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亲王下葬:活了99,也是无可奈何,壮志难酬

500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亲王,没有等到6月女王为他预备的百岁庆典,在当地时间4月9日上午,99岁高龄谢世。女王也没有坚持国葬的想法,尊重了菲利普亲王的意见,以一场仅30人参加的私人葬礼,低调而安静的送走了丈夫。

菲利普亲王1921年出生在希腊科孚岛,18个月大与父母一起被逐出希腊旅居巴黎,10岁时父母婚姻解体,母亲被送入精神病院,父亲转投情人怀抱,姐姐们全部嫁入德国贵族家庭,最亲近的三姐Cecilia、姐夫以及两个年幼的外甥在空难中离世。他本人先后在法国、德国和英国求学,过年过节辗转在各路亲戚家,居无定所。菲利普青少年的动荡和漂泊,是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王室风雨飘摇、在新旧世界格局中挣扎求存的具象化写照。

与之相对,英国是二战中唯一没有本土沦陷的欧洲国家。英王乔治六世与伊丽莎白王后因拒绝去加拿大避难、主张坚持到底,得到英国上下广泛的敬重。二战之后,英国王室虽也不免彻底大权旁落,但在欧洲王室和英国人民中精神领袖的地位得到加强。1947年,菲利普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前半生,以女王的丈夫、英国王子、爱丁堡公爵的身份安逸富足的度过了后半生。

菲利普亲王和女王伊丽莎白,几乎是欧洲王室最后一次“王子与公主”的联姻。不过王子身份虽然部分提高了菲利普的身价,让他和当时的伊丽莎白公主看起来更门当户对,但也因家族与纳粹德国的联系带来非议。这场婚约已经不存在旧式王室联姻中的政治经略和国家联盟,只是公主爱上了英俊的远房表哥,而表哥刚好是位王子而已。

错综复杂的亲戚关系

菲利普亲王和伊丽莎白女王实际上有两层亲戚关系:他们都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和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Christian IX)的后代。这两位19世纪的欧洲君主,因子孙占着当代绝大多数欧洲王座,分别被称为欧洲的祖母和祖父。

菲利普的母亲出自维多利亚女王次女爱丽丝公主(Princess Alice of the United Kingdom)一枝。爱丽丝公主嫁给了德国的黑森和莱茵大公路德維希四世,35岁时因照顾病人沾染白喉不幸与小女儿一起离世。几名子女常回到外祖母维多利亚女王身边居住,和英国王室保持了紧密的联系。

爱丽丝公主的大女儿维多利亚公主(Princess Victoria of Hesse and by Rhine)和巴登堡的路易王子(Prince Louis of Battenberg)结婚,路易当时是一名英国海军军官,后来晋升为英国第一海务大臣,封米尔福德黑文侯爵(1st Marquess of Milford Haven)。一战期间,因为英国国内严重的反德情绪,夫妇两人放弃德国头衔,把德国的家族名巴登堡(Battenberg,意为巴顿山)按意思转写成英文蒙巴顿(Mountbatten),即后来菲利普亲王的姓氏。

这对夫妇的大女儿爱丽丝公主(Princess Alice of Battenberg)天生患有严重的听力障碍,但会唇读且能说流利的英语、德语以及一定程度的法语。她与希腊四王子安德鲁一见钟情,生下四女一子,儿子即是菲利普亲王。爱丽丝公主的弟弟即是英属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英国海军元帅、英国海陆空三军国防参谋长蒙巴顿伯爵。

从维多利亚女王这条线看,伊丽莎白女王和菲利普亲王同为其曾曾孙辈,是第三代的表兄妹(third cousins)。

Queen Victoria → Princess Alice → Princess Victoria → Princess Alice → Prince Philip

Queen Victoria → Edward VII → George V → George VI → Queen Elizabeth II

从丹麦王室看,两人同样存在亲戚关系。当年希腊废黜了国王奥托一世(Otto of Greece),王公大臣重新寻找国王候选人。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的次子乔治,成为希腊国王乔治一世(George I of Greece)。丹麦王室怕未来绝后,保留了乔治一世所有后代的丹麦王室身份。乔治一世的第四子是菲利普的父亲安德鲁王子。这也是为何菲利普王子出生即是希腊和丹麦两国的王子。

伊丽莎白女王和丹麦王室的关系来自曾祖母亚历山德拉王后(Queen Alexandra)。当年维多利亚女王想给爱德华王子(后来的爱德华七世,Edward VII)娶个德国的儿媳妇,但是看相片找了很多人都不满意。后来一眼相中丹麦王位继承人(后来克里斯蒂安九世,实际上也出自德国)的女儿亚历山德拉公主,于是欧洲的老祖母和老祖父成了儿女亲家。从丹麦王室这条线看,两人是隔了一辈的第二代表兄妹(second cousins, once removed)。

Christian IX → George I → Prince Andrew → Prince Philip

Christian IX → Queen Alexandra → George V → George VI → Queen Elizabeth II

姻缘

菲利普王子青少年时代的第一个转机,是从德国转到位于苏格兰的戈登斯敦寄宿学校(Gordonstoun School)念书。学校严格的纪律和高强度的体力训练,让一直四处为家的菲利普找到了平衡和秩序。他终身对这所学校有特殊的归属感,并一度将其视为家。也是如此,几十年后他才会让儿子查尔斯王储来这所学校上学。

