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耻辱
“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
”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怎么也绕不开的人物。曾国藩、李鸿章都是不世出的人杰,也不过只是为清朝续了几十年的命。袁世凯一手导演了清朝和平退位,以非暴力、不流血的方式将中国从帝制推向了共和,居功至伟。孙中山虽然是辛亥革命的精神领袖,但是大家都清楚,“中国局势非袁世凯不能收拾”。将中华民国大总统让贤于袁世凯,一半是被迫无奈,一半也是众望所归。就连孙中山的革命战友黄兴,也曾对袁世凯抱以厚望,希望袁世凯能做中国的华盛顿。
如果袁世凯的人生就此定格,他无疑将成为中国近代史最伟大的人物,没有之一。
在一段短暂的蜜月期之后,孙中山的共和在袁世凯身上产生了严重的排异反应。1913年3月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被刺身亡,10月袁世凯正式就职大总统,1914年1月袁世凯解散了国会,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2月公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以连选连任。事实上,袁世凯的权力已经无人挑战,他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领导中国。
可惜现实是残酷的。或许他看透了孙中山不仅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还是一个空想主义者,根本不了解中国的现实;或许他感受到了“民主”的掣肘,认为自己无法施展手脚;或许他内心深处认为中国人还不具备民主的条件,人民需要一个皇帝;或许是他老糊涂了,被杨度和自己的大公子提供的虚假情报遮住了眼睛……最终,56岁的袁世凯还是选择了恢复帝制,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皇帝。
《走向共和》袁世凯称帝片段
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不料想,社会各界的反抗远远超出袁世凯的想象。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其中包括陕南镇守使陈树藩、四川都督陈宦和湖南都督汤芗铭,这些都曾经是袁世凯很信任的人。就连他一手培养的北洋系也与他离心离德,当袁世凯请冯国璋给那些未独立的省份发一份拥护自己继续做大总统的通电时,冯国璋反而通电要求袁世凯退位,成为第一个公开反对袁世凯的北洋人物。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5月29日,发布了《取消帝制本末令》,在他的这份罪己诏中写道,“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事实上,即使宣布取消帝制,局面已经不可收拾,他希望回头继续当大总统,但是护国军的条件是“袁退位后,免其一死,驱逐国外”。失道寡助,众叛亲离,1916年6月6日,在尿毒症和精神上的重大打击下,袁世凯在忧惧中离开人世。对于此时的袁世凯,死亡可能是他最期望也是唯一的解脱之道了。
客观来说,袁世凯颇有创新精神。他大力襄赞新政,包括废科举、督办新军、建学校、办工业等,第一支中国警察队伍亦于天津成立,也筹划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主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无奈他终归是一个帝王专制体系下的旧官僚,唐德刚对此非常感叹,“两千年帝王专制的政治传统,绝然不能转变于旦夕之间。因此,他纵想做个真正的民主大总统,不但他本人无此智能条件,他所处的时代也没有实行民治的社会基础。他如要回头搞帝王专制,甚或搞君主立宪,这些形式在当时的中国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客观历史早已注定他这个边缘政客,无论前进或后退,都必然是一个失败的悲剧人物。”
虽然袁世凯死后享受到了国葬的待遇,出殡时80人扶棺,鸣礼炮108响,陵墓在家乡安阳,被称为“袁林”,占地近130亩。但他称帝的污点,已成事实。上海《民国日报》直接在刊登的遗像旁标注“恶贯满盈的袁世凯”,社会各界的挽联更是对他极尽嘲讽之事。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袁世凯以法国大革命中路易十六上断头台的命运警示清朝皇室,可是他自己并没有真正明白,自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君权神授已成过往,科学与民主成为强国之道,世界已经无法接受一个新的皇帝。从逼清朝皇室退位,到自己称帝,他还是重蹈了路易十六的命运,一代枭雄,如此下场,悲哉!痛哉!!惜哉!!!
弥留之际,袁世凯向徐世昌、段祺瑞留下遗言,“余自受国民付托之重,总揽大权,本无帝制之思想,乃一时昏聩,竟为佥壬迷惑,遂演成今日之恶剧。事已至此,夫复何言。此诚余毕生之遗恨也。”又对极力劝阻他称帝的张一麟说,“我现在方知淡于功名、富贵、官爵、利欲的人,才是真国士,有你和严修这样的国士苦口阻止帝制,我却没有听。我历事时多,读书时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这算是他最后的忏悔和反省吧。
有的人,恨生命太短,有太多伟大的事业未能完成;有的人,悔活得太长,做了很多糊涂的决定。我想,如果上天给袁世凯再来一次的机会,他一定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永不称帝”,这是他一生最大的耻辱。
“
对于历史,错误总是在重复,但是对于历史中的每个人,多数错误都是第一次。——《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
公众号“80生人”
生于八零 见证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