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5,中产的脆弱,就像随时会坠入一口深井

500

大家好,杨照的「不务正业电影院」开业了。

在看理想节目《你好,马克思先生:资本论及其创造的世界》中,主讲人杨照特别开设了这一番外栏目。

从《寄生虫》《小丑》《1917》,再到今天要谈的《阳光普照》……用杨照自己的话说,他希望从马克思思想及新马克思主义的理念与阶级意识出发,对这些曾被反复讨论过的电影,进行一次自己的“偏见”解读。

他将更关注于这些电影背后,与阶级、社会价值观念有关的内容。

讲述 | 杨照

《你好,马克思先生:资本论及其创造的世界》

想谈一谈聊这部电影,其实是从对于韩国电影《寄生虫》的看法延伸出来的。《寄生虫》里面有非常极端、很不真实的有钱人与穷人,有钱人在一端,穷人在另外一端。

电影刻画的是极端有钱人与极端穷人之间的关系,刻意避开了中间的庞大的中产阶级,让电影中富人的愚蠢、穷人的奸恶都给予观众——因为观众绝大部分都是中产阶级,这就给了我们一种安全感,可以将之拿来作为娱乐。

从这个角度来看,《阳光普照》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彻底与《寄生虫》相反,《阳光普照》最重要的用意,也是它最大的成就,那就是凝视社会之中的中产阶级,带有一种近乎宿命的悲剧性的特质。

01.

《A Sun》,a son

不知道多少的朋友有注意到,中文片名是《阳光普照》,可电影英文片名叫做《A Sun》。他刻意用了这个词作为双关语,因为s-u-n(太阳)与s-o-n(儿子)同音。

这就让我们想起了片中的主角阿文,他原来不承认自己有两个儿子,老是说只有一个儿子,不把小儿子当作自己的儿子。可是后来,他真的必须要面对只剩下一个儿子,“a son”这样的困境。

500

大儿子

为什么阿文说只有一个儿子?因为他把所有期望都投注在大儿子身上。大儿子与小儿子,如果从阶级的角度来看,区分得清清楚楚。

大儿子是中产阶级向上流动的希望,因为将来可以念医学院,可以当医生,可以赚很多的钱,可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也许有一天就可以跻身上流社会,甚至和资本家可以平行站在一起。这就是大儿子的未来与前途。

相对的,小儿子就叫做不学好。他是向下沉沦的,变成了小流氓,很难找到工作,连当一个劳动者的资格都没有,就变成了流氓无产阶级。

这就是非常明了的阶级性,同时展现在这个家庭里,就变成了中产阶级的父亲,他理所当然的选择。

500

阿文与小儿子

中产阶级往往有这样非常强烈的阶级意识和阶级偏见,对于上面的阶级,对于上面的有钱人、资本家充满了羡慕,并且期待如果自己到不了,也一定要想办法把儿子推上去。

另一边,对于比自己低的劳动者无产阶级,尤其是没有钱的人,则是充满了歧视。所以只要想到自己的家里会出现这样一个人,他甚至不愿意接受,不愿承认这是他的儿子。

02.

一个凶悍的驾校教练,一个无能的父亲

《阳光普照》绝对不是一部讨好观众的电影,也不是一部讨好国际的电影。虽然它拿到不少好评,一度看起来有机会拿到最佳国际影片的提名,但终究失败了。

之所以失败,其中一个理由其实是很清楚的,因为钟孟宏导演给片中的主角阿文设置了一个非常奇怪的职业。

所谓奇怪,是在台湾,和更广泛的华人环境中,我们都知道这种职业是怎么一回事。

可对于离开了这样一种社会环境的人,例如在美国和欧洲,他们很难搞清楚,为什么阿文会是一个驾校的教练,这真的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社会角色。

驾校教练最有名、最凸显的一种特性,就是很凶,会骂学生,会逼迫学生。但是往往越凶的驾校教练,反而越会被学员选择。

这当然带着一点点自虐,大家都相信教练要凶一点,才能学得好。因为在考驾照的过程中,考验的是反反复复的技术。长此以往,就留下了这种说法,凶的教练在教学过程当中,会给你带来很大的痛苦,但正是因为这样,才比较容易考取驾驶执照。

500

面对学员,说教的阿文

所以阿文在面对学员上课时,很凶,很有威严,可是换另外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因为他的收入不高,他的技能也没什么特别了不起,不过就是会开车,他的社会地位也就不高。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色厉内荏的角色。社会地位不高,这就带来了,第一,他没有办法通过更多的信息预知、甚至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可以避开灾难。

03.