他的第二个转机是到达特茅斯皇家海军学院。当时他在英国的监护人及大舅、第二代福德黑文侯爵(2nd Marquess of Milford Haven)乔治·蒙巴顿刚刚去世。菲利普在二舅路易·蒙巴顿伯爵的引荐下进入海军学院。1939年,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夫妇带着两个女儿——伊丽莎白公主和玛格丽特公主来参观,蒙巴顿伯爵和王后示意让菲利普王子带着两个小表妹走走转转,13岁的伊丽莎白公主一眼看中了这位表哥,牵下一世姻缘。

起初,国王夫妇对公主和菲利普之间的书信来往并未在意,觉得这不过是小女孩的初恋,很快就过去了。菲利普也觉得公主身份尊贵,而自己只是希腊王室一个连家都找不到、需要到英国海军谋生的边缘王子。但是蒙巴顿伯爵看出了不寻常。他本来与爱德华八世非常熟稔,怎料爱德华八世愿意为娶辛普森夫人放弃王位。半路杀出来的菲利普王子让蒙巴顿伯爵重新看到了希望,于是他鼓励菲利普多与公主通信。

从学校毕业后,菲利普随海军各地驻扎,伊丽莎白公主书信中的关心和爱慕,给了他从未有过的温暖。二战结束以后的1946年,他正式向乔治六世提出娶伊丽莎白公主为妻。乔治六世对菲利普本人没有什么意见,只是不愿意相信女儿竟然真的要嫁给第一个爱上的男人。

乔治六世对由妻子和两个女儿组成的“四人小家”一直十分珍惜,不舍得放手。伊丽莎白王后则一直希望长女能在英国贵族中选择夫婿,打破从德国王室中找配偶的传统。蒙巴顿伯爵在其中积极运作,菲利普放弃了希腊和丹麦的王子头衔、希腊国籍,丢掉了和德国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旧姓格呂克斯堡(Glücksburg),改姓舅舅家的蒙巴顿,改信英国国教,方才在1947年摘下了欧洲王室最贵重的那顶王冠。

500

不可避免的平民化进程

对于在现代社会如何当“女王背后的男人”,菲利普曾遥想自己的曾曾祖父、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Albert, Prince Consort)。他当年只是德国一个偏远小公国的王子,英国人民一度认为“穷酸”的阿尔伯特配不上他们尊贵的女王,只不过是碍于两人嫡亲的表姐弟关系才让个德国人占了便宜。

阿尔伯特不满足于当个摆设,也不愿意只当“种马”。他积极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1851年策划并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阿尔伯特认为英国宪法赋予君主“被咨询的权力”,1861年去世前,他被戏称为英国所有部门的部长,英国的“无冕之王”,立宪的虚君大有重新做实的苗头。如果不是在42岁的年纪疑似“过劳死”,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不知还会有什么不同的发展。

菲利普动过看齐的念头,只是一个世纪之后,舞台已经不在。如果说维多利亚时代,女王和王夫能通过君主的一些残留权力影响政坛;菲利普的父辈祖辈,能通过皇亲国戚的身份,从军界进入政界参与国家政治;到伊丽莎白二世,王室的意义几乎只剩下精神领袖。

如果说远支的王室还可以通过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在商业、文化和娱乐界混得风生水起。近支的王室成员就只能兢兢业业履行作为国家象征的义务,频繁在英国本土和英联邦参访,资助数不清的慈善机构和弱势群体。而不管是近支还是远支,王室成员都被要求不谈政治,严格保持中立。

菲利普亲王本来想采纳蒙巴顿伯爵的建议,把英国王朝名称从温莎改成蒙巴顿,或者依照他的封号改成爱丁堡。先例是支持他的:维多利亚就是汉诺威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维多利亚女王过世,爱德华七世改王朝名称为父系的萨克森·科堡·哥达,继任者乔治五世忌讳这个名字浓厚的德国色彩,便以英国王室驻地温莎重新命名。菲利普不过想遵循前例,但是却做不到了。时任首相丘吉尔力劝女王沿用温莎名称,并提醒女王所谓的“蒙巴顿”,只不过是那个德国名字“巴登堡”的英文转写。

菲利普不愿意离开海军。在海军的十多年,是他一生最有职业成就感的时期。尤其是婚后最初的几年,他们一起随英国海军在马耳他驻扎,那里他们就像是一对寻常的军官夫妻,安妮公主也在那段日子孕育。他本来认为结婚后他们离王位还有20年,但乔治六世56岁就因肺癌离世。菲利普不得不接受了自己的宿命:服务女王,服务英国,承担大量繁重而琐碎的公务。

菲利普想过把改革冗杂的王室作为努力方向。做过两件比较有影响力的事情。第一件,是协助操办了女王的加冕典礼。他向女王指出,王室平民化是大趋势,二战之后的第一次加冕礼,有必要打破神秘感,以电视的形式向全世界直播。为了表示诚意,他在直播镜头中向女王单膝下跪,表示永远效忠于她。

