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科误国论”

最近对人文社科讨论中,除了批判其不能挣钱,似乎还加入了其他因素。下文就简要谈一谈这些现象之后的原因以及对人文社科学科(以下简称文科)建设的展望。文后还对文科误国论的其他形式,如“文科太多”导致误国进行了分析。

历史背景

当年为了改开,国内掀起了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终由邓对这个问题拍板了之后,开启了改开的新篇章。

改开以来国家为了与欧美接轨,引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减少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投入,以减少和欧美不必要的冲突。从现在看来,这些规划确实显著提升了国内的科学技术水平,但客观上引入市场因素的举措也使得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想长驱直入,占领了广大群众的的思想和价值领域,这才是当年公知能在社会上呼风唤雨的根本原因(群众的基础)。

在当时,国内也有能够理性看待中国与欧美制度之差别的学者,但声音一直被压制,偶尔有人敢大声讲出来,也会遭到各个层面的攻击(兴许和现在大骂公知的是同一批人呢,可见大多数人是难以进行长时间段的判断和思考的)。而对于欧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广泛声讨也是新冠以来才爆发出来的,在此之前,自由主义依然大行其道。(陈平教授讲个网课,都有许多人念叨着“留美是生活”,可见崇美崇洋思想根深蒂固,甚至在不自觉中表现出来,以至于我们一面批判欧美,一面又忍不住希望自己有能力前往欧美生活。当然,这也有国内阶层矛盾的原因。)

对文科的批判(消极与积极)

社会精神领域被新自由主义把控的情形,集中体现在关注人的思想和价值的人文社科领域。但人文社科不同学科却在程度上有着显著区别。在社科领域经济学和法学无疑程度最深,而传统文科文、史、哲,程度也有不同,哲学上我们坚持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思想价值领域最坚固的堡垒。历史上历史虚无主义近年来饱受诟病,文学我不了解,但崇尚西方的生活状态的作品似乎并不少。

新冠以来,对欧美自由主义的声讨在各个层面爆发了出来(以前也有,但并未形成潮流),以往只是对文科挣不了钱的批判,现在有了新的内涵。“文科无用论”“文科误国、卖国论”几乎成了大多数人下意识的观念。的确,对于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崇美崇洋问题,选择一个典型对象进行批判是有必要的,这也是广大网友的应尽之责。

更具建设性的批判

但如果要使得对文科的批判更具有建设性,那么就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的批判上。首先应当更客观的看待问题,不能只强调问题的消极方面,事实上在多数人都不相信中国能崛起的时候,不少优秀的具有先见之明的学者已经对中国制度的优越性进行论证,对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建言献策了。在客观认识问题的基础上,还应当深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历史根源、经济基础以及与国内国际风云诡谲的政治形势之间的联系。

展望

现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来到一个新的关口,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这就需要几时总结过去的发展经验,进行相应的制度的调整和建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外,现在中国面临如何走出去的问题。科技硬实力当然是走出去的基本条件,但如果对方对你知之甚少,对你持抵触态度,那么走出去将显得十分困难。因此,中国的产品走出去,必然需要伴随着优秀的中国思想和文化走出去。(中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文化基因一旦走出去,对欧美霸权的作用将是颠覆性的。这是终结欧美世界体系的最后一张牌。)

因此,重新重视起中国的人文社科学科建设,研究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正确反映人民群众呼声的人文社科理论体系,增加对人文社科领域的投入,将是未来的重要趋势。人文社科将大有可为。

这并不是说就以后就不坚持理工科的主要地位了,文科理科本来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过去人文社科发展落后,不过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无奈之举。

谈关于“文科误国”的其他一些观点

第一,“文科太多”导致文科误国(即文科生太多导致产业提升受阻,经济下滑,舆论阵地失陷)。这是颠倒了因果关系。正确的逻辑是,受困于国内国际环境,制造业转型升级受阻,制造业下滑,导致理工科大量失业,才导致高校开始文科专业变多,报考人数增加。(高校文科优秀人才稀少,文科建设制度出现问题也是原因之一)。

第二,“文科生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舆论失陷?” 如舆前文所述,舆论阵地失陷有其历史原因,文科建设出现问题,是一系列现实原因导致的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认为文科的问题、部分反动学者的思想观念问题是现实问题的根本原因,认为只要他们良心发现就可以改变现状,不过是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要改变现状,不能奢求良心,而要在稳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同时,加大对人文社科的经济投入,不断改革人文社科学科建设制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