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芯片发展大失败的根源分析,希望在哪里?
(2)90年代大失败的根源分析,希望在哪里?
1. 在(1)里我们说了中国芯片业在90年代与国外差距迅速拉大的历史现实。这个事实没人否认,韩国台湾就是那时把大陆远远甩开,包括80年代。为什么会这样,就一堆争议。
2. 现在有一股吹嘘中国芯片“曾经国际先进”的风潮,改开初期会造光刻机,后来不肯投钱研发,被“造不如买”耽误了。这大约是复制运十的舆论,很好懂。光刻机和芯片也取代发动机和大飞机成为新的图腾。
3. 其实按过去的批判舆论,中国改开后“造不如买”的领域肯定不止大飞机、光刻机,除了旧体系的航天军工,都要批判的。极端派认为中国改开后技术体系完蛋了,因为放弃自主研发,搞得“什么都不会造了”,2000年以后这个观点较流行。
例如高铁就有被废弃的自研的“中华之星”动车组,也有过哄哄烈烈的批判文章。但是后来稀里糊涂就不批评了,似乎中国都搞定了,成了《厉害了我的国》,大飞机批评声音也下去了,因为新的上天了。对批判者幸运的是,还好有芯片,一举成为“造不如买”的最大舆论载体。
4. 其实90年代一堆行业的技术情况都是惨淡无比,但是经过20多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学习”,基本都翻身了,粉碎了技术唱衰。这里关键条件是“引进”,要开放,哪怕外国落后的也要引进来学习,不能自己闭门造车。内部努力就是“消化吸收再自主创新”,用国际竞争标准严格要求生产制造,培养人才,有钱拍板搞大项目不怕亏猛搞技术积累。这个路线基本是吵赢了,因为产业胜利了没法黑了。而说不要引进,要坚持自研的声势下去了。
5. 芯片业其实也是这个套路。80年代后期90年代,靠自己研发的芯片生产体系搞不下去了。技术大佬王守武说:“全国共有600多家半导体生产工厂,其一年生产的集成电路总量,只等于日本一家大型工厂月产量的十分之一”。集中运动式技术公关搞出个样机,生产出几片倒是可以,但不是现代工业生产。工业生产需要标准化,从最底层的零件尺寸性能达标开始,这个中国几乎所有行业都要重新学习现代工业体系。80年代开始猛搞,工业写手飞扬南石靠这个“现代工业生产体系”的套路名利双收。
6. 芯片业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80年代和90年代就决定要引进国外芯片工厂成套技术来搞。例如一度是中国最牛逼企业的首钢,说“首钢未来不姓钢”,1991年引进日本NEC的芯片产线,1995年就销售额9亿。这个路线按其它行业的感觉,真不能说不行。
7. 但是芯片引进套路还真就完了,因为外国芯片产线迭代太快了,别的行业不一样。一个行业周期过来,芯片供给过剩价格大跌,技术落后的芯片更不行了。芯片业又特别花钱,90年代中国搞芯片巨亏也害怕。8. 还有人才培养,本来是引进消化吸收,但是因为芯片制造开发的人才培养周期很长,与别的行业不一样,90年代中国正好是芯片人才断层。引进消化吸收速度很慢,一堆破事。简单说就是出不了活,技术搞不定。这不是说自研,而是吃透现成的引进产线。
9. 例如华晶负责的908工程是引进的,总是搞不定,7年才建成月产才800片,落后4-5代的技术都没人会搞。1998年2月,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来帮了半年,就搞定了技术,盈亏平衡,1999年验收通过。
10. 所以90年代中国芯片业的失败,就是虽然引进了生产线,但是消化吸收太差,耽误了很多时间。至于自研就更没戏了,但是没法说,因为总可以幻想自己建产线研发逆天。实际是差到落后几代的引进产线,都没有人才去吃透,芯片业技术很复杂,环节很多。算历史欠账,又碰上这么一个特别复杂还飞速进步的行业。而韩国台湾在80、90年代就把芯片业的引进吸收做得不错。
11. 根源知道了,希望也就有了。进入2000年代,中国终于冒出来一堆芯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