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一)利益与智慧
在各种描述汉末朝廷乱象的书籍中,都会罗列出宦官的各种腐败事迹,却很少有人关注士人集团中不“干净”的记载。
延熹二年(159年)八月,汉桓帝刘志意图铲除大将军梁冀,突然发动政变。刘志所倚重的政治力量却主要是宦官,而当时愿意站队到皇帝这边的士人官员屈指可数——只有司隶校尉张彪、光禄勋袁盱、廷尉邯郸义、尚书令尹勋、尚书仆射霍谞及尚书台里的六名尚书等人。
当时的三公:太尉胡广,司徒韩縯,司空孙朗都不敢前往皇宫护驾,宁可做墙头草,停驻在雒阳城内的长寿亭观望局势。看看!三公都如此,更何况其他下级官员!
等政变结束后,刘志将三公免职并剥夺爵位以示惩戒,当时因牵连“梁冀案”而被罢免的朝廷高官有数十人,一时间“朝廷为空”。
范书《桓帝纪》:太尉胡广坐免。司徒韩縯、司空孙朗下狱。
李贤注引《东观记》:并坐不卫宫,止长寿亭,减死一等,以爵赎之。
范书《梁统列传》:其它所连及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死者数十人,故吏宾客免黜者三百余人,朝廷为空,唯尹勋、袁盱及廷尉邯郸义在焉。
熹平元年(168年)“九月政变”时,王甫当着太傅陈蕃的面,痛斥大将军窦武“多取掖庭宫人,作乐饮宴,旬月之间,资财亿计”!而陈蕃却说窦武是“忠以卫国”。
范书《陈蕃传》:(陈蕃)攘臂呼曰:“大将军忠以卫国,黄门反逆,何云窦氏不道邪?”王甫时出,与蕃相迕,适闻其言,而让蕃曰:“先帝新弃天下,山陵未成,窦武何功,兄弟父子,一门三侯?又多取掖庭宫人,作乐饮宴,旬月之间,资财亿计。大臣若此,是为道邪?公为栋梁,枉桡阿党,复焉求贼!”
中平六年(189年)“八月政变”时,中常侍张让等人责问大将军何进:“如今天下纷乱,这不仅是我们宦官的过错……你说省内官署秽浊,我倒要问你,公卿以下还有谁是忠清之人?!”。
范书《何进传》:(张)让等诘(何)进曰:“天下愦愦,亦非独我曹罪也。……卿言省内秽浊,公卿以下忠清者为谁?”
由此可见,不管是士人还是宦官,大部分官员的政治行为都会跟利益挂钩。——这就是政治行为,无关正义,有关利益。
实际上,士人集团和宦官集团并非是排斥到格格不入的,士人中也有亲宦官的,如汝南许训、袁隗,宦官中也有亲士人的,如李巡、吕强。
下面,我来举例说明。
案例一:建宁元年(168年)九月政变时,王甫把被窦武抓去的郑飒救了出来;到了熹平元年(172年),王甫为了构陷勃海王刘悝,又指使司隶校尉段颎将郑飒抓来,最终诬杀之。
范书《段颎传》:(段)颎曲意宦官,故得保其富贵,遂党中常侍王甫,枉诛中常侍郑飒、董腾。
——王甫为了自身利益,同是宦官的郑飒,被其救一次,又死在他手上。这叫“成也王甫、败也王甫”啊!
