活里。

  “中国人的温良”:不是温顺,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一种同情。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生活,是一种来自人性深处的情感和心灵的激情。这种温暖、浪漫的情怀也藏在《觉醒年代》的每个镜头里。

500

  陈独秀第一次在北京见钱玄同、刘师培时约在了陶然亭,那天寒风大雪,三位文人站在雪中,有诗、有琴、有酒,就算雪再大,天再冷,也挡不住一见如故。


  在蔡元培三次邀请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学学长的情节中,也加入了雪的意境,蔡元培第三次登门的时候,陈独秀敞开大门,备上好茶,留着主位,两人相视一笑,默契不言而喻。

500

  这种表达的背后,是孕于中国人血液之中的、东方语境下的诗情画意。

  而细节如毛泽东雨中出场、鲁迅镜头的虚实设计,以及李大钊着装线条和藏文章等动作……还都能按秒数计又牵扯出其他存在的历史考据。

  毛泽东出场,弹幕上的年轻人都在感慨“他来了,他从雨中来了”。他在雨中踩着泥水向前跑,一路上看到被卖到大街上的女孩、坐在汽车里冷漠吃三明治的男孩儿、街边乞讨的乞丐,从风雨中跑来的教员,见证的就是人间疾苦。

500

  还有陈独秀家门口的路一直是泥泞不堪的,前人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把路踩平,直到建党前期,陈独秀、李大钊才走上了坚实的道路,这些细节的铺垫都让历史的车轮自然而言的推进。

500

  “主旋律”不是原罪

  很多年轻人一提到主旋律作品就像学生听到考试,总觉得这不仅是个影视剧,更多的像教育纪录片,看完恨不得让你马上写一篇观后感交作业一样。久而久之变成了主旋律作品不受年轻人喜欢,但其实“主旋律”不是原罪,不生动的作品才是。

  2017年,反腐主旋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以刷新近10年电视剧收视纪录的成绩,打破了观众对主旋律的固有认知。那个时候大家就发现,题材厚重,没有流量明星的剧也能很受年轻人的喜欢,反倒是导演想要靠拢年轻人强行加入的90后戏份被年轻人吐槽的最多。

  《觉醒年代》能够如此受年轻人的喜欢就是因为它不喊口号,而是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去从中寻找答案。

500

  而这个答案随着剧情的推进,很多年轻人热泪盈眶,很多年轻人愤怒无比。


  最先觉醒的那帮年轻人,却最早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以一颗赤诚的心来面对当时黑暗,没有希望的世界,陈延年烈士慷慨赴死的时候是笑着的,他的生命可能结束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不会退去。

  在当年的那种环境里,弱国无外交绝不是历史书里的一个名词,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真实存在的,当时外交官和进步青年们的压力也都是真实存在的,当年我们国家的屈辱也是真实存在的。

  背诵鲁迅长大的80后、90后,当年背诵全文的时候可能并没有办法体会《狂人日记》《药》《呐喊》究竟在写什么,如今回过头再看,写的无非就是当时那个吃人的世界。

500

  这些伟人的精神真切的感动到了年轻人,面对陈延年、陈乔年两位烈士牺牲的片段时,一段网友的评论也随之刷屏:在合肥,有一条延乔路,一段的终点是繁华大道,旁边有一条集贤路,安庆有集贤关,陈独秀墓就在集贤关下,并且延乔路短,集贤路长,延乔路和集贤路没有交集,但是两条路通向繁华大道。历史和现实交汇于繁华大道,这段评论在无数次的转发中让无数人泪目。

500

  其实任何一部作品的题材本身都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无非是拍作品的用心程度,真正有血有肉、生动的的主旋律作品年轻人不可能会不喜欢。

  如今《觉醒年代》的后劲儿还在继续,每天都有激情安利和新入坑的年轻人,有人问《觉醒年代》有续集吗?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