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山沟沟里的方言,它读音的发展变化,要搞明白层累的现象
【本文来自《新华社微博投票:八成网友赞同六(lù)安“跟着当地百姓读”》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6098247492504
你这说法才是完全错误吧。说文解字里,六的读音是“力竹切“,陆的读音也是“力竹切”,所以弄清楚竹字的读音就行了。许慎就是东汉时期的人,当然以你依据的“洛阳雅言”为正音。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如果东汉时期陆、竹都是IUK音,那么为什么后来都变成了U音,唯独六变成了IU音?
第三,现今的传统汉语区,北自山西,南到两广,西起川黔,东至大海,数字六都是发LU或者近似LU的音,那么就需要你解释一下了:东汉时期六陆竹韵母相同,到了北宋,六陆韵母是IUK音,为嘛现在大多数地方又成了U的音,而不是IU的音?
所以你的猜测是错误的,南北朝时期南北方陆六同音,都是LUK。后来韵尾弱化脱落,有发O的音,有发E的音而已,所以六安又成了落安(豫西洛阳豫南信阳)或者勒安(苏皖中部,包括六安金寨)。
其实山西话也可以证明这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山西话是北方唯一的非官话系统的独立方言,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发音,可能比北宋要早得多。山西老话里六也读LUE,韵尾发E音。
你对于汉语音韵学缺少最基本的认识。首先,东汉很可能并不存在反切法,而《说文解字》中的反切其实是宋人后加上去的。“力竹”切本身来自《切韵》,而我们去看“竹”的反切,却是“张六”切,如果拿这个当依据,要么是刻舟求剑,要么根本就是循环论证。所以我们必须从其他的字里寻找证明(即“系联法”)。
《广韵》中有一个字是“蹴鞠”的“鞠”,它的反切为“居六”切。这个字必然有i介音,否则不可能通过颚化从k声母演变为今天的j声母。再对比所有以“居”字作为反切上字的字,我们发现它们基本上都是含有i介音的三等字。自然可以假设广韵中凡是以三等字作为反切上字的字,本身均是带有i介音的三等字。“力”字本身就是三等字。
于是我们考察所有以“力”而非“来”、“落”之类作为反切上字的字,发现它们也都是三等字。
显然,“力竹”切的“六”字必然是三等字,也即,liuk而非luk。“陆”字反切与“六”相同,所以也是liuk。至于今日普通话中读音不同,自然是讹变了,但与其说是“六”讹变得多些,不多说是“陆”讹变得多些。
至于你所说的各地方言,凡是辅音韵尾外发音为liu、liou、lieu,leu的,均是保留了三等介音。至于发音为lu或lo的,其实很可能都是从leu变来的。
至于个别山沟沟里的方言,你要搞明白层累的现象。北方非中原核心地区和部分南方大郡的“lu”可能的确来自上古的rug,但这不能否定从东汉洛阳音演变来的“洛下雅言”,在“切韵”时代,已经变成了liuk,至少也是lru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