案例二:光和元年(178年),金商门应对。蔡邕的奏章弹劾了部分宦官和亲宦官的朝廷官员,遭来报复。刘郃与蔡邕不和,阳球与蔡邕的叔父蔡质不和,阳球又是中常侍程璜的女婿,于是程璜与刘郃、阳球联合起来诬告蔡邕、蔡质。最终蔡质被杀,蔡邕被流放。
——阳球本是士人,因为娶了程璜的女儿所以成了亲宦官的一份子;刘郃乃刘儵之弟,刘儵迎刘宏登基有功,却被中常侍侯览陷害被诛。按常理,刘郃应该痛恨宦官才是,但是他由于与蔡邕不和,便站到了宦官这一边。
《续汉书·五行志一》:是时御史刘儵建议立灵帝,以儵为侍中,中常侍侯览畏其亲近,必当间己,白拜儵泰山太守,因令司隶迫促杀之。范书《陈球传》:(刘)郃兄侍中儵,与大将军窦武同谋俱死。
案例三:光和二年(179年),阳球任司隶校尉,立志剿灭宦官,与司徒刘郃、永乐少府陈球(陈球:徐州下邳淮浦县人。)、步兵校尉刘纳结为同谋。阳球先把王甫、袁赦(袁赦:豫州汝南人,官至中常侍,袁隗与其结为同宗。)等宦官法办了,同时还有太尉段颎(段颎:凉州三明之一,因亲宦官而至太尉。),王甫被诛杀,段颎自杀。不久,其岳父程璜向曹节泄漏阳球的计划,曹节又先发制人,结果阳球等四人被诛。
——程璜为了团结曹节,终于把女婿阳球给出卖了。
其他案例如:被张让、赵忠出卖而死的宦官有吕强、蹇硕;而士人集团中相互看不起的人,在野的就“老死不相往来”,如贾彪和荀爽、许靖和许劭;在朝的就“你死我活”,如阳球与蔡质、刘郃和蔡邕。
说了这么多,就是请大家记住这样的观点:抛开所谓的政治节操,朝廷高官的大部分政治行为都是符合自身的政治利益的,这才是唯一不变的政治游戏规则。
史书上记载所谓为了“社会公平和正义”而去批判腐败的宦官集团的论调,大家看看而已,不用当真,因为史书是士人写的。
纵观《后汉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有一些清廉正直的宦官存在,例如范书《宦者列传》中提到的五位号称“清忠”的宦官:济阴丁肃、下邳徐衍、南阳郭耽、汝阳李巡、北海赵祐,以及前文中提到的吕强,他就曾拒绝封侯,并多次上书规劝刘宏,后来也是因为他赞同解除党锢的意见被采纳,持续十多年的党锢才算结束。
我不是在为腐败的宦官洗白,唱赞歌,我只是在希望大家能接受这样的观点:有选择性的正义,并不是真正的正义。
士人与宦官的关系难道是不可调和的关系吗?我们可以来看一位很有来头的宦官:曹操的祖父曹腾——这位大宦官在后世被魏明帝曹叡追封为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宦官皇帝”。
曹腾的过人之处就是能够处理好与士人的关系,他还举荐了很多名士为官,如虞放、边韶、延固、张温、张奂、堂谿典等人。
范书《宦者列传》:(曹)腾用事省闼三十余年,奉事四帝,未尝有过。其所进达,皆海内名人,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谿典等。
最初种暠(河南雒阳人,东汉名臣。)为益州刺史,掌握了当地官员向曹腾行贿的证据,于是向朝廷举报,但顺帝刘保把此事压了下来,而曹腾得知此事后,并没有报复种嵩。
延熹四年(161年),种暠位及司徒,朝廷同僚纷纷祝贺,种暠感慨道:“我能位及三公,是曹公公的功劳啊!”由此可见,士人与宦官并非不能兼容,而是双方必须有政治智慧。
范书《宦者列传》:种暠后为司徒,告宾客曰:“今身为公,乃曹常侍力焉。”
再有豫州颍川名士陈寔,曾被窦武征辟为大将军府掾。同郡宦官张让的父亲去世,本地士人除了陈寔,其他的人均拒绝吊唁,此事让张让非常感激。
建宁二年(169年),第二次党锢时,大批士人因牵连被捕,而张让保护了陈寔的生命安全,仅仅是免职回乡。
范书《陈寔传》:灵帝初,大将军窦武辟(陈寔)以为掾属。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让父死,归葬颍川,虽一郡毕至,而名士无往者,让甚耻之,寔乃独吊焉。乃后复诛党人,让感寔,故多所全宥。
中平元年(184年),党锢解除后,陈寔仍然拒绝参政。
综上所述:在封建时代,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不能追求至德至圣,真正的政治智慧应该具备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