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铸清华的精神底色
春日,清华学堂北侧一座砖结构的简朴建筑前,学子们往来穿梭。这座建于1911年的建筑,是清华最早的礼堂,名为“同方部”,其意为“志同道合”者相聚之地。
1914年11月5日,梁启超曾在此以《君子》为题为师生演讲。他借用《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诗句,激励清华师生奋发图强,“为社会之表率”“作中流之砥柱”。
从此,“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君子”品质,便被尊为清华校训,铸入校徽。如今,在清华东门的青石、主楼大厅的正壁、清华学堂前的石碑等地,人们都能看到这八个字。
110年来,清华校训在不同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然其刚健自强、奋发有为、爱国奉献、心系天下的内核,却始终滋养着一代代清华人,成为镌刻在他们心中的印记,激励他们在中国历史进程的每一刻,以求真务实、行胜于言的态度,用实际行动作出贡献。
“清华自诞生之日起就被打上‘知耻图强’的特殊烙印。”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自强是清华的精神底色和基因,而发愤图强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祖国尽快强大起来。”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史称“庚子赔款”。之后,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赔款,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负责选派游美学生和筹建游美肄业馆。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1906年给美国总统《备忘录》中的一段话反映了美国退款办学的真实目的:“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
1911年,游美学务处迁入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游美肄业馆更名为“清华学堂”。当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开学,从此拉开了清华历史的序幕。后来,学校把每年四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校庆日,一直到今天。
最早建于1762年的古式庭院——工字厅,曲廊勾连,是清华园内一处著名古建筑,今天是学校党政机关办公场所。110年前,这里就是“游美学务处”和清华学堂的行政办公室……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华学堂改为清华学校。1925年清华开始筹办大学,成立大学部,设立国学研究院。1928年夏,清华学校由国民政府接管,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由此转变为一所独立的综合大学,开始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崭露头角。
“清华由游美学务处,清华学堂,清华学校,至清华大学,由南迁到复员,经历帝制、军阀、国民党各时期的统治,到今成为人民的清华大学。校史与国运,息息相关。”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清华教授冯友兰曾在《解放期中之清华园》中说。
从风云激荡的五四运动、“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到创造战时高等教育奇迹的西南联大,再到解放战争时期,一代代清华人前赴后继,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寻求救国图存之路,为保家卫国奉献青春和生命,成为推动民族独立解放的重要力量。
清华校河河畔,有一座“祖国儿女 清华英烈”的纪念碑。碑身上镌刻的名字,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65位清华英烈。每年清明节,师生们都会在此祭扫缅怀。
这些名字中,有清华最早一批共产党员之一、被捕后坚贞不屈在南京雨花台壮烈牺牲的施滉,有在渣滓洞与敌斗争被秘密杀害、小说《红岩》中刘思扬的原型刘国鋕,有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队员、在对日战斗中身负重伤牺牲的共产党人岳岱……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在电影《无问西东》中,飞行员沈光耀冲向敌舰的那一幕,那一句“妈妈,对不起”,曾让无数人落泪。而他的原型,便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毕业生沈崇诲。
“九一八”事变后,沈崇诲报考空军,成为一名飞行教官。1937年8月,日军在上海强行登陆,他所在的空军第二大队奉命出击,重创敌舰数艘。8月19日,他与战友驾机出击,在无弹可投的情况下,冲向最大敌舰“出云舰”,以身殉国,年仅26岁。如今,他的名字被镌刻在清华英烈碑上,激励着清华人奋勇前行。
与他一样满怀爱国热情的还有清华学生韦杰三。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中,23岁的他在参加游行集会抗议“八国通牒”时,连中四弹、医治无效后牺牲。如今,在清华园中的断石柱纪念碑上,人们还能看到这位年轻学子的遗言:“我心甚安,但中国快强起来啊!”
清华大学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王向田说,“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中,清华的地下党组织和爱国师生发挥了先锋作用,宣传抗日、组织游行,大批骨干人才锻炼成长,许多人后来走向抗日前线,为国捐躯。
日后成为清华大学校长、时年22岁的中文系学生蒋南翔,为此次运动起草了清华大学救国委员会《告全国民众书》,一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呐喊,吹响了唤起民众争取民族独立的号角。
在清华大礼堂西侧,闻一多先生的红色石雕傲然矗立。山上有一座古式六角亭,为纪念闻一多,被命名为“闻亭”。学子们经常在此诵读。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任教于清华和西南联大的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目睹国内反民主的独裁政治,拍案而起,1946年在昆明被暗杀。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无畏勇气和爱国精神,至今激励着学子。
在清华著名景观“水木清华”,闻一多好友朱自清的雕像也静坐于湖边,山林掩映,湖畔春花绽放。这里原为咸丰皇帝旧居近春园的核心地带,每年都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寻找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胜景。
抗战爆发后,清华中文系教授朱自清随学校南迁,任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在艰苦环境中悉心培育人才。他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尽管身患重病,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嘱咐家人拒领美援面粉,始终保持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在清华,还有一座“三院遗址”纪念碑。这里曾是清华最早兴建的建筑物之一的三院,在抗战期间遭敌寇破坏。1926年,清华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在此诞生,支部成员有3人。
“1926年到1937年,清华换了27任党支部书记,斗争形势非常严峻,但我们党组织一直没有断,在革命活动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清华共产党人始终站在斗争最前列。”王向田说。
数据显示,到1949年,学生中党员数量已近10%。20多年间,有690多名共产党员在清华园学习和工作过,其中就包括1936年在清华秘密入党、在地下战线屡建奇功的优秀共产党员熊向晖。1965年底,教师中的党员比例达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