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天文学是不是落后,为什么教科书提到的外国古代天文学的比中国古代的多?】
“古代时候的中国天文学是不是落后于外国,为什么教科书提到的外国古代天文学的比中国古代的多?”这问题有意思,“教科书提到的外国古代天文学的比中国古代的多”,都提到什么人?有一个查有实据的么?我问一句:中古代以前甚至近古代,外国有天文学家么?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是和国家统治紧密联系在一切的学问。所以人们说,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天文学就有重要的地位。天文学一门实践科学,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天像。观察天象,需要工具,工具的规模,不是谁都搞得起的。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
说浅显点,强调下学以致用,古代天文学,就是根据天体运动的规律性确定历法的学问,就是历法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历法是推算年、月、日,并使其与相关天象对应的方法,是协调历年、历月、历日和回归年、溯望月和太阳日的办法。
对天象的观察,陶寺肯定不是最早的。
公元1987年5月,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大规模的古墓葬群,其中45号墓最为显耀,墓主人的东西两侧分别摆有蚌塑龙虎图案,经科学鉴定,距今已有6400多年,其中龙的形象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体型最大、形态最逼真的龙形象,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
据科学院冯时研究员分析,这是遵循星象排列,是天球二十八宿星图,把天上搬到人间。毫不谦虚地说,差不多公元十三世纪前,天文学就只是华夏的事情。
先说大家都知道的陶寺古观象台,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城遗址,距今约4700年,是该遗址考古中重大的发现。“观象台“遗迹的发现,证实了《尚书·尧典》上所说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真实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
陶寺古观象台是对中国远古时期天文历法研究重要的实物例证,该考古成果被中国国家文物部门定为国家级重大考古发现。
公元2009年6月21日,24节气中的夏至日,随着“陶寺史前天文台考古天文学研究”项目组利用陶寺遗址出土的“圭表”复制品测量日影的成功,进一步印证了《尚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宅芬模谎艄。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的记载,也进一步奠定了陶寺作为“帝尧古都”、作为“中国”的地位。
在看看中国古人在天文学上具体可考的其他成就——
中国《书经》有世界最早的日食记录,是在公元前2137年。公元前二千年左右,中国测定木星绕天一周的周期为12年。河南安阳出土的中国殷朝甲骨文中,表明公元前十四世纪,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以及世界上最古的日珥记事。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国殷末周初采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
公元前十一世纪,传说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中国《诗经·小雅》上有世界最早的可靠的日食记事,时间是公元前776年。自公元前722年起,已确知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直至清末,中国用干支记日从未间断。这是世界上最长久的记日法。
公元前约700年,河南安阳出土的中国甲骨文上已有彗星观察的记载。公元前七世纪,中国用土圭测定冬至和夏至,划分四季。公元前687年,中国有天琴座流星群的最早记录。公元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公元前六世纪,中国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代,中国甘德、石申编制了第一个星表,后称“甘石星表”。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中国石申已认识到日月食是天体之间的相互遮掩现象。公元前二世纪,司马迁等完成的西汉《史记》中《天官书》一篇是最早详细记载天象的著作。公元前二世纪,中国汉朝采用农事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34年,中国汉朝《汉书·天文志》有新星的第一次详细记载。公元前104年,汉朝编造了《太初历》,载有节气、朔望、月食及五星的精确会合周期。这是中国历法的第一次大改革,但精度较差,主持人中国落下闳、邓平等。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时期中国落下闳发明浑仪,用以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据《汉书·五行志》记载,公元前28年,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一世纪东汉时期,贾逵创制黄道铜仪,并发现月球运行有快慢,测定了近点月。一至二世纪东汉时期,创制成水运浑天仪(即浑象仪或天球仪),测出太阳和月球的角直径都是半度,黄赤交角为24度。提出月光是日光反照的看法。在《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中,张衡总结了当时的“浑天说”。公元230年前后,三国魏时,杨伟发现日、月食发生的食限,并推算月食分数和初亏的方位角。公元330年前后,晋朝虞喜世界上首次发现岁差,测定冬至点西移为每五十年一度。并作《安天论》,认为天之高不可量,但仍有其极限,诸天体自由运动于此极限之下。
公元四世纪,后秦姜岌发现大气折射星光的现象,并给予正确解释。公元五世纪南齐时,祖冲之编制了《大明历》,首次把岁差计算在内,并精确测定了交点月和木星一周天的时间,是中国历法的第二次大改革。
六世纪,中国 张子信北齐时发现冬夏太阳运行有快慢。中国民间流传隋朝丹元子著《步天歌》七卷,对当时普及天文知识起了很大作用。公元七世纪,唐初王希明纂汉晋志以释之。
公元619年,唐朝傅仁钧主持编造了《戊寅元历》,改平朔为定朔,是中国历法的第三次大改革。公元725年,南宫说主持进行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公元八世纪初唐代,僧一行用梁令瓒造的黄铜浑仪测量星宿位置,发现星的黄道坐标和古代不同。公元1054年,中国《宋史》中,有超新星爆发的第一次记载,该超新星的残骸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蟹状星云。据沈括《梦溪笔谈》,公元1067—1077年,宋朝卫朴等制订一种完全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历法“奉元历”。公元1088年,宋朝苏颂制造水运仪象台,是现代钟表的先驱。
公元1092年,宋朝苏颂的《新仪象法要》,是天文仪器制造方法的专著。公元1247年,宋朝黄裳石刻天文图,是中国现存最古的星图,现仍在苏州。公元1276年,元朝郭守敬、王恂、许衡等制造了简仪等天文仪器十三种,全凭实测创制《授时历》,废除古代历元,是中国历法的第四次大改革,该历己和现代公历性质基本一样,于公元1281年颁布,施行达四百年左右。公元1276年,元朝郭守敬制造了天文仪器近20种。
公元1385年,中国明朝在南京建立观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设备完善的天文台。公元1420年,根据实测完成编制了恒星表和行星运行表。
在此之前,外国都在干啥?
天文观察是文明社会的宏大行为,文明社会是建立在发达精细的农业基础之上的。在华夏取得这些天文学的成绩之外国,有过精细农业么?就是现在的中亚西亚北非,都还是粗放式的农业经营,前不久都还是非定居的游牧生活,怎么能发展出来深刻的文明?
天文学观测,是一个耗资巨大的国家行为,要求国家有足够的力量,来铺张浪费在天象观测上。在伊尔汗国和金帐汗国之前,葱岭天山以西,直到北半球大西洋的东岸,从不来颠过直布罗陀海峡到非洲佛得角,没有一个大规模国家,谁能养得起天文学家?
之所以没有大规模的大型国家,首先是因为自然条件更不具备。欧洲是冬季潮湿阴冷,雨热不同期,农业种植品种很少,原始社会时期不能做到精耕细作,不能在此基础上集聚力量,形成大的群体。中亚西亚北非,沙漠戈壁,缺少降水,盐碱地遍布,不能发展规模农业,游牧才更适于当地环境,故而也形不成大的群落。
更不说在此之前,这里没有完整的像样的文字,更没有文字的载体。指望他们用泥巴,羊羔皮,莎草实现文化启蒙么?换句话说,这一带搞天文学的基本条件都没有,都还跟着羊群生活,怎么能会有天文学成绩?
至于教科书中那么多,从天文观测需要的条件就可以自己判断。近代欧洲确实走在了科学技术的前面一个阶段,但怎么也无法映射到古代,使古代也辉煌起来。对于那些言必称希腊的,现阶段只能侧耳一笑了。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