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好数学的关键因素

王小东31分钟前 来自 华为Mate40保时捷设计//@郭蓬蓬:后面还有两部分//@萧长长:郭老师这个总结,错误栏我们家一个雷都没踩,但是在跟样样的闲聊中都知道她好几个同学的家长踩雷无数。应该做的那部分,我们家5和6没有做到,15也没有,因为娃才七岁多,五年以上的爱好有点困难,三年以上的有。目前没看出思维能力好与不好,静观后效。@郭蓬蓬

学好数学的要素

想学好数学,确实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

有些孩子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却学不好数学;

有些孩子小时候很认真,长大还学不好数学;

另外大部分孩子,从小就感觉学数学很吃力,在这个学科上,根本坚持不到长大以后。

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在数学上坚持到高中层次还能有兴趣又有竞争力。每年的高考数学平均分之低,残酷地说明了这一点。

这也许警示着一个问题:很多家长从小特别重视的理科教育,花了大力气学的乐高、奥数、编程、思维课程,也许效果收效甚微。

关于学好数学的关键因素,一直都是我特别感兴趣的点。接触大量案例之后,本文试探性地总结3点,或许不全,仅供参考。

事实上,能够同时兼具3点的孩子,数量真的极少。在我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同时兼具这3点的,基本是数学的顶尖学霸;而只要缺少其中一点,总会在数学上多多少少遇到些问题,难以取得傲人的境界。

关键因素1:理性思维能力

在地上放一堆石头,让不同地孩子去举,很容易就能测出大家的肌肉力量。

类比来说,大脑也有一种力量,能够帮助我们举起未知问题,我把它称为思维力。

对于数学学习来讲,最重要的是理性思维能力。所谓理性,是指在特定的约束下,按照逻辑规则去思考问题。

许多家长会把课堂活跃度和思维能力等价来看,认为孩子在课堂上发言多,就是思维活跃。但就我的观察来看,二者并没有什么显著的联系。

大多数课堂活跃的孩子,只不过是情绪比较激动、好胜心比较强、或者压根只是为了炫耀。相反,一些不太发言的孩子,他们却眉头紧锁,脑子在飞转。

让一个3岁的孩子去理解数量守恒,让二年级孩子去想门萨考题,他们脑子完全无法负荷,这就是思维力的差距。大量研究表明,思维力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正常情况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稳步提高。根据这种规律,我们的教材才会由浅入深去编辑,才会在初二引入物理,初三引入化学。按理说,初二物理很多章节是用不到数学知识的,但你依然不能让二年级孩子去学,因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远远不够,大脑的水平还根本无法模拟过度抽象的概念。

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三种课程的低龄化学习,至少有待商榷---奥数、编程和科学。

以奥数为例,它原本是为了给思维超前发展的天才们准备的。但后来全民奥数后,老师会发现,大部分孩子的思维水平之低,根本无法真正思考这类问题。大家不得已,只好去钻研些能让一般孩子做出某些奥数题的方法,即我们现在大量存在的套路讲解。

孩子们只知道按按钮,去记住每一种套路,并完全自动化地拿起一个个难题。这给他们一种错觉,我好像会的很多,但思维能力却没有得到一点发展。

相反,那些靠自己的力量,循序渐进搬着小砖块的孩子,思维反而会得到持续的发展。若干年之后,二者的差异会凸显出现。一个特别明显的差别是,前者会渐渐失去思考能力,他们的口头禅是“老师没教过,我不会”。完全忘了自己拥有的并非只有按钮,我们最强大的武器,是自己的大脑,是大脑的思考。

客观来讲,思维能力的高低,包含两个层面。一部分来自于遗传,一部分来源于后天的培养。对于特别高水平的竞争而言,遗传天赋也许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对于小学、甚至中学水平的基础数学而言,只要不是先天智商低下,微小的遗传差异,根本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真正的关键,在于后天的培养。一些孩子看起来很聪明,生活中的各种表现都没有任何问题,但一涉及需要思考的理性问题,就困难起来。这主要都是因为,成长环境里对理性思维的培养,实在是太少了。

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其他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语言、阅读、身体发展这些方面,是生活中不得不遇到的,也就说是,即便你不刻意培养,不同孩子之间的差异,不至于拉到太大。