人生的绝望,好似掉进森林边缘的一口井

导演钟孟宏不只在这部电影中,他在许多作品里都采取了一种特殊的人生态度。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最好的解释,是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开头,所举出来的一个比喻。

村上春树在小说开头写,人生就好像是在森林边缘,森林边缘意味着什么?当你从大白天走进到森林中,森林忽然之间变暗了,因此你的眼睛没有办法辨识得这么清楚——森林边缘有一口井。这口井最大的特色是,它没有井沿,没有标识,所以一不小心你就会掉到井里面去。

如果你掉下去,直接摔死了,那反而可能就没事了。但是绝大部分的人,在人生完全无法预期的情况下,突然之间掉到了这口井里,跌断了腿后,爬上不来,这是最痛苦的一种情况。

《挪威的森林》的主角是渡边与直子。木月是直子高中时期的男朋友,也是渡边的高中好友。有一天,木月与渡边打完撞球后回到家里,没有让渡边察觉到任何的异状,没有告诉自己的女友直子,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解释,他就自杀了。

于是真正痛苦的是渡边与直子,他们就像是突然之间、完全无预期地掉进这口井里去了。所以他们两人相濡以沫,希望看看能不能用什么样的方式,从那样跌得鼻青脸肿、断手断脚的残缺生命状态之下,再回到井上,重回正常的生命?

500

同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了《阳光普照》中,因此引发了强烈的无力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阿文无法预见,也无法避开。

这就指向了这些社会地位不高的人,他们的第二项特性,缺乏解决问题的资源和能力。

阿文本来有两个儿子,他硬是只承认自己只有一个儿子,但现在他必须面对这个选择,他原来认定的儿子没了。那他要说自己没有儿子吗?还是要回过来看,原来他不承认的儿子,要怎么把他“救”回来?

为了要救回这个剩下的儿子,阿文付出了悲剧性的代价,那真的一种悲剧性的努力。他的努力让我们在震撼与惊讶的同时,最重要的思考,是让我们看到当他用这种方式去帮助仅剩的这个儿子,我们应该同情他,还是要谴责他呢?

当然,钟孟宏的方式是塑造了菜头这个角色,让他代表一种很难接受的恶,因此帮助我们,能去同情阿文这种绝望、悲剧性的努力。

04.

身为中产,我们能做得更好吗?

在留言中,我看到有朋友说,《阳光普照》让人想起了杨德昌。

是的,在这一点上,钟孟宏和杨德昌有非常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他们都在刻画都市当中中产阶级生活的脆弱性。

如果大家看过杨德昌的经典作品《恐怖分子》,那真的有点莫名其妙,一个女孩恶作剧乱打电话,这个匿名电话竟然就毁掉了一场婚姻,甚至毁了一个家庭。

不管是杨德昌的《恐怖分子》,或是钟孟宏的《阳光普照》,都是真正具有高度社会意识的作品。电影背后有真实的社会,有这个社会所加诸于人的种种不同的约束,这些约束又是如何考验人性的。

因为是中产阶级,因为处在这样的阶级困境之下,所以才有了电影中各个角色,他们所面临的各类痛苦的抉择。

这种痛苦抉择离不开真实的社会,另外,这种痛苦也绝不会是只有电影中的角色才会存在。我们在看电影时总难免带着一份“心惊肉跳”,因为这些事情没有人能绝对肯定地说,“这样的处境一定与我无关”。

我们同样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同样会面对、会遭遇社会所给予的种种压力和种种约束,你真的有把握,在向上流动和向下沉沦之间,一定哪一种情况会发生吗?你有把握电影中的事情如果发生了,以你所拥有的中产阶级资源,你能够做什么,能做得更多、甚至更好吗?

这样的电影逼我们去正视自己,看待作为中产阶级一分子的自己。这种电影也许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但就是在这种不舒服之中,你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社会。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