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82年小升初,重点初中录取率是10%,升高中大概是40%,高考50%升学率
【本文来自《贩卖辅导班焦虑?《小舍得》里的“鸡娃”教育让人窒息…》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82年从小学进重点初中,60多个小孩只有5个考进去,整个西安的北部区域就这么一个重点,均分都在95以上了,就是10%概率,然后升高中大概只有40%能留下,这个平均70分就差不多了,然后差不多又从外面拔了一次尖子,88年高考50%升学率,算了一下,从小学能进大学的大概只有2%的概率了。
这里面到了大学最后成为高级人才的再去掉90%,基本上千里挑一了,可就是这千里挑一基本上就是普通人,要出成绩要十万里挑一了,而且还要天时地利人和都缺一不可才能成功。这些还都是天赋超人的,但是多数也就那样了。
所以学习是要天赋的,凡是小学还需要辅导的,背个课文都记不住的,洗洗睡吧,看看睡起来还能长出点别的啥优点。不然这些孩子就是炮灰,与其花费巨款混到大学结果连工作都找不到,不如完善人格,成为一个即使普通但是也能一个合格的人,不会因为一句批评就寻死,不会因为一点挫折就放弃,不会因为家庭普通就自卑,不会为金钱所惑成为金钱的仆人。当你们离世以后,他们能够好好的活着,而不是巨婴。
我是94届魔都郊区中考生。当时高中升学率大概在30%左右。其他的都分流到大专中专职校技校。其中大专,是绝对的尖子生。一小部分中专(比如邮电中专)分数线比市重点还高。普通高中分数线基本与普通中专持平,部分大国企厂办中专比普通高中分数高很多,直彪市重点分数线(比如中纺机,江南造船厂等)。
我们这几届因为某些风云际会的原因,中专已经开始慢慢没落。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大中专竞争更惨烈。
农家子弟,绝大多数都不会去考虑上高中。除非天纵英才,有今天魔都四大名校浙大哈工大清华北大的水平。农家子弟才会放手一搏。
当年总觉得别人表现得那么强,背地里一定是比我更努力,掌握了更好的学习方法,焦虑使我瘦得像只猴,吃多少都没用。
后来才发现,一些人天赋好,学习对他们来说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更不需要特别努力就能把事情做好,达到同样的目标,你要十分力,人家出三分都嫌多,甚至人家三分力能做完美,你十分力都会失败。
但我又发现,当我仰望“学霸”的时候,我的背后还有一大堆比我还渣得多的“学渣”。
然后我又又又发现,某些被我看来是超级“学渣”的人,有出人意料的强悍之处,比如我有个朋友,别的什么都不行,但人际关系好得不得了,工作虽然一踏糊涂,但凭人际关系一路高升,过得非常滋润。
人的天赋不是等边多边形,但我们的制度,只能给他认定的人才“开路”,其他人只能靠自己,在社会上披荆斩棘。
我是94届魔都郊区中考生。当时高中升学率大概在30%左右。其他的都分流到大专中专职校技校。其中大专,是绝对的尖子生。一小部分中专(比如邮电中专)分数线比市重点还高。普通高中分数线基本与普通中专持平,部分大国企厂办中专比普通高中分数高很多,直彪市重点分数线(比如中纺机,江南造船厂等)。
我们这几届因为某些风云际会的原因,中专已经开始慢慢没落。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大中专竞争更惨烈。
农家子弟,绝大多数都不会去考虑上高中。除非天纵英才,有今天魔都四大名校浙大哈工大清华北大的水平。农家子弟才会放手一搏。
重点高中就更难考了,我读高中那年是1997年,全市中考有十八万考生,三年后参加高考的是56000人,这其中还有大几千是复读生,所以普通高中录取比例是18万取5万,百分之27的录取率,剩下的人去中专技校和职高或者直接回家。至于其中的重点,就更少了,应该就是18万取一万。因为要考到前百分之五区重点和市重点才比较稳。高考是招37000多人,其中本科招24000人,985的话,大概算了下,2000年那年能招接近2000人,就是从小学生混到985的几率,大概百分之一。
我认为学习好除考上清华北大的外,不需要天赋,但需要学习意识和方法。我记得小学3年级时(重点小学)班主任有次对我说“你比较特殊哈,走到哪都是成绩好但不拔尖”,那时我刚从辽宁一乡村小学(一二年级读了两个乡村小学)转到湖南城市的小学学习,老师上课话都听不太懂。老师大概看了我档案,三个学校都是在班上前十到前五的样子。其实根本不特殊,而是我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一直都认为做为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太不好意思了,但拿前两三名也太辛苦没必要 。所以总是到五六名就松一下,看着要退出前十就认真点。
虽然那时候没课外班,但课外习题集辅导书还是有的,可我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没买过一本课外辅导书没做过一本课外习题集,学习从不超过晚上9:30,周日从不学习,考前放假三天依然如此,也考上了。回想就是还知道要读书 还 有学习方法,晚上脑海过上课的内容、过做错的题或经典题,想想题目怎么改一下会变得更难做等,不过这个似乎只对理科有效,我的英语很不好。
同龄人全国大约2700万,按上面有人提供的表格,87年参加高考228万。8个多点的参加人数,录取62万,大约2点多的同龄人能上大学,所以那个年代大学生真的是吃香的。当然那也是研究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年代,为了生活所迫很多根本提前就参加工作了,
基本上搜罗了全县城最好的学生 最好的老师
当时我们班来了二中的插班生 有关系 但是高三才来插班
有人检查的时候不能在学校的那种
来班级里 二中的班级前五名 永远班级最后五名
学渣再次失敬了!
这篇文章扎心了,对立面就是线上线下的各类贩卖焦虑的辅导班。
小弟不才,当过几年家教辅导老师,只不过不是去人家里一对一辅导的那种,而是陪体育选拔生在运动场上陪练的那种【泪奔】哈哈哈哈。
我小时候因为心律不齐,跑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艰难的任务,幸好初中体育老师与我详谈,她看中我的坚持,鼓励我每天多跑一百米,我加倍付出。后来初中同学聚会,爱好长跑的童鞋还是有很多,但是因为生活工作的原因,能每周都坚持长跑的人五指可数。
按照生物学原理,普通人是极大概率的事件,顶级人才可遇不可求,比如说中国男足亿中挑一都冲不出亚洲区预选赛,热爱足球的人还是有很多很多,但是23个人里面,留下的还是那句话“留给中国男足的时间不多了”,这句话跟闹铃一样固定。
说了这么多,我严重怀疑影视剧里映射的辅导班教育就是现实生活中各类辅导班的赞助和协议。
一个努力的普通人,最少还有机会。不努力的,连机会都没有。
举个小例子,一个同辈亲戚,从小就看出读书天赋很差,但是他父亲就是不承认,且固执认为自己混得不好是因为学历不高(初中),所以强烈要求儿子读书,亲戚努力也是很努力了,可天资太差,最后勉强吊车尾进了本地职高升学院的专科计算机专业,3年毕业本来有机会要去工作或者和同学创业,这个亲戚读书真不行但人缘很好朋友也还不错,可他父亲强逼一定要读专升本,在家上了1-2年的电大补习完全读不了,和他父亲吵架,自己进入社会工作创业,后来他那一行耽误的1-2年对他创业很要命,恰恰错过本地行业初起门槛低发展快的大好机会,创业就迟1-2年的结果就是最后做不下去,只能去打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