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好在哪?

近些年来其实不大看国产剧,这几天我身边不少人都看了《山海情》,大多数普通观众的赞誉激起了我的兴趣,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剧,好在哪呢?

看到一半,我这个外行影剧迷觉得自己找到了,想就着“热闹”和内行聊聊 “门道”。

首先,我的结论是:它是一部成功的“漫改剧”。这样从类型剧的角度来分析它,很多人一定会坚决反对我的说法,因为该剧没有原版漫画,剧中也没有典型漫画情节或漫画拍摄手法。那《山海情》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作品呢?它是农村剧么?是的。它是主旋律剧么?没错。那么定义起来,它是一部有着鲜明政治取向和价值观的农村题材主旋律正剧。但主旋律正剧不是它成功的必要前提,很多主旋律的正剧无论从制作水平还是观众反应来看,是惨不忍睹的。

这就要探讨什么是漫改剧了。漫改剧源自漫画,但就其剧情和表现本质来说,其实不过就是剧情典型化,角色脸谱化,我们会发现漫画改编会产生这样的影视作品,反过来这样的影视作品也极容易改成漫画。漫改电影有个特点就是正反角色的脸谱化和简单化。很多人认为剧情典型化,人物脸谱化,是艺术的僵化和倒退,特别是脸谱化。随着受教育程度和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观众的确不能容忍人物形象用一张脸谱简单的低智商处理。但我们也要看到,脸谱的出现是为了强化特定的人物和性格特征,早期是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现在也是戏剧中必须的表现手段。大众对脸谱的需要是长期的,脸谱为普通观众的审美提供了一个标准范式,从而能使角色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就《山海情》而言,其扶贫攻坚的主题所涉及的社会方方面面,需要对众多人物进行群像描写,而每个人物所需要表现的并非是他自身的个性,而是他所代表的一类人的风貌。当所有这些角色参与到剧情中时,矛盾冲突需要有复杂性和代表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突出某个角色的复杂性和特殊个性的话,无疑会削弱该角色的代表性和整个扶贫攻坚的大主题。而脸谱为观众识别群像的不同个体,更好的理解整体剧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便利。

因此,这种漫改方式的诠释,是宏大时代主题群像叙事的最好选择。

其次,《山海情》继承了我们国家改开前的影视制作优秀传统。

我们可以发现,改开前表现建党以来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往往隐去真实历史人物的名字,真实英雄模范人物的传记作品更是凤毛麟角。而表现英雄模范的电影并不少,比如战争题材的《英雄儿女》、《地雷战》、《平原游击队》、《奇袭》、《上甘岭》,生产生活题材的《李双双》、《锦上添花》等等,它们绝大多数是以真实故事为蓝本的。以往我们往往从人民史观的角度去理解这种现象,却忽略了这也是社会主义文艺表现的客观需要。一个旁证就是,改开后的同样题材,大量使用真名实姓人物的作品出现了,但有脍炙人口的流传经典么?

这其中的道理其实也是很简单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对于英雄模范的文艺表现必须服从于这两个要求。任何英雄人物都不是完人,也不可能是完人,其行为、性格甚至是某些道德上的瑕疵,不可能完全配合我们文艺作品表达主题的需要,有时甚至是完全矛盾的。虽然我们并不主张“高大全”的表现手法,但为了制造戏剧效果,回避这一矛盾所进行的改造和虚构,如果违反历史的真实,必然对整体的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而隐去真实姓名的做法,就可以完全避免这些消极后果。

和改开前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样,《山海情》原型中的模范人物,其先进模范事迹可能比剧情中表现的更令人震撼,但在现今的社会生活也比当年复杂很多倍,所以采用虚构人物的文艺表现就是必要的,从效果看也是成功的。

还需要说的是,文艺作品,尤其是社会主义文艺作品,不能是无病呻吟,甚至是变态的哗众取宠,它应该是健康情操和高尚美德的倡导者。在近些年的类似作品中,某些创作者和评论家一度强调所谓真实,写实,热衷于立体表现人物,全面表现社会的复杂性。但在英雄模范人物塑造中,所谓全面立体的表现人物,恰恰是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英雄模范形象和产生模范英雄形象的思想来源。这实际上是抛弃了文艺作品最基本的道德指向功能。

以上两点,决定了《山海情》符合文艺作品的艺术客观规律,适应了主旋律作品的政治宣传需要。后一点是传统,前一点是创新,传统和创新都是为观众服务的,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服务的。所以它的成功是真实的,也是必然的。

总而言之,坚持理想和原则,好懂,好看,易理解,易共鸣,这就是《山海情》给我们主旋律影视作品所树立的标杆启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