第二件,是力主拍摄了1969年的一部名为王室家庭(Royal Family)的纪录片。当时英国王室常被公众批评“离地、脱离大众”。为了软化王室形象,使其显得和一般老百并无二致,蒙巴顿伯爵的女婿提议拍摄纪录片,该想法在王室内部引起强烈反弹。

伊丽莎白王太后强烈反对,认为这过于暴露王室,不够庄重,不宜采纳。菲利普亲王认为这主意不错,女王审慎采纳了丈夫的建议,允许摄影团队长时间的跟拍。纪录片在电视上开播那天,吸引来了4000万人观看。但最终因为内容过于接地气,让王室神秘感消失的有点过头,遭到了女王的禁播,直到最近片段再次流出。

50年代女王刚登基时,菲利普感到过强烈的落差——海军不让干了,孩子们不能随自己的名字,公众场合必须永远走在女王身后三步。50年代中后期,有英国报纸报道,女王夫妇的婚姻陷入危机。为了缓和矛盾,女王在1957年加封菲利普为英国王子。在祖母玛丽太王太后去世、首相丘吉尔辞职后,1960年女王签枢密院令,规定她和菲利普的后代中,没有HRH(His/Her Royal Highness)头衔或王子/公主称谓的人,可以使用蒙巴顿·温莎作为姓氏。哈里王子和梅根的儿子阿奇便是使用者。

60年代,菲利普亲王和女王迎来了两个小儿子——安德鲁王子和爱德华王子。他和女王的关系得到了修复,也适应了王室公务的节奏。早年间比较繁忙时候,不算外访,他和女王的公务每年各超过300场。70年代,查尔斯王子和安妮公主长大成人,王室的责任渐渐转移到下一代。1990年之后,菲利普亲王每年大概领36万英镑的薪水,用于支付公务的开销。另外,女王作为英国元首以及兰开斯特公国的女公爵,享有其领地丰厚的财产收益,作为丈夫的菲利普亲王,也能从中分一杯羹。他去世后,这部分收归女王处理。

500

王室将走向何方?

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夫妇常被拿来与维多利亚女王夫妇进行比较。两位女王都是年少继位,执政时间在英国历史上数一数二,都招了德裔夫婿并且一往情深,前两位还是后两位的直系后裔。但两对也有诸多不同。

从国际形势看,维多利亚女王生活在日不落帝国的上升时期,见证了英国两次工业革命之后在全世界的扩张,英国国力在她的治下达到全盛,这一时代也以她的名字命名为维多利亚时代。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及菲利普亲王主要生活在二战之后,经历了战后英国把影响力第一的位置也让给美国,殖民地纷纷独立、帝国退化成英联邦的全过程。

从对王室的理解看,阿尔伯特亲王一直在极力维持王室在国家政治决策中的地位,维多利亚女王后期对王室的存续不抱有乐观的看法,甚至认为王室有可能到她为止。二战以后,国家元首被理解成一份“拿着极高的薪水,有很多活要干,还没有标准的评价体系”的特殊工作,必须恪尽职守才能保证不被“下岗”。无论是伊丽莎白女王还是菲利普亲王,都承担着尽可能延续君主立宪制的责任。凡是有利于该制度存续的,女王无论喜不喜欢都会接受。比如在民众的要求下为戴安娜下半旗、开放白金汉宫给大众参观等。

女王和首相每周的会面,演变成一场庄重的礼节性咨询。女王不会对首相直接提出反对意见,但可以在首相的思路上提出方向性建议,也可以在具体问题上委婉的要求再考虑。如果她开口,首相通常会再考虑一下,如果结果不变,女王必须遵从。菲利普亲王参与不到这些事情中,能做的就是精神上支持女王,为她分担部分工作。

失去了政治性的功能,“王子+公主”的标配也被放弃。查尔斯王子、安妮公主和安德鲁王子,勉强在上层圈子里进行了第一次选择,可惜三场婚姻都以解体告终。到了威廉和哈里王子,贵族圈子也不再坚持;贵族小姐们也不愿意受王室礼节的约束,加入王室承担王妃这项工作。于是哥俩都找了经济条件不错的地道老百姓。

从感情上看,伊丽莎白女王和菲利普亲王无疑比他们的前辈幸运得多。维多利亚女王执政64年,“拼命三郎”的阿尔伯特王子只陪了女王21年。她生命中后面的40年,都或多或少沉浸在失去丈夫的悲伤之中。

菲利普亲王天生一副好身体,热衷于各项体育运动,直到2019年还能开车。2009年接受采访时他说不想活到100岁,结果也随了他自己的愿望,在100岁之前的两个月安然离世。离世时,他和女王的四个子女都健在,还有8个孙辈,10个曾孙辈,另外1个曾孙女在路上。与女王之间74年的婚姻,虽然经历风风雨雨,终究践行了“直到死亡将我们分离”的誓言。这场迄今为止王室存续时间最长的婚姻,不知未来还有没有人可以打破。

站务

全部专栏