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科学路 | 钱学森曾经的试卷火了!

500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新校史博物馆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文博楼开馆,展品中的“钱学森试卷”颇受青年学生的关注和喜爱。

500

1980年,钱学森大学时期的水力学老师金悫将一份保存了近50年的考卷通过校史研究人员陈贻芳捐给了上海交通大学。这份试卷的卷首时间为1933年6月,课程是水力学(Hydraulics)。这份考卷书写工整,整洁漂亮,连等号“=”都像是用直尺画的一样,中英文字写得秀丽端庄。

这次考试由金悫老师出题并主持,金悫在批阅考卷时,发现钱学森的试卷卷面整洁,解题一气呵成,6道题全部解答正确。只是最后一题公式推导中“Ns”漏写了一个“s”,被扣去4分,得96分。

500

钱学森1929年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门。

上世纪30年代是交通大学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确立了“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交通建设专才”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人才辈出,声名远播,成为当时国内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

当时交通大学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考试成绩要计算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是70-80分,而钱学森的大学各学年总平均成绩达到了89.10分,位居机械工程学院第一。

500

他是杰出科学家,美国人曾经形容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

1955年9月17日,洛杉矶码头人头攒动,很多人都是来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一家送行的。往返于中美之间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即将从这里起航,对于很多乘客来说,他们即将开始的是一趟普通的旅程,但对于钱学森来说,这是他争取了整整5年的归程。

1955年10月,钱学森一家回到祖国。仅仅一个月后,钱学森就深入东北地区的有关厂矿、大学和研究所考察调研。在访问哈军工时,院长陈赓大将从北京飞抵哈尔滨,与钱学森商谈研制导弹事宜。

500

1956年2月,钱学森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6年10月8日,是钱学森回到祖国一周年的日子,这一天,由钱学森受命组建的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0年之后,1966年10月,两弹试验结合成功,从此,中国的核导弹终于具备了威慑与实战能力。作为两弹试验结合总技术负责人,钱学森在西北大漠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500

钱学森曾列出对他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十七人,排在首位的就是他的父亲钱均夫。钱均夫当年曾经和鲁迅、蒋百里等人一起东渡日本求学,寻求救国之路,回国后在上海成立“劝学堂”,鼓励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民国时期钱均夫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在父亲的影响下,钱学森一方面学理工,立志“航空报国”;另一方面,他又涉猎音乐、绘画等艺术。像父亲一样,钱学森也对儿子钱永刚的人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1955年9月,跟随父母返回祖国时,7岁的钱永刚还是个孩子,对父母所说的回国其实毫无概念。长大之后,钱永刚才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了解那段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也越来越能体会父亲当年的心境。2005年10月,有关方面在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立钱学森图书馆,钱永刚全程参与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并担任馆长。

500

10年前,2009年10月31日,98岁的钱学森与世长辞,钱永刚也到了退休的年龄。除了担任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还是钱学森图书馆首席志愿讲解员。与其他讲解员不同,钱永刚的讲解有一个特殊的环节,带着学生们朗读64年前钱学森登船回国前对记者说的一段话: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500

◎来源 | 综合中国青年报、央视新闻等 

500

今年适逢建党100周年,中国科协决定2021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党领导下的中国科学家”主题展览,讲述200多位科学家的故事,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

《科学大观园》编辑部为此设立了“红色科学路”专栏,每周为读者推出与展览主题相关的文章、图片等内容,在为展览做宣传的同时,也将有限的线下展览空间无法呈现出的内容在线上进行展示。

来源:转自微信公众号“科学大观园杂志”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