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应用材料收购,中国是用美国的方式对付美国企业吗?

大家好,我是观察者网《科工力量》栏目主播冬晓。近日,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商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宣布,因为没有获得中国监管机构的批准,已终止收购原日立集团旗下的企业国际电气。此前,应用材料计划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KKR手中收购这家公司,由于收购失败,应用材料不得不向KKR支付1.54亿美元的终止费。

对于这一事件,德国《商报》用“中国‘以美国的方式’阻止美国半导体企业收购”进行描述。此次收购,有何特殊?中国为何能够否决美国公司的并购?外国公司能否强行并购?这一事件对于中国半导体行业又有着怎样的意义?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些问题。

近年来,拜美国一道道禁令所赐,中国哪怕是路边的一个大妈,都知道我们的芯片被卡了脖子,甚至知道美国一直阻扰一家荷兰企业向中国出口光刻机,哪怕叫不出ASML的名字。虽然ASML是目前唯一能生产EUV光刻机的企业,但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商却不是它,而是应用材料。在半导体制造流程中,有三大关键:分别是光刻、刻蚀、薄膜沉积。据统计,在半导体前段设备中,光刻机占比仅排第二,占比最大的设备则是刻蚀机,排第三的则是薄膜设备。而应用材料的业务就横跨这两大领域,其中刻蚀领域更是绝对的NO.1。

刻蚀有多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7nm这样的先进制程需要用到EUV光刻机。但台积电第一版7nm 制程推出时,并没有用到它,而是靠多重曝光技术就把7nm量产了。而多重曝光中一个关键就是刻蚀。而且,即使导入了EUV光刻机,仍然不能跳过多重曝光步骤。应用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应用材料业务不止于此,除了制造销售用于制造半导体芯片的各种设备,它还制造销售生产LED、OLED等显示器件的设备、还为晶圆厂提供定制方案和软件服务。可以说,全球几乎每一个先进芯片和先进显示器的背后,都有它的影子,大名鼎鼎的ASML在它面前,要矮一头。

说句题外话,国内刻蚀设备领军企业中微半导体创始人尹志尧,也曾经担任应用材料的副总裁。在他的带领下,中微半导体已经有能力生产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刻蚀机,这也使得美国商务部工业安全局在2015年,取消了等离子刻蚀机台对中国的出口管制。但今年1月,随着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企业打压的升级,中微半导体又被美国国防部列入所谓的“涉军企业”黑名单。

回到正题,2019 年,应用材料公司开始筹划从KKR手中收购国际电气,后者的业务重心同样是对半导体制造十分重要的薄膜沉积设备。这也是应用材料看中它的地方。如果能将国际电气的业务收入囊中,应用材料就可以进一步强化自己在该领域的优势。这笔交易先后获得了爱尔兰、以色列、日本等国的批准,中国是最后一家,但应用材料最终没能等来批准。

要强调的是,所谓“否决”的说法只是德媒的自我发挥,和动辄抡起否决大棒的美国政府相比,中国可没有这么霸道。我们没有禁止、也没有批准这笔交易。我国对于这一交易保持警惕的原因显而易见:薄膜沉积设备本来就是应用材料的强项,一旦国际电气再被它收入囊中,那行业集中度就将大大提升,这对于中国的下游企业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这里可能就有人要问了,为什么美国公司的并购案需要中国的的批准呢?原来,各国的反垄断法规通常都要求,对于在本国开展业务的外国企业并购进行调查,其中,是否涉及垄断或损害本国企业利益,是调查的重点。这样的并购只有在所有涉及国家或地区都批准的情况下,才可以完成。

例如,依据我国《反垄断法》相关法规,经营者集中如收购等行为,只要在全球年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人民币,并且至少两家经营者上一年度在中国境内营业额超过4亿人民币,就应当向中国商务部申报,进行反垄断审查。因此,应用材料的这一收购自然而然就在我国的管辖范围之内。

那应用材料是否可以一意孤行,不顾审批强行收购呢?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这么做的后果很严重。这种行为会被视作对一国的严重挑衅。无论是收购企业,还是被收购企业,都将面临严厉惩罚,轻则并购不予承认+巨额罚款、重则所有业务都会被一国通通禁止。就应用材料并购案来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市场,也是应用材料的第一大市场,它在中国的营收达到了15.76亿美元,占全部营收的三分之一。所以,它是万万不敢这么干的。

也许有人要问了,如果以后中国监管部门同意了,这并购还能成吗?答案也是否定的。这种跨国并购本身时间跨度很长,涉及成本也很高,如果并购进程一直拖下去,代价是联姻双方都无法接受的,因此才会设定终止期。过了终止期,并购进程自然就结束了。

这已经不是第一起因为没有获得中国批准而终结的收购案了。此前高通收购恩智浦一案,更为著名。在5G和手机芯片领域,高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而在车载芯片、射频、身份识别芯片等领域,同为半导体巨头的恩智浦占据主导。两者如果合并成功,高通有望在物联网、车联网、移动支付等领域完成业务闭环,这起并购也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收购。

为了完成这次并购,高通先是不断提高地收购价格,一直提到了440亿美元;同时寻求美国、欧盟、中国等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的监管部门批准。由于此次收购事关重大,高通在并购约定的终止前才获得欧盟的绿灯,但同样未能等到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

未能等到批准的原因显而易见:这笔收购一旦达成,高通有可能会在多个领域获得垄断优势,严重损害中国利益。你高通现在我就已经很难对付了,收购后如虎添翼不是更麻烦?商务部发言人当时的表态也证明了这一点,称“这是一个反垄断的问题,与中美贸易摩擦无关。”

实际上,和中国这样真正出于反垄断理由,谨慎审查企业并购不同,美国更多使用国家安全为借口,阻碍中国企业的合理收购。例如,2015年,紫光集团试图以230亿美元收购美国企业镁光,无疾而终;后又准备收购西部数据,又因为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介入而失败。

美国“眼中钉”华为也是这种审查的受害者:2008年,华为联合贝恩资本联合出资22亿美元,试图收购美国3Com公司,同样被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以国家安全为理由阻止;更可笑的是,2011年,华为试图收购美国一家即将破产的企业三叶公司的特定资产,涉及金额只有区区200万美元,也被否决;同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无线网络设备业务也宣告告终,美国的理由还是“国家安全”!

美国不仅对中国收购美国企业横加阻扰,还干涉中企的其他地区的并购,2015年,中资财团试图收购荷兰飞利浦旗下Led业务,再次被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否决,这次美国甚至连否决原因都没有公布。

当下,中美在半导体领域的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在美国公布的新一轮所谓“实体清单”中,又将我国包括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在内的7家中国实体列入,并实施出口管制。美国方面祭出的制裁借口极其可笑,称中国这些的单位从事的活动“违反美国国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而中国出于自身正当的反垄断理由审视美国企业并购,完全合情合理。

甚至中国还可以向美国这位前辈多学习一下。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欧美大量科技企业的营收源自中国,几乎所有的半导体领域的收购案都有赖中国监管的批准,比如,近期美国半导体巨头英伟达就希望以400亿美元收购英国芯片设计商ARM。我们希望,中国监管也能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