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和马克升值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借鉴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的演讲,其中讲到了日本和德国本币升值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借鉴。为什么日元和马克都大幅升值,但是德国和日本的产业发展表现截然不同?他的观点是因为德国马克是“锚货币”,升值成本是欧共体一起承担,而日元不是。
以下为演讲内容摘录:
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以后,日元开始持续对美元大幅升值,最后上涨了大约250%;同期,德国马克也持续对美元升值,到欧元诞生前,差不多也涨了250%左右。差不多的升值幅度,但结果截然不同。日元持续大幅升值,结果是日本产业持续的竞争力衰退和转移,出现了所看到的日本“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但德国的情形大不一样,马克虽然也持续大幅升值,但德国还是欧洲及国际制造业的中心,还处在全球价值链、供应链的高端,德国经常项目盈余仍然占到GDP 10%以上。
同样都是升值,幅度也大致相同,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
我的一个分析结论是,取决于汇率升值的成本分担机制。总体而言,日元升值成本主要是由日本自己承担,而马克升值的成本,则是由德国带着其欧共体产业链上所有国家一起来承担。回顾历史,当时欧共体各国货币汇率并不是锚定美元,而是锚定德国马克。因此当马克对美元持续大幅升值时,所有欧共体国家的货币都跟着德国马克对美元升值,客观上与德国一道消化汇率上升产生的压力和成本,从而保持了供应链、产业分工的相对稳定。
反观日本,虽然1985年以后日本广泛推进全球布局,在东亚形成了所谓“雁型分工”产业格局,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大幅提高,但其“雁型分工”模式中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是盯住日元的。因此日元对美元的长期持续大幅升值从来都是日元自己的事情,其导致的竞争力损失一直都是日本自己在承担,日本产业对外转移恰恰是日元升值、日本竞争力下降的结果。
可见,虽然本币汇率上升通常会导致本国产业竞争力的损失,但其最终结果还要进一步考察供应链、产业链上其他国家是不是跟着本国一起来分担。如果其他经济体跟着主要锚货币国家一起来承担锚货币汇率上升的成本和损失,以锚货币国家为中心的供应链、产业链整体格局就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产业分工可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价值链中心国家创新能力强、更具有竞争优势,还推动本国产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往供应链、价值链的高端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