但理性思维能力不一样。在我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同样年纪的孩子,其理性思维能力会有天壤之别。比如,同样三年级的孩子,有些已经可以根据提示,专注地思考一些推理问题了;而另有些孩子,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完全没有开发,基本还停留在听童话的幼儿阶段。

对于前者,你真的可以像对待一个成年人一样,立体客观地与他讨论问题了。而对于后者,你就只能像哄孩子一样,用故事来吸引他的专注力;

所以,当这两个孩子同时去学数学,你会发现起点完全不同。这不是知识层面的差异,而是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即便前者提前学过很多,也很容易被后来居上。

至于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确实要依靠出生后的点滴积累。之前的文章里介绍过类似的方面,这里简单总结一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从小到大的营养充足(尤其早饭);

2、每天的睡眠时间充足;

3、经常陪孩子下棋或类似的益智游戏;

4、家庭氛围是否民主,经常和孩子讨论商量问题;

5、深度阅读,并阅读后与孩子讨论书中问题;

6、乐高、编程等对逻辑性要求较高的训练(2年以上);

7、常与孩子以生活为切入点,漫谈数学问题;

8、购买科普类书籍、并引导孩子阅读产生兴趣;

9、家庭氛围稳定和谐,大家心平气和讨论事实而不是发泄吵闹;

10、从小得到稳定的家庭关爱;

11、从小在公共环境、课堂因发表自己意见而常被鼓励;

12、从小刻意培养孩子独立去处理一些事物;

13、低年级就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14、鼓励孩子尝试,不因犯错而惩罚;

15、坚持5年以上,需要持续付出努力的课外活动;

16、家长是否有规律的作息习惯;以及坚持某项需要自律的运动(跑步等);

17、经常参与一些需要对抗的活动(球类比赛、下棋比赛);

18、从小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不批评孩子、不娇惯保护、不埋怨他人和环境,而是鼓励他克服困难;

19、幼儿园、低年级时引导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比如自己记录作业、回家先写作业、好好写字、自己收拾手包、自己整理文具等;

20、中年级时给予孩子一些学习考试方面的具体指导,比如验算、书写整齐、使用演算纸、审题划关键字等;

21、从小接受过需要长时间专注的活动(比如素描)-2年以上;

22、家长习惯反思并经常向孩子承认错误;

23、孩子出现问题,不是训斥,而是平心静气和孩子讨论。

相反,思维能力很差的孩子家长,往往犯了很多的错误,列举如下:

1、让孩子习惯于电视、PAD等被动型娱乐;

2、从小爷爷奶奶带,环境比较单一,没有智力型活动的锻炼;

3、未刻意在阅读、下棋、思维游戏等方面持续锻炼;

4、孩子从小不承担家庭责任,从不做任何家务工作,也不思考任何家庭问题;

5、在外也没引导孩子和环境充分互动,比如买卖东西、买票坐车、看地图出行等方面全是家长包办;

6、经常十分看重成绩,并因为成绩打骂孩子;

7、指导孩子作业并经常发怒,打骂孩子;

8、大人就不喜欢数学,对数学没有好感;

9、家人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经常训斥、恐吓、打骂孩子;

10、从小有比较大的家庭问题、环境变化;

11、过于娇惯,小时候家人太无原则地以孩子为中心,而不是以道理为养育原则;

12、包办孩子的生活,只要求他学习;

13、盯孩子做作业,给予压力,强行给予指导;

14、总是给孩子命令式的指令;

15、过于宠爱和娇惯,不让孩子接触任何挫折;

16、过于自我主义,孩子遇到问题总是怪罪环境或他人,但到此为止,不注重鼓励孩子自己主动克服困难;

17、只关注分数,没达到要求就生气训斥,却不分析具体问题,或者只是一句“粗心”带过,以为是孩子态度问题;

18、只关注作业速度和正确性,却不注意观察细节习惯,无法发现问题并潜移默化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

19、从小过于包办各种学习问题,各方面能力和习惯都没有得到培养;

20、从小就经常打断孩子的专注行为,比如他在玩某个东西,突然就去打断他,或者让他做其他事情;

21、从小未有意识孩子参与任何需要长久专注力的活动(比如素描、下棋、音乐、读书),只是随意玩耍,或者只参与一些浅显的兴趣班。

经过这种总结,我深深地感觉到,孩子的思维能力再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概率问题,而是成长过程中无数细节的合力结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