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研发历史经验与教训:从909工程到华虹NEC,国家队路线

中国芯片研发历史经验与教训(1):《中国芯片研发历史经验与教训

中国芯片研发历史经验与教训(2):《90年代芯片发展大失败的根源分析,希望在哪里?

1. 前面说了中国90年代芯片被世界拉开差距及其根源。其实当时的领导也是急得不行。和一般网友的马后炮不同,领导信息来源多,到外国参观交流,各种行业牛人写的材料经常看,非常清楚芯片的重要性。

2. 908工程还没建成就知道不行了,建成即大落后。1995年,一号参观三星芯片产线被惊到了。技术落后15年,市场份额接近0,再不奋起就完了,21世纪会被赶出市场。就说,砸锅卖铁搞!而且要有紧迫性,不能象908那样审批就搞了两年。二号也说,是国家命脉,要不惜一切代价搞上去!

3. 1995年底,史无前例的投资规模达100亿的909工程启动。百亿投资,目标只是一条8英寸晶圆、0.5微米的产线。部长直接当华虹董事长,由上海负责推进。按当时的财力,100亿就干一条产线,真是豁出去了,当年中央财政总收入才3800亿。在体制内,是顶级的重视程度,真批钱。

4. 这次搞得比较快,和NEC合资的产线1998年初就投产了。因为项目的极端重视,从执行本身来说,是不错的。华虹NEC生产的存储器,投产就盈利,2000年销售额30亿,出口2.15亿美元。谁也没想到,2000年末美国科网泡沫破灭,DRAM价格跌掉90%多。NEC被美韩企业打得退出领域,华虹2001年亏损14亿。战略目标没有实现,差距继续拉大。

5. 因为909工程诞生的华虹集团到现在是中国第二,比第一中芯国际要“根正苗红”多了。未来中国自主芯片产线必然是华虹主导,自主的28nm产线就是华虹在搞。909工程是开始了正面强攻斗争,知道要投大钱,知道这事不得了。指望909工程就翻身走上顺境,没做到;但也不是说就被灭了,后面还有机会。

6. 其实从技术规划角度909肯定会被喷,因为全是NEC的技术,等于出钱让日本人建个产线。这也是没办法,产线是个体系,中国的技术太落后,进不了现代产线。不管多没面子,先建一个国际水平的产线看看,不然都不知道现代化芯片生产是什么。引进再消化学习路线在当时是必然的,决策人不是乱来,找到NEC愿意转移技术都不容易。引进没有错。

7. 华虹NEC产线建成以后,从知识体系角度,对芯片加深了理解,但这事有些离奇。建成以后才明白,除了芯片制造,还得大力发展芯片设计!这个现在听上去很古怪,但大陆当时就是没公司能设计0.35-0.5微米的芯片,给不了订单。从当时的感觉来说,芯片设计就是比芯片制造更高科技,制造可以找代工,台积电比INTEL不知道差多少。

和NEC谈好了以后,一年多就弄出了0.5微米的产线,并不是太落后,真没感觉制造难比登天。就是成本竞争实在太激烈了,活不下去了,都要搞代工模式了。当时INTEL的0.18微米0.13微米芯片也才刚出来,奔腾三奔腾四,感觉能摸得着。后来龙芯团队去挑战CPU设计,被认为是最顶尖的高科技领域。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都是觉得芯片设计是短板。

8. 没人能想到(全球都是),芯片设计能力居然白菜化扩散了。各种设计工具疯狂发展,把芯片设计弄得越来越普及,现在RSIC-V的CPU几个本科生就能搞出来;而芯片制造却在一次次大突破后,展开了残酷的逆向摩尔定律竞争,每前进一步成本就暴增,搞得玩家都跟不动了。

9. 其实按其它行业的技术进步标准,华虹搞得还可以。NEC不玩了以后,华虹消化吸收技术自主运行了,之后市场化运营不断有芯片卖出去,销售额也上百亿了。代工市场有个2-3%的市场份额。而且有了自主创新能力,研发人员是在搞芯片制造研究,良率不断爬升,14nm产线快好了,不断投钱。这都是标准的市场+国家支持的“国家队套路”,有了自主技术发展平台,发展中国家根本搞不动。从技术角度,真不是说别的行业的中国公司就比华虹强。只能说华虹的对手不断大幅进步,这是没想到的。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